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4月17日發生的大事件

美國製造吉隆灘事件

在59年前的今天,1961年4月17日(農曆1961年3月3日),豬灣事件:古巴反政府武裝豬灣登陸。1959年1月卡斯特羅的領導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國長期扶植的巴蒂斯塔政府,建立新的革命政權。從那之後,卡斯特羅就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美國政府擔心距離美國海岸只有100多公里的古巴將成為前蘇聯人威脅美國的灘頭堡,一直企圖顛覆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新政權。從1960年起,美國中央情報局就開始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多明尼加、瓜地馬拉、宏都拉斯糾集古巴流亡分子,隨時準備登陸古巴,推翻卡斯特羅政權革命政權的計劃。1961年初,訓練完畢的美國僱傭軍被編成代號為“2506”突擊旅,下轄4個步兵營、一個摩托化營、一個空降營、一個重炮營和幾個裝甲分隊。為了支援僱傭軍入侵古巴,美國派遣了8架C-54運輸機、14架B-26轟炸機、10艘登陸艦艇。五角大樓還派了幾艘潛水艇前往古巴沿海偵察地形,物色登陸地點。1961年4月4日,當選不久的肯尼迪總統在與五角大樓和中央情報局官員連席會議上,批准了代號為“冥王星”的戰役計劃。1961年4月17日,這支由1200多人組成的美國僱傭軍突襲古巴,他們在美國飛機和軍艦的直接掩護下在古巴中部拉斯維利亞斯省南部登陸,佔領了長灘和吉隆灘,並繼續向北推進。古巴軍隊和民兵與入侵的美國僱傭軍展開了殊死搏鬥,當年只有34歲的卡斯特羅在吉隆灘附近一座製糖廠臨時改成的指揮部坐陣指揮,他下令:“擊沉所有船隻!”他對親密戰友切·格瓦拉說:“現在我們真的在戰鬥了,勝利屬於我們!”。古巴軍民經過72小時的戰鬥,全殲了被包圍在吉隆灘的美國僱傭軍,共有114名僱傭軍被古巴軍隊擊斃,其餘1113人被俘獲。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吉隆灘之戰,美國稱之為豬灣事件。吉隆灘之戰發生的第二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寫信給美國總統肯尼迪,認為這場在古巴發生的“小規模戰爭”將在全世界引發連鎖反應。他緊急呼籲肯尼迪停止對古巴的侵略,並聲稱,蘇聯準備向古巴提供反擊侵略所需要的一切幫助。肯尼迪政府被迫聲稱,美國沒有支援推翻卡斯特羅的行動。事實上,美國的中央情報局不僅策劃了這次顛覆行動,而且損失慘重。肯尼迪總統不得不在美國大眾面前公開承認豬灣事件是一件絕不能再發生的錯誤,然後聲稱對該事件負全責。這起事件讓美國政府大為難堪,成為世界媒體嘲諷的物件。美國中情局支援的轟炸機沒有找到有價值的古巴空軍的目標,在進攻的兩天前轟炸了古巴的民用飛機。站在坦克旁邊的古巴戰士美國人僱傭的被古巴流放的犯人正準備登機(美國人用6200萬美元的物資從古巴手裡“買回”這些囚犯,然後武裝了這些人)。卡斯特羅與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一起。被古巴軍民俘虜的反政府武裝分子美國製造吉隆灘事件美國製造吉隆灘事件“豬灣”事件中的卡斯特羅卡斯特羅在古巴“豬灣”事件45週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講話。新華網哈瓦那4月19日電(記者周喆)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當日出席了紀念“豬灣”事件45週年活動並發表演說。1961年古巴軍民成功抵禦了美國支援的古巴流亡者入侵。卡斯特羅在講話中說,“我們不會挑起戰爭,但也絕不會乞求和平,我們堅信勝利曾經是、現在是、將來也永遠是我們的”。慶祝活動在位於哈瓦那的卡爾·馬克斯劇院舉行,參加者包括三千多名當年戰鬥計程車兵、陣亡者家屬以及社會各界代表。在本月16日舉行的另一次紀念“豬灣”事件45週年活動中,現年80歲的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沒有出席。1961年4月17日,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組織和訓練的約1400名古巴流亡分子從古巴南部豬灣的吉龍灘登陸。進攻者企圖打進哈瓦那,挑起一場反對卡斯特羅領導的新生社會主義政權的騷亂,遭遇古巴軍隊的頑強抵抗,顛覆行動失敗。今年2月,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麥康奈爾中心對多位歷史學家進行調查,統計出美國總統歷史上的十大錯誤,其中“豬灣”事件排名第8。“古巴旅”覆滅豬灣卡斯特羅在豬灣附近一座製糖廠改成的指揮部內指揮這次戰鬥的,時年34歲的卡斯特羅顯得遊刃有餘,他幾乎是在談笑間指揮反擊的。據事後描述,當時卡斯特羅在指揮部中時刻關注著前線的戰事,不時打電話詢問前線的戰況,並對每一項部署親自下達命令。而且,他還不時地開一個玩笑,沒有給人留下一絲一毫的緊張。關於這次戰鬥,事後雙方均保持了低調,許多當時的檔案都列入機密。那麼,豬灣事件到底有什麼背景呢?又是誰導致了這次戰鬥中入侵者的失敗呢?從背景上看,古巴是中美洲最大的國家,又恰好在美國的軟下肋。如果這樣一個極具威脅的國家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那麼無疑在美國的咽喉處塞上了一根骨刺。而據最新解密的檔案顯示,中情局有意識地在推動古巴與前蘇聯的結盟,其目的就是要為干涉卡斯特羅政府製造藉口。在古巴的檔案中則顯示,中情局一開始就不想豬灣登陸成功,而是失敗,這樣就有理由促使肯尼迪總統派出軍隊。豬灣登陸的失敗有許多因素,原定的空中支援遲遲未出現;預計會在登陸後出現的內亂也只是一枕黃粱美夢而已;而古巴革命力量的反擊也是出乎登陸者的意料之外的。當年交鋒的雙方再次坐到一起。不過這不是談判,也不是交涉,而是在美國曆史學家組織下進行的一次對豬灣事件的回顧而已。卡斯特羅翻出一份1959年美國之行的評估報告,微笑著說:“低估這個人,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雖然他的外表看上去有些天真、無知,但他顯然有著堅強的意志,是一個天生的極具鼓動性和自信的領導人。”看來美國人並沒有低估卡斯特羅的能力和威望,那麼這次入侵事件不就有些滑稽了麼?其實,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在一份英國公佈的解密檔案中提到了這樣的一件事情--1959年美國中情局局長艾爾·杜勒斯曾要求英國不向古巴出售戰鬥機,這樣一來,古巴就不得不向前蘇聯靠攏。檔案中還提到英國大使這樣的一段敘述:“當前蘇聯運送武器給瓜地馬拉的時候,中情局得到了一個推翻瓜地馬拉政府的藉口。而如果英國按照中情局的要求做了,不向卡斯特羅出售武器,那麼,古巴就只能依賴前蘇聯。這樣一來,中情局就有事情可以做了。”對於這次行動,按照中情局的計劃,他們希望豬灣登陸根本就不要成功,而且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是成功的。這樣做的目的僅僅是可以督促肯尼迪肯尼迪總統派出軍隊。時間已經過去了四十年,卡斯特羅認為,豬灣入侵的真正目的並不完全是為了在古巴激起反對他的浪潮,而是為了美國能夠干預古巴事物鋪平道路。然而,這一事件以流亡分子的失敗告終了。在這一事件中,共有114名流亡分子被古巴軍隊擊斃,1189人被俘。這些人最後在被關押了18個月後被美國政府以價值530萬美圓的糧食和藥品換回了美國。為干預古巴事務找藉口與會者都希望從雙方公開的檔案中為許多問題尋找答案,例如,肯尼迪總統為何食言撤回了空中支援,從而使入侵者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卡斯特羅認為,豬灣入侵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為了在古巴激起反對他的浪潮,而是為美國干預古巴事務鋪路。有一份檔案顯示,豬灣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寫信給美國總統肯尼迪,認為這場在古巴發生的“小規模戰爭”將在全世界引發連鎖反應。