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達大屠殺
在26年前的今天,1994年4月7日(農曆1994年2月27日),盧安達大屠殺真相?。盧安達大屠殺遇難者照片屠殺慘案後,倖存者從政府收繳的砍刀堆放處邊上走過2014年4月7日,盧安達紀念大屠殺發生20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多個非洲國家領導人等出席紀念活動。只是因與法國“意見不合”,盧安達禁止法國大使出席活動。1994年4月7日開始,盧安達胡圖族人與圖西族人發生了持續3個多月的大屠殺,大約有80萬到100萬人喪生,絕大部分為圖西族人。1890年到1918年時盧安達為德國的殖民地,1918年到1962年為比利時的殖民地。少數民族圖西族(約18%)始終統治著佔約80%左右人口的胡圖族。在比利時人離開後,政權交還給佔多數人口的胡圖族。在1962年盧安達獨立後,政府也未妥善處理民族之間的對立問題。圖為電影截圖。在20多年的時間裡,盧安達政府一直對圖西族實行種族歧視政策。在大屠殺前的三年裡,國家控制的媒體甚至把圖西族人視同為國家的敵人,大力加以撻伐和煽動,引起圖西族人的恐懼和仇恨。一家受到黨政軍多名要人支援的RTLM廣播電臺在大屠殺前九個月,宣傳對圖西族人的仇恨,甚至公開宣佈須被處決的名單。在1990年,由圖西族難民組成的反政府集團-盧安達愛國陣線從烏干達入侵至盧安達北部,企圖推翻由胡圖族領導的政府。在盧安達內戰期間,非洲法語國家和法國支援圖西族,烏干達支援胡圖族。這加劇了盧安達國內種族之間的緊張氣氛。在盧安達政府控制的媒體鼓吹下,許多胡圖族人開始著迷於胡圖族權利意識形態。胡圖族權利意識形態中宣稱圖西族應當被奴役,胡圖族人應當不惜任何代價來平定圖西族的騷亂。持續的種族衝突導致反對派佔領了北方,從而取代了北方的大量胡圖族人,而在南方,胡圖族則定期屠殺圖西族人。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領導的盧安達政府迫於國際壓力,在1993年簽訂了停火協議,這個協議也叫作阿魯沙協議。1994年4月6日,載著盧安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的飛機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附近被擊落,兩位胡圖族總統均罹難,是誰擊落客機至今不明,有傳聞指出是圖西族游擊隊,也有傳聞說是胡圖族激進份子,因不滿總統將與圖西族簽訂權利共用協議,而計劃了這件暗殺事件。該事件立即在盧安達全國範圍內引發了胡圖族人針對圖西族人的血腥報復。7日,由胡圖族士兵組成的總統衛隊殺害了盧安達女總理、圖西族人烏維林吉伊姆扎納和3名部長。在當地媒體和電臺的煽動下,此後3個月裡,先後約有80萬至100萬人慘死在胡圖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槍支、彎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絕大部分受害者是圖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圖西族的胡圖族人,盧安達全國1/8的人口消失,還有25萬至50萬盧安達婦女和女孩遭到強姦。同年7月,盧安達愛國陣線與鄰國烏干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安達首都基加利,擊敗胡圖族政府。200萬胡圖族人由於害怕遭到圖西族報復,逃到鄰國蒲隆地、坦尚尼亞、烏干達和扎伊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盧安達飯店》(HotelRwanda)是一部由英國、南非、加拿大和義大利四國於2004年共同拍攝的電影。該片取材於發生在1994年的盧安達大屠殺,以此為背景由真人真事所改編,講述了一位盧安達胡圖族飯店經理保羅·路斯沙巴吉那在種族仇殺中設法挽救1268點陣圖西族及胡圖族難民的故事。圖為電影截圖。1994年聯合國在坦尚尼亞的阿魯沙成立盧安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審判高階政府官員或軍人。盧安達政府則負責審判較低層級的領導人或平民。聯合國大會於2003年12月23日宣佈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反思盧安達大屠殺國際日”。2004年3月26日,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盧安達大屠殺1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講話,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防止盧安達大屠殺事件重演。同年4月7日,盧安達舉行盧安達大屠殺10週年的全國性紀念活動,以哀悼大屠殺遇難者。經過歷時十年的審判,盧安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6月24日宣佈,判處涉及盧安達大屠殺案件的6名嫌疑犯25年到終身監禁,其中唯一被起訴的女性、盧安達的一位前部長尼拉馬蘇胡科及其兒子因滅絕種族罪和危害人類罪等罪名被判終身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