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七卷·速戰

速戰原文

  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

  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李辅等斩达首,开门以降。

速戰譯文

大凡圍攻城邑的作戰,如果守城之敵糧多兵少,且有外部援助,可以採取快攻速決,就能(乘其外援未到而)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最為寶貴的是,寧肯指揮笨拙但求速勝。”三國時期,蜀國將領孟達投降了魏國,於是被任命為新城太守而駐紮在上庸城。但不久,他又聯吳歸蜀而背叛了魏國。魏將司馬懿秘密發兵進討孟達。當時,眾多將領都說孟達與吳、蜀二國有了聯絡,因此應當首先觀察事態的變化爾後再採取行動。但司馬懿卻說:“孟達是個沒有信義的人,現在正是他與吳、蜀之間相互猜疑的時候,應當趁其猶豫不決之時,迅速把他解決掉。”於是就親率大軍以一天趕行兩天路程的速度,連續行軍八天而抵達上庸城下。此時,吳、蜀兩國也都各自派將統兵前來援救孟達。對此,司馬懿則分別派兵加以抵禦。孟達在叛魏附蜀之初,曾給蜀相諸葛亮寫信說:“宛城離洛陽八百里,而距我這裡有一千二百里。駐守宛城的司馬懿獲悉我起兵舉事後,必先寫奏表上報洛陽的魏明帝,等到皇帝批覆回來時,已經一個月時間了。到了那時,我的城防已經加固,諸將所屬部隊都已部署停當。況且,我軍地處深遠而險要,司馬懿必定不會親自前來,其他將領來進攻,我就沒有憂慮之事了。”但當司馬懿親自率兵突然來到之後,孟達又趕緊告訴諸葛亮說:“我起兵舉事僅僅八天,司馬懿就率兵來到我的城下,他的行動怎麼這樣神速啊!”上庸城三面臨水,地勢險要,而孟達又於城外構築木柵以加強防禦。司馬懿揮軍渡過河水,衝破木柵,直抵城根,然後分兵八路攻城,僅僅經過十六天時間,孟達的部將李輔等人便殺死孟達,開啟城門而投降了司馬懿。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