他緊急呼籲肯尼迪停止對古巴的侵略,並聲稱,蘇聯準備向古巴提供反擊侵略所需要的一切幫助。美國方面的解密檔案同樣含有令人吃驚的內容。其中一份檔案顯示,中情局有意識地推動古巴與蘇聯結盟,目的是為干涉卡斯特羅政府製造藉口。古巴的檔案也顯示,中情局從一開始就不想豬灣登陸成功,而是希望失敗,這樣中情局就有理由敦促肯尼迪總統派出軍隊。一份英國政府的檔案也證明,1959年英國駐美國大使與當時的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進行過一次會談。席間杜勒斯請英國不要向古巴出售戰鬥機,這樣,古巴就只能向蘇聯靠攏。英國大使寫道:“當年蘇聯集團向瓜地馬拉運送武器,給中情局找到了推翻瓜地馬拉政府的藉口。如果英國按中情局的要求去做,那麼,這將直接導致蘇聯向古巴提供武器。接下來,中情局就有事可幹了。”解密的中情局檔案顯示,當時中情局對入侵古巴作了錯誤的估計,誤認為如果派流亡分子登陸,會引發古巴國內起義。而一份時間為1959年9月28日的捷克政治局的報告顯示,成立不久的卡斯特羅政府與捷克達成了一份採購先進武器的協議。捷克透過一名瑞士人,向古巴運送了50000支口徑9毫米的機槍和幾百萬發子彈。據這名瑞士人透露,採購這批武器的費用將由美國宗教組織CARE提供,而CARE是古巴食糖的主要買主。昔日敵人面對面古巴當地時間3月22日上午9時整,古巴總統菲德爾·卡斯特羅的“坐騎”停在哈瓦那一家五星級賓館門口。卡斯特羅仍穿著那身世人熟悉的綠軍裝,大步流星地走進賓館,徑直來到會議室。他繞過一張大圓桌,坐到了東道主的位置上。他的對面就是昔日多次陰謀殺害他的敵人。會議室裡都是當年震驚世界的古巴豬灣事件的主角。當年這一事件的主角大概不會想到,40年後他們有機會坐到一起。這次由美國史學家、學者組織的探討豬灣事件的會議為期3天,參會者除卡斯特羅和其他古巴官員外,還有4名參加豬灣入侵的流亡分子———“2506旅”的老兵、2名中情局前官員(其中山姆·哈爾賓是“貓鼬行動”的負責人),還有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最信任的助手阿瑟·舒萊辛格和理查德·古德溫。這是參與豬灣事件的反卡斯特羅的流亡分子首返古巴,見到他們日思夜想要殺死的卡斯特羅,也是1961年以來,美國古巴首次舉行這樣的會議。在第一天的會議期間,卡斯特羅翻出一份美國國務院解密的1959年的檔案,這份檔案是對1959年卡斯特羅的美國之行的評估。卡斯特羅微笑著讀了起來:“低估這個人,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雖然他的外表看上去有些天真、無知,但他顯然有著堅強的意志,是一個天生的極具鼓動性和自信的領導人。”1961年任美國中情局特遣部隊副司令的伯羅特·雷納茲也談到,豬灣事件發生的前幾年,卡斯特羅與古巴獨裁者巴蒂斯塔鬥爭的時候,他和一些助手也都非常崇拜卡斯特羅。古巴“豬灣事件”中國記者親歷記遭到敵人炸彈襲擊最早進入戰場採訪龐炳庵口述吳志華整理編者按:龐炳庵曾任新華社副社長,中國著名新聞工作者。1959―1965年,龐炳庵在新華社駐哈瓦那分社工作期間,親歷了1961年美國僱傭軍入侵古巴的“豬灣事件”。日前,他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回憶起那些驚心動魄的日子。為在古巴建立新華社分社和開展新聞報道工作,記者孔邁和我於1959年4月13日到達古巴首都哈瓦那。當時,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政府成立不久,正在實施一系列的社會改革。美國人和古巴舊政權殘餘勢力不甘心失敗,他們不斷進行各種破壞和顛覆活動。被俘的美國僱傭軍1961年4月17日,大約1600名美國僱傭軍從瓜地馬拉的美軍基地出發,潛入到距哈瓦那約250公里的科奇諾斯灣,趁夜色在海灘登陸,發動了一場旨在推翻古巴革命政府的武裝入侵。科奇諾斯灣在西班牙語中意為“豬灣”,後來國際上把這次武裝入侵稱為“豬灣事件”。豬灣事件發生後,我們深入現場採訪報道,並親眼目睹了古巴軍民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戰鬥情景。美機空襲古巴,新華社駐哈瓦那分社遭襲說起“豬灣事件”,不能不提此前美國飛機對古巴進行的空襲,因為這次空襲是為美國僱傭軍入侵做準備的前哨戰。4月15日拂曉,6架美國B-26轟炸機分三批同時轟炸哈瓦那、聖安東尼奧和聖地亞哥三個城市。我們在睡夢中被隆隆的爆炸聲驚醒。很快,我們得知,哈瓦那自由城空軍基地的兩架飛機和一輛裝運彈藥的卡車被美機擊中起火,有7名古巴人在空襲中犧牲。空襲發生後,卡斯特羅發表了告古巴人民書。他指出,這次空襲是一場侵略的前奏,古巴人民將起來進行鬥爭和抵抗。古巴代理外長奧裡瓦雷斯也召見了外國駐哈瓦那的外交使團,通報了美機對古巴空襲的情況。在通報會的大廳裡,我看到地毯上堆放著在遭空襲地點發現的帶有“美國製造”字樣的火箭和炸彈殘片。下午,哈瓦那市區的氣氛開始緊張起來,各個交通要道、政府機關門口和各處制高點都有荷槍實彈的民兵把守,我們分社的門口也來了一位工人民兵站崗。我們預感到一場戰役即將到來,在分社社長孔邁的領導下,我們都行動起來,備好了乾糧、水和揹包,焚燒了採訪筆記和家書。就在這一天的傍晚,我們分社也遭到了炸彈襲擊。當時,夜幕剛剛落下,我們都在樓下客廳看電視,突然聽到門外轟的一聲巨響,一股火藥味頓時瀰漫開來。我從半開的門口看到站崗的民兵正伏在一輛汽車後面觀察動向。不一會兒,古巴外交部的幾位司長聞訊趕來,我們一起到門外觀察,只見左邊石牆的牆角已被炸掉,據站崗的民兵介紹,破壞分子是坐著汽車來的,扔完炸彈就開著車逃跑了。中國記者配發武器,全體進入臨戰狀態4月16日,古巴為在美國飛機空襲中犧牲的七名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在哈瓦那長達7公里的海濱大道和附近的街道上,站滿了送葬的群眾。卡斯特羅向群眾發表了演講,他激動地說:“你們是否宣誓為保衛這場窮苦人的、由窮苦人進行的、為窮苦人的革命而流盡最後一滴鮮血?”十多萬群眾高舉著步槍和砍刀,齊聲高喊:“是!”聲音響徹雲霄。隨後,大家又高唱起古巴國歌:“聽,號角已吹響,勇敢地拿起武器,奔赴戰場。”卡斯特羅在演講中最後說:“從昨天的卑鄙襲擊可以看出,僱傭軍的侵略迫在眉睫,各個部隊開往所屬的營地,準備好迎擊敵人!”在新華社駐哈瓦那分社,我們中國記者也進入了臨戰狀態,從社長到一般人員每天晚上輪流通宵值班。我的武器是一支有6粒子彈的左輪槍。17日凌晨,古巴《今日報》社長拉斐爾·羅德里格斯打來電話,告訴孔邁:“美國僱傭軍已在吉隆灘登陸,情況非常危急,卡斯特羅已親臨前線。”孔邁問:“記者能去前線採訪嗎?”“現在不行”,說罷,羅德里格斯就結束通話了電話。我們立即行動起來,搶發有關的訊息和報道。可是,從當天上午7時起,古巴實行戒嚴,切斷了古巴與外界的電訊聯絡。我們好像突然變成了啞巴,心中在呼喊,可是發不出聲音來。直到19日晚上,我們才接到古巴總統府新聞局通知,同意我們上前線採訪。被擊落的B-26轟炸機殘骸中國記者成為最早進入戰場的外國記者第二天一早,孔邁、我和攝影師牟森就乘坐汽車直奔科奇諾斯灣採訪。我們出哈瓦那城後,沿著北海岸向東行進。沿途,我們看到各個城市的街口都有持槍民兵站崗,家家戶戶的牆上或門上都貼著標語:“消滅入侵者!”婦女揮舞著小旗在交通要道指揮車輛通行。在經過馬坦薩斯省省會後,我們驅車向南,橫穿古巴島,在下午2時到達距前線僅20公里的大哈圭鎮。這裡已能感受到戰場的氣氛:一隊民兵剛從戰場上撤下來,另一隊民兵正在集合,準備開赴前線;一輛迷彩卡車從前線歸來,我爬上車廂一看,裡面堆滿了從戰場上運回來的僱傭軍屍體;一個年輕人匆匆趕回家,拿起油布揹包和步槍,然後同母親告別,準備上前線。老媽媽含著眼淚叮囑他,要勇敢作戰,消滅敵人。我們繼續南行七八公里就到了一個名叫“澳大利亞”的榨糖廠。古巴前線指揮部就設在這裡。僱傭軍入侵後,卡斯特羅親自趕到這裡指揮作戰。他研究了地形,擬定了反攻計劃,並充滿信心地說:“我們要把敵人包圍在這裡!”糖廠向南是一條長約4公里的公路,可直達科奇諾斯灣北端的長灘。在路口,我們被哨兵攔住,說戰鬥尚未結束,不能允許我們透過。於是,我和孔邁到指揮部交涉。一位軍官認出了我們,在請示上級同意後,破例給我們放行。我們也就成為最早進入戰場採訪的外國記者了。被擊毀的登陸艇古巴民兵星夜增援守軍,登陸的僱傭軍陷入絕境車過糖廠,映入眼簾的便是剛剛激戰過的景象。甘蔗園裡散落著一架美製B-26型轟炸機的殘骸。守衛在那裡的民兵告訴我們:17日拂曉,僱傭軍在長灘登陸。