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騰訊互懟
2017年4月19日(農曆2017年3月23日),蘋果騰訊互懟。作為國民App的微信,最近因為“一件小事”登上了各科技板塊的頭條。2017年4月19日,微信官方宣佈將從當天17:00開始取消iOS客戶端中微信公眾平臺的讚賞功能,以二維碼的形式代替。但是,事情卻並未結束。4月20日零時,微信官方再發通知,取消二維碼讚賞功能,徹底關閉了讚賞渠道。對於微信而言,關閉讚賞功能一定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在官方發出公告後,無論是騰訊的高管,還是一眾自媒體,均大倒苦水並將事件的矛頭直指蘋果公司。在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微信官方為什麼會突然關閉讚賞功能?要知道,關閉讚賞功能,一定會打擊到部分自媒體使用者的積極性。沒有自媒體優秀內容的產出,會影響平臺的使用者粘性。我們PConline還了解到,微信官方對付費閱讀這一功能做了長時間的準備。此次關閉讚賞功能,勢必會對付費閱讀的上線造成影響。無論怎麼看,微信官方都沒有這樣做的理由。不過,這事的主動權並不在微信手上。2016年6月13日,蘋果更新了《AppStore稽核指南》的條款,在第3.1.1條例中明確指出“App內不得含有指引使用者使用非IAP(in-AppPurchase,應用內購)機制進行付款購買的按鈕、外部連結或其他行動號召用語”。如果你感覺讀起來雲裡霧裡,這裡有一個通俗的解釋。根據3.1.1條例,蘋果規定一切在App內購買的虛擬物品都必須透過蘋果自己家的支付渠道(IAP機制)。例如,在遊戲內購買點券、在閱讀軟體內購買電子書,或在聊天應用內購買付費面板都需要透過蘋果的支付渠道(安卓系統不需要,可跳轉到支付寶/微信等渠道付費)。問題的關鍵在於,使用蘋果規定的IAP機制的話,就要劃分應用銷售收入的30%給蘋果。這樣的應用銷售分成其實是蘋果AppStore收入的重要來源。顯然,蘋果認為微信內讚賞屬於應用內虛擬物品,應當按照規定走IAP機制。不過騰訊對此表示異議,因為公眾號打賞功能是作者和微信平臺共同構建的,而並非AppStore促成的,蘋果憑什麼分打賞的錢?然而,在長期溝通未果之後,騰訊最終選擇妥協,關閉了讚賞功能。因為蘋果這種IAP機制的應用銷售分成模式,iOS客戶端的應用服務和Andriod客戶端會有所差異。例如,為什麼iOS客戶端有些應用的服務比其他平臺貴一些?亦或是同一款遊戲,為何iOS和Andriod客戶端的資料不互通。話說回來,儘管要求微信打賞功能走IAP機制能夠增加收益,但這並不是蘋果懟微信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微信的讚賞功能並不能為蘋果貢獻多少收入。此外,讚賞功能的關閉,對很多自媒體的影響也遠遠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大。根據新華網資料顯示,讚賞僅僅佔自媒體收入的3.8%。也有媒體將此次事件同ApplePay聯絡在了一起,認為蘋果打壓微信,目的是為了推廣ApplePay。對於這一點,小編無法贊同。要知道,國行的ApplePay同全世界其他地區的ApplePay方式並不一樣。我們知道,蘋果為將ApplePay引入國內,同銀聯進行了深度合作。說到底,國內的ApplePay更像是銀聯的新型支付方式,同支付寶/微信是絕對不同的。ApplePay只是一個便捷的付款方式,而支付寶/微信支付卻是金融服務商。兩者之間的競爭,遠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大。說到底,蘋果對微信的打壓,更多的是為了規範生態環境,保證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按照蘋果的規則來辦的話,諸如直播平臺的虛擬禮物以及微博打賞等都應該走IPA機制。因此,蘋果此次對懟微信或許只是開始。如果日後蘋果嚴格執行相應的規則,各個平臺都將繳納一筆不小的費用。眾所周知,手握微信和QQ的騰訊擁有超大量級的使用者,行業的影響力不小。那麼,蘋果懟騰訊的底氣何在?如果微信堅持不調整,那麼蘋果只能對微信進行下架處理。對於微信來說,長時間的下架處理無異於是自殺行為。但可能也會有人問,既然微信有那麼多使用者,直接強懟蘋果又有何不可?沒有微信的iPhone,難道還會有人用?當然,騰訊選擇妥協,其實是不錯的結果。畢竟兩家沒有徹底撕起來,使用者不用糾結放棄微信還是放棄iPhone。蘋果之所以如此強勢,主要是其也擁有很大量級的使用者,並且還有非常完善的應用生態系統。蘋果成功的核心並不是iPhone,而是AppStore。AppStore嚴格的審查機制,使得iPhone獲得了大量的優質應用,進而獲得了大量消費者的青睞。要知道,iPhone以不足15%的市場份額,貢獻了移動遊戲總收入的54%。如此強大的吸金能力,開發者顯然是不會輕容放棄的。實際上,這也是騰訊這次認慫的一個原因。要知道,遊戲業務是騰訊最賺錢的一個業務,而移動手遊的收入在騰訊的遊戲業務中佔了很大一塊。翻開AppStore中國區的遊戲榜單,騰訊手遊前十中佔據了三個席位。如果下架風波連累到手遊App,這顯然不是騰訊能夠承擔的。在這件事情中,我們很難說蘋果是錯的。因為蘋果還是在按規則辦事。既然微信在AppStore上架了,那就應當遵守蘋果訂下的規則。對於蘋果,我們並沒有必要去批評其強權。對於一家商業公司來說,遵守規則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這也並不是說蘋果就沒有錯的地方。事實上,3.1.1條例的表述並不明確,用詞模糊,導致虛擬物品的“定義”依舊有待推敲。違規的是,最終解釋權掌握在蘋果手裡。它認為違規,那就是違規。這就會導致選擇性執法的出現。遵守規則並沒有錯,但規則必須明確。像蘋果一樣抱著解釋權不放,那是萬萬不行的啊。關於封閉與開放之間的爭論,直到今天依舊沒有停息。儘管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著自由一說,但無數的例子告訴我們,封閉系統往往能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蘋果也罷,微信也罷,兩者都在努力構築自己的封閉平臺,構築自己的生態系統,自然會在某些問題上產生分歧。或許騰訊與蘋果交手,是雙方對彼此底線的第一次試探。畢竟對於蘋果這樣的公司來說,微信推出小程式時結的怨,還沒清算呢。但是,如何化解矛盾,實現雙贏,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事情。最後,說一個題外話。也就是如果微信和iPhone只能選一個,你會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