查詢

清明節的來歷和意義

相傳在春秋時期,重耳被介子推救了一命之後卻忘記報恩,追悔莫及的時候才發現介子推已經去世,於是便有了清明節和寒食節,後來民間把兩者混合成清明節。清明節意義在於緬懷已逝生命和迎接大自然的生機。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時節,掃墓祭祖,是對先人的一種緬懷方式,表達的是對祖先的思念之情。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也成為了清明節習俗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明時期楊柳發芽,民間有折柳、插柳的習俗。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最早就千秋,後來改為鞦韆。

放風箏是清明節的習俗之一,古人中有生病的,將病況寫在風箏上,讓其飛至高空拉線剪斷,認為這樣可以將病痛與災難一起飛走,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了郊遊時的娛樂活動。

補充糾錯
上一個常識:水果過安檢還能吃嗎
下一個常識:核汙水排入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