緊接著,僱傭軍傘兵也被投放到從長灘到澳大利亞糖廠的公路上,試圖對古巴抵抗部隊進行前後夾擊。古巴軍民冒著美國戰機的狂轟濫炸,同僱傭軍展開了激戰,並擊落了這架美國飛機。我們還看見一輛美製重型坦克也被擊中,翻倒在不遠處的大坑裡……當我們離開這裡時,民兵們將一枚擊落美國飛機的高射機槍子彈彈殼、兩塊從敵機殘骸上取下的鋁片和一塊從敵方降落傘上撕下的迷彩綢贈給我,留作紀念。我們到達長灘時已是下午5時。古巴軍民正在打掃戰場,不時地傳來一陣歡呼聲,原來是民兵押送戰俘經過這裡。第108民兵營營長哈辛託站在軍用吉普車前,向我們講述了戰鬥的經過:17日凌晨2時,僱傭軍在美國軍艦護航下登陸。正在執行警戒的5位民兵立即奮起抵抗,並迅速將敵人入侵的情況透過短波電臺向上級報告。駐紮在附近的西恩富戈斯民兵營和馬坦薩斯民兵幹部營迅速趕來,與僱傭軍展開激戰,擋住了敵人的前進步伐。天亮後,第180民兵營唱著國歌和民兵進行曲也趕來增援。哈辛託說:“僱傭軍受過軍事訓練,裝備良好,他們向我們猛烈地炮擊。美國飛機也不斷飛來,從空中向我們猛烈射擊和轟炸。我們冒著炮火,用步槍回擊。迪亞斯上尉擊落了一架敵機,打退了敵人好幾次進攻,最後英勇地犧牲了。”在古巴軍民頑強抵抗下,18日上午10時,美國僱傭軍被趕出長灘,被迫向吉隆灘撤退。聽完哈辛託的介紹,我們又驅車趕往吉隆灘。冷彈劃過中國記者頭頂,美軍艦拋棄僱傭軍逃跑吉隆灘位於科奇諾斯灣的東側。從長灘到吉隆灘的公路長約8公里,右邊是科奇諾斯海灣,左邊是灌木林,林帶後面就是薩帕塔沼澤地。這時,殘敵都已退守到灌木叢或是沼澤地裡。公路上,軍車快速地駛來駛去,每隔一段距離都有手持自動步槍的戰士在站崗巡邏,遠方不時地傳來零星的交火槍聲,流彈在我們的頭頂上嗖嗖地穿過。當我們到達吉隆灘時,火紅的晚霞開始在海面升起。一群戰士正忙著把剛繳獲的各種美製武器、彈藥和通訊工具分類堆放起來,把剛抓到的俘虜編隊押上卡車。何塞·費爾南德斯上尉告訴我們:17日上午8時,美國飛機先將僱傭軍傘兵投放在吉隆灘北面的公路上,接著步兵在傘兵掩護下登陸。古巴軍民攻克長灘後,敵人以吉隆灘為據點死守,雙方展開了殊死決戰。19日下午,古巴軍民向僱傭軍發動猛烈進攻,前來支援的美國飛機也被擊落。眼看後援無法趕來,僱傭軍慌亂地向附近的沼澤地裡逃竄,他們的頭目想乘坐兩艘駁船從海上逃命,結果兩艘駁船都被古巴守軍的炮火擊沉,僱傭軍頭目聖拉蒙也落入水中。此時,在海上的美國軍艦眼看大勢已去,只好掉頭逃走了。僱傭軍被圍困在沼澤地裡,進退不得,已有數百名僱傭軍士兵繳械投降。民兵們在這些俘虜身上搜出許多美國印製的護身符。古巴民兵特意送給我兩張留作紀念。夜幕降臨了,我們沿原路返回哈瓦那。這一天的夜晚沒有月光,沿途公路上燃燒的堆堆篝火映紅了路邊樹林,警惕的古巴軍民還在站崗放哨,決不讓困在沼澤地裡的殘敵乘機逃脫。10天后,古巴人民在哈瓦那舉行盛大的“五一”慶典活動。從吉隆灘戰役前線凱旋的民兵和革命軍隊,英雄般地受到了群眾的夾道歡迎,他們乘坐在繳獲的美製卡車上,脖子上圍著美國降落傘的碎布片,個個精神抖擻,士氣高昂。“我們勝利了!”“要古巴,不要美國佬!”的歡呼聲像春雷一樣在哈瓦那上空迴盪震響。古巴導彈危機的前因後果一、蘇聯佈置導彈的原因1.尋求戰略平衡、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美蘇兩國的軍事力量對比,特別是戰略性軍事力量,如中遠距離導彈、遠端轟炸機、可攜式核彈頭等方面,蘇聯遠遠不及美國。在古巴部署導彈,可以使蘇聯擁有更多的能打到美國本土的導彈,從而縮小雙方的差距。另外,如果美國於此招架不住,就會證明靠它來保衛歐洲已經行不通了,從而加強蘇聯在歐洲的地位和影響,有利於蘇聯向西半球進行滲透,爭奪世界霸權。2.肯尼迪就任總統後,出於威懾的目的,在土耳其和義大利部署了中程核導彈。這一行為增加了蘇聯在戰略上的不安全感。最終促使赫魯曉夫在古巴部署導彈,以增強戰略上的對抗。3.蘇聯之所以選擇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佈置導彈,是基於以下幾個考慮:第一,當時美國在一系列事件中表現軟弱,增強了赫魯曉夫的信心。朝鮮戰爭的失敗和戰後的普遍和平要求,造成了美國的矛盾心理──既想稱霸世界,又不願冒發動戰爭的危險。所以,在古巴問題上,既想除掉卡斯特羅,又不願讓人們看到美國直接出兵。這一切都使赫魯曉夫相信,這時候部署導彈,就等於“放只刺蝟在美國的褲襠裡”(赫魯曉夫原話)。第二,當時美國正面臨國會選舉,赫魯曉夫認為這提供了機會,如果乘選舉前紛亂局面將導彈部署好。只要美國人在大選後才發現這一秘密,就不會冒戰爭的風險強迫蘇聯人運走這些導彈。二、肯尼迪決定反擊的原因肯尼迪並沒有像赫魯曉夫所希望的那樣。第一批導彈運抵不久,美中央情報局就從古巴難民和其他途徑得到了訊息。10月10日美U-2偵察機拍攝到了SS-4導彈基地的照片。10月22日,肯尼迪作出了封鎖的決定。這是為什麼呢?第一,出於國家安全利益的考慮。如此迫近的核威脅,給美國人以極大的不安全感,包括華盛頓在內的大片美國本土直接處於蘇聯核導彈的威脅之下,這是美國人所不能容忍的。第二,肯尼迪認識到,如果他的政府面對蘇聯的挑釁而無所作為的話,不僅將損害他在政府中的威信,削弱他在國會中的位置,激起公眾的不信任,使共和黨在國會選舉中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更嚴重的是會損害美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形象,影響到盟國對它的信任,進而影響到它對世界的控制。第三,美蘇的力量對比上,美國仍居優勢。三、危機為什麼能化解?1.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和平趨勢的增強,使美蘇都不願輕易承擔挑起戰爭的風險,從而使自己在國際舞臺陷於被動。2.核威脅是相互的,使得雙方都不敢輕易動武,尤其是政治上被動、實力稍遜的蘇聯。3.北約組織和美洲國家組織對美國的支援,要求蘇聯撤走導彈。這種支援尤其是美洲國家組織的支援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給蘇聯人以巨大的壓力,而且如果沒有這種支援,蘇聯就會對美國封鎖政策的合法性提出挑戰,從而影響危機的解決。4.美國在危機中採取正確的政策和策略,特別是肯尼迪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面對挑釁,美國決定給予堅決回擊。這大大出乎赫魯曉夫的意料,使思想上準備不足的蘇聯上層一片混亂。其次,在政策的具體實施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從而使危機得以化解。在宣佈進行封鎖的同時,強調在封鎖無效的情況下將進行軍事打擊(空襲)。這一強硬的舉指一方面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給蘇聯人思考迴旋的餘地。美國還在聯合國對蘇聯的行為進行揭露,提供了佈置導彈的證據,大大加強了美國的地位,使蘇聯在政治和外交上非常被動,1962年10月26日,赫魯曉夫建議:如果肯尼迪總統願意公開宣佈不入侵古巴,那麼他準備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把導彈撤出。從而使危機出現了一絲緩解希望。但僅隔一天,10月27日,赫魯曉夫第二封信則語氣強硬,要求美國撤除在土耳其的導彈來換取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幾乎在同時,一架美國U-2偵察機在古巴被擊落,機毀人亡,整個危機達到了高潮。美國軍方態度強硬起來,要求在28日早晨摧毀古巴的導彈基地。但肯尼迪仔細審查了所有可能採取的方針,決定再延遲一天。在這一天,美國一方面表示同意赫魯曉夫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的要求,同時威脅:赫魯曉夫必須在24小時內回答,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最終,赫魯曉夫接受了拆降導彈的要求,危機煙消雲散。但是,在蘇聯作出讓步的時候,肯尼迪仍謹慎地指令,禁止任何政府官員發表譏嘲對方“投降”等類刺激性言論,而且還誇讚赫魯曉夫作出了“有政治家氣度的決定”。因為他深知,不能把任何一個大國逼得走投無路從而使它寧折不彎地投入戰爭。四、解決危機的影響第一,避免了一場核戰爭的危險,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第二,由於美國公開承諾不入侵古巴,實際上也就預設了古巴民族主義***政權,客觀上有利於古巴的民族獨立和發展。