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府教育部廢止文言教科書
在100年前的今天,1920年1月12日(農曆1919年11月22日),北京政府教育部廢止文言教科書。自清末維新運動發端的國語運動到1920年正式下令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國文改國語,再到1922年廢止一切文言文教科書,歷時30多年,初步實現了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一致,使國語在全國各地得到更大範圍的推廣,達到語音、語言和文法的統一。“五四”以後,白話文運動才真正具備了語文現代化運動的意義,並以其新文化的性質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和高潮。在這個大背景下,白話文教科書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中華書局最先推出適合共和政治的《中華教科書》,帶動了新式教科書的大批產生;商務印書館1912年秋季出版了全套的《共和國新教科書》;1917年商務又出版了莊俞等編寫,張元濟校訂的《國語教科書》。白話文教科書是中國近代教科書的重要標誌,具有劃時代里程碑的歷史意義:它逐漸成為傳播現代語言的工具,縮短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距離,使學生有機會從音、形、意三個方面系統地學習白話文,促進了國語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