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4月20日發生的大事件

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成功

2017年4月20日(農曆2017年3月24日),“快遞小哥”天舟一號發射成功。“快遞小哥”天舟一號發射成功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併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舟一號執行貨物運輸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多項任務。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標誌著我國即將開啟空間站時代。夜晚的濱海發射場,海風輕拂。乳白色的長征七號遙二火箭,在聚光燈的照射下,分外耀眼。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47次飛行,也是長征七號火箭的第二次飛行。就在近10個月前,長征七號在這裡首飛成功。這一次,它與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共同組成的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是空間站系統的首次飛行。19時41分,隨著“點火”口令的發出,發射場響起地動山搖般的轟鳴聲,拖曳著白色尾焰的長征七號火箭沖天而上。此時,在太空已巡遊7個多月、繞行地球3396圈的天宮二號正在期待這次甜美的“約會”。2016年9月15日,首艘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發射成功。目前,設計壽命為2年的天宮二號執行狀態良好。約596秒後,飛船準確入軌。天舟一號發射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指揮長張學宇宣佈,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成功。按計劃,天舟一號將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軌道與天宮二號進行3次自動交會對接。這在我國載人航天曆史上還是第一次。貨運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徐小平說,每一次的交會對接任務特點各有不同。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是天舟一號這次飛行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掌握這些技術,將填補我國航天領域的技術空白,實現我國航天領域的技術跨越。”“快遞小哥”天舟一號昨日發射準確入軌,將與天宮二號3次自動交會對接。首創多項“獨門功夫”核心任務:太空加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介紹,這位“快遞小哥”首創多項“獨門功夫”,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與正在太空執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驗證“太空加油”———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天舟系列貨運飛船是我國全新研製的航天器,主要任務就是為空間站的建造和運營運輸補給物資。去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進入第二步,即空間實驗室階段。此次貨運飛船發射是該階段收官之戰,對於空間站工程後續任務順利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開展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驗證對比神舟系列飛船的“載人”特點,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的主要功能是“運貨”。體量與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相當,但肚大能容,能運送6噸左右的貨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相關人員說,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後完成太空在軌推進劑補給,即俗稱“太空加油”,是天舟一號此行最大亮點。開展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驗證,可以為後續大型空間站建設奠定基礎。在天舟一號之前,掌握在軌推進劑補加技術的國家只有俄羅斯、美國。其中,實現在軌加註應用的只有俄羅斯。我國選擇自主研發,研製團隊花費近十年攻關才取得突破。首次試驗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天舟一號另一大首創功夫是開展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天舟一號之前,我國掌握的交會對接技術需要耗時兩天左右時間,天舟一號將開展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把交會對接時間控制在幾個小時內。快速交會對接的實現,有利於提高飛行器在軌飛行的可靠性,減少交會對接過程中包括軌道控制等在內產生的資源消耗,同時更大程度保障飛行器,方便空間站突發事件應急處理。也就是說,掌握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快遞小哥”天舟一號能更快、更舒適、更穩妥運輸貨物。此外,天舟一號將在飛行任務結束後,將經由地面飛控工作人員決策,實施主動離軌,透過兩次降軌控制,受控地墜落於南太平洋指定區域。既避免自身成為太空垃圾、避開離軌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又能為打造潔淨、安全的太空環境作出貢獻。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成功開展骨質疏鬆新藥開發試驗天舟一號在滿足運輸貨物需求的同時,還最大限度發揮平臺效能,隨船搭載幾十臺載荷裝置,在軌開展十餘項載荷試驗,實現“一次飛行、多方受益”的目標。其中一項就是抗失重情況下的骨質疏鬆新藥開發,由清華大學陳國強團隊負責。資料顯示,我國現約有9000萬骨質疏鬆症患者,到2050年骨質疏鬆症病人將激增至2億多人,占人口的13.2%。骨質疏鬆對航天員也是潛在威脅。微重力環境中,航天員每月平均有0.5?%的骨質丟失,特別是承重骨(跟骨、脛骨、股骨、椎骨)部位,比非承重骨(撓骨、尺骨)更嚴重。利用天舟一號所提供的空間真實微重力環境,清華大學打算研究骨質流失干預藥物3HB在真實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成骨作用。“太空加油”難在哪裡?“太空加油”難在哪裡?與平時陸地上加油有什麼不同?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之後,將透過兩個航天器之間產生的氣體壓力,把推進劑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天宮二號上。“太空加油”過程複雜,分29個步驟,每步都需要精細控制,整個補加過程要持續幾天。天舟一號上共配有25牛、120牛、150牛、490牛發動機4種不同推力量級的36臺發動機,它們透過默契的配合,力保天舟一號在軌飛行速度是子彈飛行速度8倍的情況下,實現“俯仰有度,動靜自如”。除實施我國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天舟一號還計劃開展多次推進劑補加試驗。中國空間站名家評論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誌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一事件有兩個重大意義,第一重是意味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的國家,不僅是填補了我國航天領域的空白,更是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掃清了能源供給上的障礙。第二重是給許多關心我國航天發展的國民以更加厚實的信心,凝聚了廣大人民的愛國情懷,使溫熱的民族情緒得到了釋放的空間。——來自時政評論家、專欄作家、微博簽約自媒體:周成洋天舟一號與目前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補給的貨運飛船相似。在設計和運輸能力上,天舟一號與俄羅斯的“進步”號和歐洲的“自動轉移”飛行器相似,為國際空間站提供食品、水和推進燃料。雖然中國的空間專案“複製了美俄”,但其快速發展的技術讓地區鄰國豔羨,“特別是被中國甩出幾條街的印度”。可以說,天舟一號的成功,是中國空間實驗室任務清單的收官之戰。經過逾一個甲子的努力奮鬥,幾代中國航天人把中國太空探測技術推向了世界最前沿。隨著天舟一號即將上演的“太空加油”大戲,天宮二號乃至中國航天事業將獲得新的推動力。——來自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國際關係博士:張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