第三,對美國而言: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來自蘇聯的核威脅,使其在爭霸中處於相對有利的地位。第四,對蘇聯而言:使蘇聯與古巴的關係更加密切;由於美國撤除了在土耳其的導彈,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蘇聯的直接的核威脅。同時,蘇聯的擴張勢頭受到了一定程度遏制,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和威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美國對加勒比海的封鎖——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7月,前蘇聯開始把核導彈運進美國的“後院”——古巴。為此,美國從1962年10月24日起,在加勒比海海域對古巴實施隔離,封鎖一切可能前往古巴的艦船,並對這些艦船進行檢查。在這場核賭博中,美國迫使前蘇聯從古巴撤出了全部核導彈,蘇聯卻輸了“老本”。一、危機背景六十年代初,美、前蘇聯的核武器發展到了一定規模,雙方為了尋求“核均勢”、制約對方、稱霸世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1962年美國洲際導彈擁有量大約為200~250枚,而此時的蘇聯只擁有50餘枚;美國的“北極星”核潛艇擁有約144枚導彈,而蘇聯的核潛艇尚處於起步階段;美國有600餘架處於15分鐘戒備狀態的洲際戰略轟炸機,而蘇軍只有約200架。1962年初,美國又在土耳其建設了一個核導彈基地,從該基地發射的導彈可以在6~7分鐘內摧毀前蘇聯南部的烏克蘭和俄羅斯的中心城市,如基輔、哈爾科夫以及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基地。而從前蘇聯本土發射的導彈到達美國的時間則需要25分鐘。在核力量相差如此懸殊的情況下,美國還從土耳其、西德、義大利等國家的基地用戰略轟炸機和導彈包圍與鉗制著前蘇聯,而前蘇聯當時只把核導彈部署在本土。無論在核武器的數量上還是核武器的部署上,美國都優於前蘇聯。於是,赫魯曉夫決定“賭”一次,在古巴部署前蘇聯的導彈及伊爾—28型戰略轟炸機。他的提議被前蘇共中央主席團透過。湊巧的是,古巴的一個軍事代表團在這時來到前蘇聯,請求向古巴提供軍事援助,包括坦克、噴氣式飛機、各種口徑的火炮、魚雷快艇和派譴一定數量的軍事專家等等。因為在1959年1月,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巴蒂斯塔政權後,建立了古巴共和國。古巴人民的勝利,動搖了美國在拉美的統治基礎,成了美國在該地區推行新殖民主義政策的最大障礙。美國曾於1961年4月17日,直接參與了1000多名僱傭軍登上古巴吉隆灘,企圖裡應外合一舉推翻古巴革命政權的軍事行動,但被古巴人民僅用了72小時就將其全部殲滅。古巴為應付美國的再次威脅,需要得到前蘇聯在武器裝備等方面的支援和幫助。而這一要求,恰恰符合了前蘇聯的戰略意圖,前蘇聯政府藉機向古巴代表團提出在古巴部署導彈的問題。古巴菲德爾.卡斯特羅政府經再三斟酌後,同意了前蘇聯在古巴安裝核導彈的計劃,條件是:各類常規武器仍須如數供應古巴並歸古巴所有;核武器、各類導彈、運載核武器的轟炸機由前蘇聯人掌握,所有權也歸前蘇聯。赫魯曉夫慨然應允了古巴的要求,前蘇聯認為,無償援助古巴一些常規武器並沒有吃多少虧,因為把核武器運進古巴一是能讓美國人也嚐嚐導彈對準自己“大門”的滋味;二是能擴大核武器對美國的覆蓋面積,從而縮小美蘇之間的核差距,建立新的戰略平衡。前蘇聯計劃在古巴部署60枚射程為1000~2000公里的核導彈,其部署計劃是:在聖克里斯托瓦爾設定三個中程導彈大隊,在瓜納哈依和雷梅迪奧斯各設定兩個遠端導彈大隊,在薩瓜拉格蘭德設定三個中程導彈大隊;設定24組地對空導彈陣地並部署100餘架米格飛機等組成核導彈防禦網。同時部署伊爾—28型戰略轟炸飛機。對於這個戰略計劃,前蘇聯和古巴都打算秘密地來實現。前蘇聯的克格勃也做出承諾,即使美國的U—2偵察飛機在古巴上空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巡邏偵察,但保密問題同樣能夠做到。於是,從7月底到9月中旬,前蘇聯向古巴派遣了大約100艘艦船,其中大部分用於運輸導彈裝備。共運去核導彈42枚,每枚導彈裝有一顆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42架伊爾—28型轟炸機;144具地對空導彈發射架;除此之外,還有專家和部分官兵。由於導彈倉庫的建設週期太長,為縮短時間,安裝導彈的工作就改在露天進行,他們是想用最快的速度使導彈具備發射功能,給美國一個措手不及,讓其“望彈興嘆”。前蘇聯原想把導彈用棕櫚葉遮蓋以躲過美軍的空中偵察,然而,保密工作還是露出了破綻。在導彈基地的建設和導彈的安裝過程中,被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拍攝到了施工現場的確鑿實況。美國政府在確信前蘇聯已在古巴部署導彈後,經過“執委會”認真、細緻的討論,最後決定對加勒比海海域實施隔離封鎖,以達到限制前蘇聯向古巴運送導彈,進而把已運進古巴的導彈撤出的目的。二、兵力對比美國為了實現對加勒比海海域的封鎖,於9月初和10份與拉美各國進行了磋商,求得了拉美國家的支援並組建了“拉美、美國海上檢查聯合部隊—137特混艦隊”。各成員國在古巴導彈危機時期“採取一切措施,無論單獨的或共同的,包括使用武裝力量”參加了這一行動,共同保衛西半球的安全。為達成有效的隔離,美國在加勒比海集結了各型軍艦180餘艘;4萬名海軍陸戰隊員;空軍B—52戰略轟炸機分散到全國各地的民用機場,以防萬一遭到對方襲擊時可以減輕損失,同時,部署B—52轟炸機攜載核武器升到空中待戰,擔負戰備值班,當值班飛機需要著陸補給燃料,另一架立即起飛接替;陸軍調集了25萬部隊駐在與古巴隔海相望的佛羅里達州;5萬名傘兵集結待命,另有1.4萬名後備役人員應召,隨時準備執行任務。前蘇聯在美國宣佈對加勒比海域實施封鎖前後駛抵該海域的各型艦船為153艘,其中大部分是運送導彈配件、火工品及其它武器裝備的大型商船,為其護航的較大型的水面作戰艦艇幾乎沒有,只派出6艘潛艇為擔負如此重大使命的商船隊保駕護航,這不能不說是前蘇聯的失誤。三、隔離(封鎖)經過美國和拉美國家對加勒比海海域的隔離封鎖,其經過大致分為兵力集結和實施隔離(封鎖)兩個階段。(一)兵力集結階段美國在與前蘇聯就古巴導彈危機進行外交斡旋的同時,還與拉美國家就如何抵制前蘇聯的導彈問題密切地進行了磋商,以爭取他們的同情和支援。當1962年8月29日美軍U—2型高空偵察機發現古巴裝備了導彈發射設施後,美國對此向前蘇聯政府提出了嚴正抗議。然而,前蘇聯除繼續向古巴運送武器和裝備外,在外交上試圖迷惑美國,不承認在古巴建造導彈發射陣地的事實。當美國於9月26日和29日再次證實前蘇聯在古巴中部部署了戰略導彈設施後,美國向前蘇聯發出警告,指出在古巴部署核武器“將導致最嚴重事件的發生”。10月2日至3日,美國召集美洲國家組織的各國外長在華盛頓開會,形成的會議公報中明確了“根據古巴問題的新發展......迅速採取進一步措施”的行動綱領。為進一步核實情報的準確性,10月5日和7日,美國高空偵察機反覆對古巴進行偵察,證實了在大薩瓜和雷梅迪奧斯發現的目標,很可能就是導彈立式發射裝置或導彈發射場。10月14日,美軍最後一次使用U—2型飛機對古巴西部進行偵察,結果證實了在聖克里斯托瓦爾確實已安裝了SS—4型中程彈道導彈及立式發射裝置;而在瓜納哈伊正準備安裝SS—5型中程彈道導彈。針對以上情況,10月16日肯尼迪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研究對策,隨即又將該委員會改為“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簡稱“執委會”,成為危機時期的一個常設機構。該“執委會”對危機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討論,針對前蘇聯在幾處發射臺上已經安裝上16或32枚導彈,這些導彈的射程可達1600公里以上的事實,並結合與前蘇聯交涉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提出了六種處置方案:一是不作任何反應;二是向蘇聯提出抗議;三是將問題提交聯合國解決;四是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五是進行空中突擊,摧毀古巴的導彈基地;六是進攻古巴,由美軍處理古巴的導彈基地。