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一卷·計戰

計戰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襄阳,三往求计于诸葛亮。亮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計戰譯文

  大凡用兵作戰的法則,都是把戰略謀劃放在首位。沒有開戰之前,先要判明將帥是賢明還是愚鈍,敵人力量是強大還是弱小,兵員數量是眾多還是寡少,戰區地形是險峻還是平坦,糧草供應是睏乏還是充足。把敵我雙方這些情況都判斷清楚了,然後再出兵攻戰,便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判斷敵情實際,研究制勝計劃,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將帥指導戰爭所必須掌握的法則。”

  東漢末年,劉備駐兵於新野時,曾三次親往諸葛亮處,請教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計。諸葛亮對他說:“從董卓專權亂政以來,豪傑之士紛紛乘機起兵稱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據者多得數不勝數。曹操同袁紹相比,則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終能戰勝袁紹,由弱者變為強者,這不只是天時有利,也是人的謀劃正確。如今曹操已經擁兵百萬,並且挾制皇帝而向諸侯發號施令,這實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較量的。孫權佔有江東地區,其統治已歷三世,那裡地勢險要,百姓歸附,賢能之人都願意輔佐他,這可以結為盟援,而不可以圖謀他。荊州北有漢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邊有豐富資源可供利用,東連吳郡、會稽郡,西通巴郡、蜀郡。這裡是用兵的戰略要地,但其統治者劉表卻無力守住它。這大概是上天資助給將軍的吧,將軍可有意於此嗎?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廣大,是天然富饒之地,漢高祖(劉邦)就是靠這裡而成就了帝業。現在,益州牧劉璋昏暗無能,張魯又在北邊與之作對,儘管這裡人口眾多、資源富庶,但因其不知愛撫民眾,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將軍既是漢室的後代,且又信義顯揚四海,廣交天下英雄,求賢如飢似渴,倘若佔領荊、益二州,控扼險要,西與諸族和睦為鄰,南面撫綏夷越人民,對外結盟孫權,對內修明政治;天下形勢一旦發生變化,就伺機派遣一員大將率領荊州部隊向南陽、洛陽地區進軍,而將軍則親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過地區的百姓誰還不擔著豐盛酒食來迎接將軍呢!確實能做到這樣,那麼,統一大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統治就可以復興了。”劉備聽後高興地說:“講得太好啦!”後來的實踐,果然是按照諸葛亮的謀劃進行的。

補充糾錯
上一卷: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