透過對國際形勢和引起世界核大戰的可能性等諸多因素的分析,經過一議、再議和三議,最後決定採用第四種方案——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隔離)。實際上,早在1962年10月16日早晨,美國航空母艦“獨立”號就已在護航驅逐艦的護衛下,啟航駛向巴哈馬群島西北的一個應急基地。10月22日,“企業”號航空母艦也在護衛艦的伴隨下駛往同一基地。這時,美國大西洋艦隊的南大西洋部隊司令小約翰.A.泰裡海軍少將奉命組建一支美國和拉美國家海軍的聯合海上檢查特混艦隊—“137”特混艦隊。由於這支艦隊“在政治上比軍事上”更為重要,因此,泰裡將軍可直接向大西洋艦隊司令報告工作,也可越級向上報告戰區的情況,以便統帥部能及時作出相應的決策。與此同時,19個拉美國家中的部分國家派出的艦艇也相繼向預定海域集結。美國為了讓拉美國家的參戰艦艇發揮應有的效能,除無償提供艦艇的修理、補給燃料和零備件外,還為他們的艦艇提供了專用密碼通訊聯絡組。參加這些聯絡組的人員即能說西班牙語又有一定的通訊和密碼工作經驗,聯絡組都攜帶了行動式密碼系統。拉美國家除派遣艦艇直接參與海上隔離行動外,有的國家還提供了基地、港口,如千里達及托巴哥政府提供了當時在美國控制下的查瓜拉馬斯海軍基地,以供“美洲國家軍艦在海上檢查期間使用”。此外,阿根廷、委內瑞拉和多明尼加共和國海軍都向“137”特混艦隊派出了聯絡官。另外,在聯合國專門召開的古巴導彈危機會議上,聯合國安理會的11個成員國中,有7票贊成美國對古巴實施隔離的措施。(二)隔離實施階段為了實施有效的隔離,首先應該確定海上隔離封鎖區域。由於從前蘇聯至古巴的航線猶如瓶頸般北大南小,駛向古巴的前蘇聯船隻大多從北大西洋方向駛來,巴哈馬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是其必經航線,因此,美軍就在這個海域實施重點隔離封鎖。對於隔離區域大小的設定,美國海軍曾提出了距古巴800海里實施隔離的方案,其主要考慮是儘量避開駐在古巴的米格飛機的作戰半徑,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然而,由於封鎖範圍過大,當時前蘇聯的船隊已距此不遠,如果依據這個範圍進行隔離,在隔離生效後,很快就可能進行第一次攔截。為了讓前蘇聯有更多的時間分析當前的態勢,美國最後決定在距古巴500海里的海域實施海上隔離封鎖。於是,10月23日,美國政府宣佈了隔離公告:從10月24日上午10時起,對距古巴500海里的海域實行“海上隔離”,任何駛往古巴並載有進攻性武器或導彈裝置的船隻,都將停航接受檢查和返航。為了避免在攔截中可能導致的軍事衝突甚至引發核大戰,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緬甸人吳丹仍在進行不懈的外交斡旋。他給赫魯曉夫和肯尼迪發出了內容相同的信,向雙方緊急呼籲暫停行動兩、三個星期。他要求,一方自動停止向古巴運送一切武器;另一方自動停止封鎖行動,特別是對駛往古巴船隻的檢查,因為“人類的命運危如累卵”。然而,大西洋上的行動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前蘇聯龐大的商船和潛艇混合編隊已經逐漸駛近了美國宣佈的隔離線。10月24日天亮後,美軍派出的偵察機發現在大西洋上至少有25艘前蘇聯船隻和幾艘可能裝備有核導彈的潛艇正在向古巴駛來,很快就要接近美國宣佈的500海里隔離區。上午10時,宣佈的封鎖時限到了。10時剛過幾分鐘後,前蘇聯的先遣船“加加林”號和“科米萊斯”號距隔離區只有幾海里了。估計半小時至一小時後,至少對其中的一艘進行攔截或強行登船進行檢查。美軍原計劃用一艘巡洋艦去攔截這兩艘貨船,因為一艘現代化戰艦對付兩艘貨船,其能力顯然是足夠的。然而,就在這時,前蘇聯的一艘潛艇快速航行至兩艘貨船之間為其護航,這樣一來,美軍巡洋艦的自身安全就受到了極大威脅。根據這一情況,美國航空母艦“埃塞克斯”號立即前出,並由反潛直升機在上空盤旋給以支援。美軍命令“埃塞克斯”號航空母艦艦長:用訊號通知該潛艇浮出水面以證明身份。如果它拒絕這樣做,就使用小型深水炸彈強迫它浮出水面。10時25分,蘇聯的貨船在即將進入隔離區時,突然停止了航行。到10時32分,已有六艘這樣的船隻在攔截線邊緣停了下來。緊接著,美政府又得到報告:有二十艘最靠近封鎖線的前蘇聯船隻已經停了下來,其中有些船隻原地漂泊,而另外一些船隻已轉向返回了。鑑於這種態勢,美政府決定:如果這些船隻已經得到莫斯科發給它們的掉頭回去的命令,就應該給他們這樣做的一切機會。在美國實施海上隔離的第一天,即10月24日,美國和前蘇聯的艦船沒有在海上發生直接的武裝衝突。第二天,即10月25日上午8時,一艘弦號為“布加勒斯特”的前蘇聯油輪駛到了隔離區邊緣,並以17節的航速向古巴航行。美軍先是命令軍艦跟蹤“布加勒斯特”號,接著讓該船向監視它的美國軍艦亮明身份,證實它確是一艘油輪,便放行了,而且沒有登船檢查。油輪是放行了,然而,美國卻以另外一種方式給前蘇聯施加壓力。每天清晨和傍晚,美國派出八架飛機在古巴上空進行低空偵察,以配合U—2飛機進行拍照。同時,前蘇聯在這個海域的或正從大西洋駛向古巴的六艘潛艇都遭到了跟蹤或騷擾,有的潛艇還不時的被迫在美國軍艦附近浮出水面以證明身份。大西洋上的較量仍在繼續。25日黃昏後,一艘在黎巴嫩註冊的、由美國製造的巴拿馬萬噸自由輪“馬盧克拉”號,這次被前蘇聯租用。該船從波羅的海的港里加駛往古巴,現已駛近隔離區。對這艘船,美國決定對它進行跟蹤、檢查,從這艘船開啟突破口,用它殺一儆百。因為它不是前蘇聯國籍的船隻,對其進行登船檢查,並未直接冒犯前蘇聯,但足能向其表明:隔離已經生效了,美國說話是算數的。執行跟蹤任務的是“小約瑟夫.肯尼迪”號和“約翰.皮爾斯”號驅逐艦。26日上午7時24分,兩艦強迫“馬盧克拉”號停航並靠攏了該船。8時,艦員登上該船開始進行檢查。然而,檢查的結果證明,該船並沒有裝載武器,只裝載了石油,最終還是被放行了。從上述情況分析,前蘇聯似乎已向他的遠洋貨輪下達了接受檢查的指令。然而,事態的發展並不是那麼順利。10月27日,美軍少校魯道夫.安德森在駕駛U—2偵察機對古巴偵察時,古巴革命委員會主席卡斯特羅命令薩姆導彈射擊,隨著兩道火光直衝雲霄,U—2飛機連同駕駛員一起墜毀在古巴的大地上。同時,美國從不同側面瞭解到:前蘇聯的船隻在海上雖然接受美軍的檢查,但在古巴島上的導彈基地正在夜以繼日的加緊施工。第一批導彈已經作好了發射準備;伊爾—28型轟炸機也在加緊裝配,第一批飛機已裝上核彈,隨時準備升空,這種高速噴氣飛機在幾分鐘之內便可飛越90英里的海峽對美國實施轟炸。這無疑又使事態發生了嚴重的變化。鑑於此,美國政府緊急約見前蘇聯駐美國大使,警告說:如果蘇聯不立即停止在古巴繼續修建導彈基地,美國將採取進一步的行動,美國的剋制最多不超過48小時。不言而喻,如果48小時後前蘇聯仍沒有停止對古巴導彈基地的修建,那麼,美國將對古巴進行空襲甚至大舉入侵;摧毀導彈基地,藉機推翻古巴現政府。為此,在此後的48小時內,美蘇雙方的領導人都在嚴密地注視著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並隨時修正自己的行動方案。經過一番明爭暗鬥,10月28日上午9時,莫斯科電臺釋出了赫魯曉夫致美國總統的公開信。信中說,如果美國解除對古巴的封鎖,保證不軍事入侵這個島國,蘇聯同意在適當的監督和檢查下拆除和撤走在古巴建立的彈道導彈設施,並撤出已運到古巴的伊爾—28型轟炸機。還指出,蘇聯政府這樣做的目的,完全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根據這種情況,美國也調整了對策,不對蘇聯採取過激行為。但並未放棄大國的某些本性。11月3日美國宣稱:“對拆除古巴領土的導彈基地進行實地視察”是達成任何協議“不可缺少的條件”。11月4日,白宮發言人又稱,美國“堅持對古巴實行空中和其它方面的監視”,直到“威脅”完全消除為止。然而,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卻直告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古巴政府不允許聯合國的任何視察”,“想要到古巴來視察的,定叫他有來無回”。針對古巴的強硬態度,前蘇聯政府惟恐古巴節外生枝,攪亂美蘇的和解意向,於是,派出善於縱橫捭闔的談判專家米高揚赴古巴,並帶上一份豐厚的經援和軍援計劃。與此同時,11月7日,前蘇聯發表了一則塔斯社訊息:在古巴的火箭發射臺和強大的火箭業已拆除。蘇聯開始把這些武器運出古巴。蘇聯還同意向適當的國際機構提供在公海上對運走這些武器的蘇聯船隻甲板上的貨物進行“船靠船的觀察”的可能性。據此,美國和聯合國組織把可能在古巴本土上進行的視察改在海上實施。11月7日,美國向“137”聯合特混艦隊下達了9—62號命令,命令規定,特混艦隊在小安的列斯群島至加勒比海之間進行海上檢查。為便於行動,“137”特混艦隊明確了“責任區域”:委內瑞拉的“蘇利亞”號和“新埃斯帕塔”號在委內瑞拉大陸和格瑞那達島之間的幾個檢查點巡邏。阿根廷的“羅薩萊斯”號扼守著多明尼加群島和瓜德羅普島之間的通道;“埃斯波拉”號獨自監視著兩個檢查點:一個在瓜德羅普島通道上,另一個在蒙特塞拉特島沿海。“馬林尼克斯”號則在北邊的檢查點巡邏,監視著阿內加達島和安圭拉島之間繁忙的阿內加達航道。其餘既定的大部海域由美國艦艇負責監視。11月8日下午,五艘蘇聯商船駛入了美國艦艇的視察區。美國航空母艦“黃蜂”號的直升機立即起飛,對第一艘舷號為“阿拉帕耶夫斯基”的商船進行檢查。直升飛機在空中用燈光訊號聯絡,通知船長揭開導彈上的覆蓋物,直升機拍下了甲板上導彈的照片。緊接著,直升機又對“賓斯克”號、“沃特戈列斯”號等進行了檢查。為了讓世界上都能清楚的瞭解前蘇聯運載導彈的實情,9日,當前蘇聯的“阿諾索夫”號商船接近視察區時,美國的一架海軍巡邏機臨空。在這架飛機上,有美國各大通訊社、報社、電臺和電視臺的十餘名記者,他們將對這舉世矚目的事件作出實地報道。船上的前蘇聯船員非常憤怒,一拖再拖,最後無奈只把八枚導彈中的兩枚覆蓋物揭開,讓記者們去拍照、報道。海上視察的第三天,前蘇聯船員的憤怒達到了頂峰。儘管美國的直升機始終在上空盤旋,“列寧共青團”號上的船員仍拒絕揭開導彈上的覆蓋物。為此,一艘美國驅逐艦緊“咬”著“列寧共青團”號,在距離不到400米處對峙了兩個多小時。前蘇聯船隻經再三請示當局後,不得已把八枚導彈中的六枚遮掩物開啟,讓美艦上的人員視察。美視察人員拍下了這些導彈和船員的悲憤表情。截止到11日,前蘇聯貨船已從古巴運走了42枚導彈。11月20日,美國得到前蘇聯將伊爾—28型轟炸機在30天內撤出古巴的承諾後,取消了對古巴的海上封鎖。12月6日,前蘇聯伊爾—28轟炸機全部撤離古巴。至此,歷時半年的加勒比海導彈危機遂告結束。三、隔離結果美國透過對古巴海域的隔離封鎖,致使前蘇聯把半年前運往古巴的42枚彈道導彈和伊爾—28轟炸機又全部拆除並運回前蘇聯。據有關方面估計,前蘇聯僅往返的運輸費用和這些“進攻性武器”在重新裝配與拆卸過程中的損耗達十幾億美元。四、經驗教訓1、兵不血刃的“準暴力”兵力運用,使美軍在危機中佔據了主動地位。縱觀武裝力量的戰略運用,通常可分為以下三種方式:一是暴力運用方式,即透過訴諸武力達成戰略目的;二是非暴力運用方式,即透過止戈為武達成戰略目的;三是準暴力運用方式,即透過兵不血刃達成戰略目的。這幾種方式的運用,取決於戰場環境、雙方的兵力兵器技能和最高層的決策等。歷史上,使用單純的暴力手段實現戰略、戰役目標的戰例舉不勝舉。無論是早在1853年11月18日,俄國分艦隊與土耳其分艦隊在錫諾普灣進行的“帆船艦隊”時代的最後拚殺,還是1916年5月31日英國與德國進行的“鉅艦大炮”時代的日德蘭大決戰,以及1942年6月二戰後期的美國與日本的中途島海戰......,幾乎都是擺開堂堂之陣,透過相互的直接打擊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儲存己方的戰爭潛力。可以說,戰爭中暴力手段成了實現戰略、戰役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這次古巴導彈危機中,美軍在和平時期選擇了“準暴力”手段。美軍憑藉在加勒比海域常規兵力兵器的強大優勢,將180餘艘作戰艦艇部署在預定海域,對古巴實施了隔離封鎖。這種籌劃對美軍是非常有利的,它可根據事態的發展,靈活的使用這些兵力。如果隔離封鎖無效、戰事爆發,這些兵力可迅速提高平轉戰的速度,立即投入作戰;如果事態緩和,又可迅速降低對抗等級,做到有備無患。鑑於美國的強硬態度和堅決的軍事行動,前蘇聯不得不撤出導彈。美國透過戰爭威懾,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的達到了預期戰略目的。2、核時代,常規武器仍是解決軍事危機的主要裝備。1962年,美蘇兩國的核武器形成了一定規模,儘管在所謂的“核均勢”中存在著某些差距,但都具備了摧毀對方的能力,都能給對方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正因為都能使對方毀滅,那麼“核優勢”就顯得毫無意義了。所以,在解決這次核危機中不難看出,起決定作用的並不是核導彈,而是人們所熟悉的常規兵力兵器。加勒比海危機發生後,美國迅速調遣海軍兵力對古巴海域實施隔離,並準備入侵古巴的陸軍和空軍力量,使加勒比海域的美蘇力量對比產生了巨大懸殊,美軍隨時可投入戰鬥的常規力量佔了絕對優勢,使前蘇聯的決策不得不受制於美國的這種優勢。前蘇聯之所以在這次危機中屈服,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在加勒比海和大西洋海域缺少海軍力量,特別是缺乏大、中型遠洋作戰艦艇的緣故。造成這種狀況不是偶然的。在50年代中期,前蘇聯軍方存在著一種普遍觀點,即“隨著核武器的出現,海軍已喪失作為一個軍種存在的價值”,在沿岸作戰中,因為陸軍已擁有了核武器,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抗擊海上入侵的敵人,而無須海軍的支援。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赫魯曉夫也認為大型水面艦艇已經過時,極力貶低水面艦艇的作用。他為了與美國爭奪核優勢,制定了所謂的“火箭核戰略”。他在1959年訪美時曾聲稱:“大型軍艦用來進行國外訪問旅行倒是可以的,但從軍事觀點看來,業已過時。今後它只能用作導彈的靶子。我們就報廢了今年即將竣工的巡洋艦。”此外,他還咒罵航空母艦是核戰略時代的“海上浮動棺材”。從這個戰略觀點出發,赫魯曉夫發展海軍的方針是,海軍只須建設一支由潛艇、航空兵和輕型水面艦艇組成的小規模艦隊,而航空母艦因其耗資巨大,無須建造。因此他縮小了常規艦隻的建造計劃,而著重發展洲際彈道導彈。同時,他還放棄了海外的海軍基地,退役艦艇375艘。然而,古巴導彈危機中的前蘇聯船隊由於沒有大型水面艦艇伴隨護航所遭遇的嚴酷現實,使赫魯曉夫如同大夢初醒,深感海軍力量特別是大型水面艦艇沒有相當規模就無法奪取制海權、更無法控制海洋,其戰略或戰役目的也將無法實現。為了擁有一支能把“國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的強大的海軍艦隊,前蘇聯從此加快了遠洋海軍的建設步伐。3、美國充分發揮政治、外交鬥爭的作用,使之封鎖合法化。當前蘇聯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行動被美國發覺後,美國為了本國利益不受侵犯,充分利用世人對核武器的恐懼心理,進行了大量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動。首先,美國藉口保衛西半球的安全,把加勒比海地區的一些國家聯合起來,求得這些國家的同情與支援,組成了反蘇統一戰線。這些國家除了對美聲援外,還為美軍提供了艦船、基地等;其次,美國在聯合國開展了廣泛的外交活動,使聯合國安理會的11個成員國中,有7個對美國的隔離封鎖措施投了贊成票。美國對古巴的封鎖,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因此,美軍準確地把握住了這個時機,既然對古巴的封鎖已經“合法化”,於是,它便對古巴進行了大規模的隔離封鎖。4、正確的設定隔離(封鎖)區域,是取得封鎖成功的重要因素。海上封鎖範圍,是封鎖一方為了對被封鎖一方實施海上封鎖,在一定時間內劃定並對外宣佈的、禁止非已方艦船出入的海上區域。美軍為了對進出古巴的前蘇聯船隻進行隔離封鎖,首先正確確定隔離(封鎖)區域,即巴哈馬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區域。因為從前蘇聯至古巴的航線多從大西洋方向駛來,這一區域是航線必經區域。其次,美國將原來海軍劃定的距古巴800海里的封鎖範圍,改為500海里,經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因為,如果按800海里實施封鎖,那麼,宣佈的封鎖時限一到,就要馬上進行攔截,對美、前蘇聯都沒有考慮與周旋的餘地。而將封鎖範圍設定在距古巴500海里的海域,由於前蘇聯船隻距離封鎖線尚遠,使前蘇聯有足夠的時間考慮是否改變行動方案,同時也能使美軍更充分地做好隔離準備,最終使美軍隔離成功,達到了預期目的。可見,封鎖範圍設定的正確與否,關係到封鎖的成敗。strong>古巴導彈危機:一場驚心動魄的核對抗1962年秋冬之交,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在加勒比海地區進行了一場被稱為“古巴導彈危機”的核對抗,幾乎把人類投入熱核戰爭的深淵。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蘇聯和古巴曾參與決策的部分官員和研究國際問題的學者一起舉行了五次討論會,不僅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材料,而且對那次危機的發生得出了重要的結論:所有三個國家在危機前所作的決定,都是由於錯誤的資訊、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考慮而匯入歧途。現在,蘇聯和美國有關危機的檔案都已解密。本文試圖利用這些新材料對那次危機作一評述。赫魯曉夫策劃秘密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國把世界分裂成兩個對立的陣營,在各個領域進行著你死我活的對抗。1959年古巴革命在美國的後院取得勝利,美國對卡斯特羅領導的革命政權採取了敵對態度,經濟上封鎖禁運,外交上孤立,政治上設法顛覆。1961年4月中旬,肯尼迪總統批准了中央情報局組織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的行動。美國和古巴關係的惡化促使卡斯特羅轉向蘇聯和社會主義體系,這就為蘇聯插足古巴和拉丁美洲提供了機會。1961年4月美國支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豬灣失敗,肯尼迪撤換了應對這次失敗負主要責任的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6月3日到4日美蘇兩國首腦在維也納會晤時,肯尼迪向赫魯曉夫表示,那次入侵是個錯誤。豬灣失敗後,肯尼迪決定對古巴執行比較謹慎的政策,由直接入侵轉向外交上孤立和經濟上封鎖。既然美國並沒有入侵古巴的計劃,赫魯曉夫為什麼要把導彈核武器運進古巴呢?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一再辯解:“我們確信豬灣入侵僅僅是個開頭,美國人是不會放過古巴的。”因此,他決心要採取一些決定性步驟來保衛古巴。他認為:“合乎邏輯的回答就是導彈。”促使赫魯曉夫把導彈運進古巴的還有一層更本質的原因,那就是要達到在冷戰中同美國的軍事戰略上的平衡。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蘇聯在導彈技術和核武器的試驗、製造和儲備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直到60年代初,蘇聯同美國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差距。據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提供的數字,美國當時擁有5000個核彈頭,蘇聯僅有300個。而且,美國在義大利、西德、土耳其都部署著針對蘇聯的導彈。1962年5月,赫魯曉夫和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在保加利亞黑海邊散步,馬利諾夫斯基指著大海的那一邊對赫魯曉夫說,那一邊,在土耳其有美國的一個導彈基地,從這個基地發射的導彈可以在6-7分鐘內消滅我國西部重鎮基輔、哈爾科夫以及海軍基地塞瓦斯托波爾。赫魯曉夫當即問:“為什麼不能把我們的導彈放到古巴去呢?”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說:“如果我們秘密地(在古巴)裝置導彈,如果導彈已經裝好可供發射之後才被美國發現,美國人在試圖用軍事手段摧毀我們的裝置之前,就得仔細考慮考慮。我們知道美國能夠毀掉我們的某些裝置,但不是全部。如果有四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的導彈留下來———即使只留下一兩個大的導彈———我們仍能夠擊中紐約,而紐約勢將所剩無幾。”赫魯曉夫派蘇聯火箭部隊司令比留佐夫元帥和新任命的駐古巴大使阿列克謝耶夫等秘密去哈瓦那同古巴領導人會商,卡斯特羅表示同意。蘇古兩國政府代表草擬過一份協議,基本原則是,導彈本身及其操縱,完全處於蘇聯軍事人員的管轄之下。蘇聯否認向古巴裝運導彈赫魯曉夫要在極為秘密的情況下把導彈運進古巴,並在11月4日美國議會選舉之前迅速裝置起來,使美國人在既成事實面前,除了吞下這顆苦果之外別無選擇。還在同古巴政府協商部署導彈協議的時候,在7月份蘇聯就開始了向古巴運送導彈和軍事人員的行動。為了掩飾,蘇聯採取了一系列轉移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視線的伎倆,儘可能不使美國產生懷疑。8月底西德的情報機關給美國提供了第一批資訊,流亡在美國的古巴人也從國內親人的信件中得到訊息:蘇聯人運來了“奇怪的武器”。9月4日,美國政府發表一項宣告,證實了報紙上關於蘇聯在古巴設定防空導彈、運載導彈的汽艇以及運來3500名蘇聯技術人員的報道,宣告指出:美國決不能容忍把進攻性的地對地導彈或其他進攻性武器運進古巴。9月11日,蘇聯政府授權塔斯社發表宣告,聲稱蘇聯船隻是裝運“給古巴人民的日用品和食物”。但也承認“應古巴政府的請求,還裝著一定數量的武器,以及訓練古巴人使用武器的軍事專家和技術人員”。當美國透過U-2高空偵察機拍照掌握了古巴的導彈秘密並正在秘密討論對策時,9月18日,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參加聯合國大會後專程訪問了華盛頓,同肯尼迪和國務卿臘斯克進行了會談。葛羅米柯保證,蘇聯運往古巴的武器都是防禦性的。肯尼迪和臘斯克反駁,“目前,形成的局勢恐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危險的形勢。”肯尼迪宣佈封鎖措施從7月中旬到危機爆發之前,蘇聯動用了超過85艘船隻,向古巴共運送了42枚中程導彈,162枚核彈頭,42架伊爾-28型轟炸機,還有大批防空導彈及43000名蘇聯軍人。美國人是從10月14日由兩架U-2型高空偵察機在古巴上空拍攝的照片上才發現蘇聯在古巴的設施的。肯尼迪總統在10月16日組成一個專門研究和討論應付古巴導彈危機的班子。由於事先沒有料到俄國人的這一舉動,訊息使與會者大為震驚。大多數人認為,惟一的辦法只能對古巴的導彈基地採取空中打擊。但美國的行動弄不好就有可能導致同蘇聯發生一場熱核大戰。因此,後來便提出了隔離或叫封鎖的設想。肯尼迪在10月21日作出最後決定:在海上對古巴進行封鎖,同時準備空中打擊和兩棲登陸行動。10月22日下午7時,肯尼迪透過廣播、電視宣佈:“過去一週來美國發現古巴有進攻性導彈基地和運載核武器的伊爾-28型轟炸機的基地”,“這構成了對所有美洲國家的和平與安全的最明顯的威脅,這種突然而且秘密作出的決定是出於預謀的挑釁性的不正當地改變現狀的行動”。他說,他已下令對運往古巴的一切軍事裝備加以嚴格隔離。一切船隻如果發現向古巴運送進攻性武器必須開回去。肯尼迪表示,美國還準備了一個緊急行動計劃:將出動1080架次的戰鬥機進行空中攻擊。一個總數為18萬人的登陸部隊也被集結在美國東北部港口。到20日,美國在全世界的武裝力量都處於戒備狀態。海軍部署了180艘艦隻進入加勒比海。B-52轟炸機隊奉命載足原子武器進入空中,一架著陸,立即由另一架飛上去頂替。在肯尼迪發表講話前,國務卿臘斯克召見了蘇聯駐華盛頓大使多勃雷寧,把肯尼迪致赫魯曉夫的一封信和肯尼迪講話的副本轉交給蘇聯政府。23日晚,肯尼迪宣佈,美國海軍於24日格林尼治時間下午2時,開始封鎖古巴。美國還對蘇聯通往古巴的空運進行了封鎖。據美國海軍報告,當時至少有25艘各式各樣的蘇聯船隻和幾艘可能裝備有核導彈的潛艇正在駛往古巴。美國當局決定,對進入封鎖區的蘇聯船隻,如果拒絕停航和不接受檢查,就予以炮擊。10月24日,就有兩艘蘇聯船和一艘護航潛艇接近攔截線,美國派出一艘驅逐艦和一艘航空母艦前去攔截。據赫魯曉夫說,當時在古巴已裝好的導彈足以摧毀紐約、芝加哥和其他大城市。蘇聯軍人已把核彈頭移出儲備庫,置於距發射架較近的地方。最後一刻理智佔了上風加勒比海的緊張局勢持續了三天。在赫魯曉夫10月26日向肯尼迪發出了和平倡議的信件後,形勢也未立即轉變,而且,10月27日是最緊張、最危險的一天。這一天,先是蘇聯廣播了赫魯曉夫致肯尼迪的另一封與前封大不相同的信件,提出以撤除美國在土耳其的導彈基地來交換蘇聯撤除在古巴的導彈設施。接著又有美國一架U—2型高空偵察機在古巴上空被一枚薩姆導彈擊毀。參加決策會議的人幾乎一致認為,必須在第二天一早就用飛機去襲擊和摧毀導彈基地,麥克納馬拉已提出了空中打擊與入侵的時間表。只是肯尼迪還憂慮這一行動的嚴重後果。這天下午,又發生一件突然事件,美國一架高空偵察機在北極地區飛行時,在蘇聯領空迷航,遭到一群蘇聯戰鬥機的攔截。這件事可能會被蘇聯誤認為是一架帶有核武器的作戰飛機。肯尼迪決定再作最後努力,一封致赫魯曉夫的信件把赫魯曉夫26日的建議概括為:一、你方同意在聯合國適當的觀察和監督下從古巴撤走這類武器系統,並答應在適當安全措施下保證不再將此類武器運進古巴。二、我方同意在透過聯合國做出充分安排後,確保執行並繼續承擔以下義務:1、立即取消現在實行的隔離檢查措施;2、保證不入侵古巴。肯尼迪還派他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去會見蘇聯駐華盛頓大使多勃雷寧,說明事態嚴重的程度。羅?肯尼迪表示:赫魯曉夫26日的信和肯尼迪27日的信可以成為合理調整古巴衝突的基礎。羅?肯尼迪強調,總統要求明天之內給予切實明確的回答。這一天,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也籠罩在美國可能對古巴進行軍事打擊的巨大憂慮之中。赫魯曉夫收到了卡斯特羅的急信,說在未來24—72小時內美國可能對古巴進行空中打擊和入侵。在收到多勃雷寧同羅?肯尼迪的談話報告和肯尼迪的信件後,赫魯曉夫當即告訴他的同僚:“同志們,現在我們必須找到一種體面的方式來擺脫這場對抗。”當時就決定毫不拖延地接受肯尼迪的建議。赫魯曉夫在信中表示接受肯尼迪的建議後宣告:蘇聯已給自己的軍官下達了指示,中止在古巴的導彈工程建設,將裝置拆卸運回蘇聯。如果10月28日赫魯曉夫不作出明確的答覆,美國就可能在29日進行空中打擊和入侵。當時蘇聯駐古巴的部隊擁有162枚核彈頭,其中至少有90枚戰術核彈頭。這些戰術核彈頭是用來對付美國入侵部隊的,一旦交火必然引起嚴重後果。經過肯尼迪10月27日致赫魯曉夫的信和赫魯曉夫10月28日致肯尼迪的信,美蘇之間扣人心絃的核對抗才暫告緩解。核對抗震撼美蘇首腦冷戰發展到極限就必然引起熱核大戰,美蘇兩國都親身感受到核戰爭的極大危險。赫魯曉夫知道,古巴不能憑藉導彈進攻美國,即使同蘇聯聯合起來也不能向美國挑戰。赫魯曉夫只是把在古巴的導彈作為一種“遏制手段”,要它在達到同美國的“均勢”中起一種加重籌碼的作用。同赫魯曉夫的痴心妄想恰恰相反,肯尼迪說,美國不能容忍蘇聯採取打亂當今世界總體力量平衡的任何舉動,特別是突然而且秘密作出的出於預謀和挑釁性的決定。肯尼迪指定的專門班子緊張地討論和爭執了一個星期,根據美國情報部門的估計,蘇聯部署在古巴的導彈核武器的威力相當於蘇聯現有的洲際彈道導彈總能量的一半。在發射後的幾分鐘之內,將會死掉8000萬美國人。所以,肯尼迪要尋求一種既能迫使蘇聯把導彈撤回去,又不至於引起一場熱核戰爭的方案。肯尼迪在整個危機期間一直採取極為謹慎的態度。一次,他同空軍參謀長柯蒂斯.李梅將軍談話。肯尼迪問:進行空中打擊,“俄國人會作出怎樣的反應?”李梅竟說,俄國人一點也不會有什麼反應。肯尼迪吃驚地感到,如果按這些人的話去做必然引起戰爭。難道俄國人會讓美國去轟炸他們的導彈基地,殺害許多俄國人,能一點也不作出反應嗎?10月19日,有同美國進行外交鬥爭幾十年經驗的葛羅米柯從華盛頓給蘇共中央發回電報竟稱:“就我們所知悉的關於美國政府對古巴問題的全部資訊,可以得出結論,總的說來形勢完全令人滿意。”他還肯定,美國目前不準備入侵古巴。但是,僅過了兩天,肯尼迪就發表了美國開始對抗的講話,而且還交給赫魯曉夫一封最後通牒式的信件。沒有思想準備的赫魯曉夫受到的震驚遠比肯尼迪更大。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不能被嚇倒,以免引起恐慌”,“我向政府其他成員建議,我們今晚到大劇院去”,“我自己的心情確實很緊張,這是在故示鎮靜”。在那些緊張的夜晚,赫魯曉夫在辦公室裡的一張睡椅上和衣而睡。10月22日肯尼迪致赫魯曉夫的是一封最後通牒式的信件,他嚴肅地要求赫魯曉夫準確地瞭解美國政府的立場:“在這個核時代您或其他神志清醒的人都不會故意將這個世界推向戰爭。這種戰爭沒有勝利者。”23日赫魯曉夫對美國採取的對抗行動表示譴責,說那是“對古巴和蘇聯的侵略行為”,但同時又宣告,“蘇聯給古巴的武器是防禦性的”。美國宣佈從10月24日起在加勒比海進行隔離檢查,赫魯曉夫在致肯尼迪信中譴責對蘇聯駛往古巴的船隻進行強制性檢查是“海盜行為”,他堅決表示蘇聯不接受這種檢查,但又要肯尼迪“冷靜些,不要感情衝動”。肯尼迪趕快作答:“在此問題上並非我首先發起挑戰。”如果說在最初幾天,由於赫魯曉夫還摸不清美國的真實態度,他往往使用一些比較強硬的言詞以掩飾自己的恐慌和在古巴的施工,那麼,當他在10月25日得到駐美大使多勃雷寧、駐古大使阿列克謝耶夫等提供的美國可能轟炸導彈基地的情報後,他當即來了個180度大轉彎。10月26日,赫魯曉夫給肯尼迪寫了封求和信。他要肯尼迪正確理解他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如果戰爭一旦爆發,那就不是我們的許可權所能阻止得了”。他向肯尼迪交底說:“駛往古巴的那些船上沒有任何武器。古巴國防所需要的武器已運到了”。所以他勸美國不要阻截蘇聯的船隻。他說,假若美國保證不主動進犯古巴,並遏制其他國家的類似行為,撤回自己的艦隊,“就會立即使一切發生變化”。他建議:“我們可以宣告,我們駛向古巴的船隻沒有運任何武器;您也要宣告,合眾國不派自己的軍隊入侵古巴,並且不支援任何蓄意對古巴進行干涉的其他勢力,那時我國軍事專家留在古巴的必要性也就喪失了。”由於赫魯曉夫感到形勢嚴重,所以在26日的信中就沒有提出用撤除美國在土耳其的導彈基地換取撤除古巴導彈基地的條件。27日,他又得到情報:美國不會立即進攻古巴,才又在這天的信中提出這一交換條件。但這一夫便在28日作出了明確的回應,而且按肯尼迪的要求,土耳其導彈基地也沒有作為正式條件提出,只作為美蘇秘密達成的口頭諒解天卻發生了一些非常事件,肯尼迪透過他的弟弟羅·肯尼迪向多勃雷寧轉達:形勢緊迫,要求在一天之內對肯尼迪的信件作出答覆。赫魯曉夫便在28日作出了明確的回應,而且按肯尼迪的要求,土耳其導彈基地也沒有作為正式條件提出,只作為美蘇秘密達成的口頭諒解。美國U-2高空偵察機1962年8月29日:U-2拍攝的照片顯示在古巴的SanCristobal地區沒有建築物.1962年8月29日:U-2拍攝的照片顯示在古巴的Guanajay地區沒有建築物.1962年8月29日:U-2拍攝的位於LaColoma地區的建設中的SA-2地對空導彈陣地完整的SA-2導彈陣地展現出大衛之星的樣式.1962年10月5日:CIA在古巴的偵察目標分佈情況.CIA的NationalPhotographicInterpretationCenter(NPIC),華盛頓特區,1962年.1962年9月15日:蘇聯貨船Poltava號在駛往古巴的途中.1962年9月:載有導彈巡邏艇的蘇聯貨船.導彈艇在蘇聯貨船上的搭載示意圖.1962年9月26日:U-2在古巴Banes地區拍到的"Kennel"(狗窩)巡航導彈陣地.CIA關於蘇聯空射巡航導彈的資料照片..1962年9月28日:蘇聯貨船Kasimov號,板條箱內是IL-28轟炸機機體.1962年10月14日:U-2拍攝的蘇聯部署在LosPalacios附近的SanCristobal的中程彈道導彈(MRBM).這是首張被NPIC用來舉證的照片.1962年10月14日osPalacios兩英里外的第二個MRBM陣地.CIA關於蘇聯中程彈道導彈的參考相片(美方稱為SS-4,蘇方稱為R-12).CIA為肯尼迪總統展示的蘇方導彈射程示意圖1962年10月15日:U-2拍攝的裝有IL-28轟炸機機體的板條箱,地點是SanJulian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