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4月6日發生的大事件

DNA的雙螺旋結構詹姆斯·杜威·沃森出生

在92年前的今天,1928年4月6日(農曆1928年閏2月16日),DNA的雙螺旋結構詹姆斯·杜威·沃森出生。詹姆斯·杜威·沃森(英語:JamesDeweyWatson,1928年4月6日-),美國分子生物學家,20世紀分子生物學的牽頭人之一。與同僚佛朗西斯·克里克因為共同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而與莫里斯·威爾金斯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詹姆斯·沃森生於芝加哥,受其父的影響頗大。據他自己在一篇文章中說,得到父親三項真傳:一,相信知識可以使人脫離“迷信”(即宗教);二,熱愛觀鳥;三,擁護民主黨。十二歲時,參加一個名為“每事問孩子”(QuizKids)的電臺問答遊戲,15歲即以資優生的身分提早入讀芝加哥大學,主修動物學。因為讀到物理學家薛定諤的科普名著《何謂生命?》(WhatisLife?),興趣由候鳥的遷徙轉到遺傳學。獲得芝大的學位後,先後申請入讀加州理工、哈佛的研究院,均不果,改進印第安納大學,加入了薩爾瓦多·盧里亞(SalvadorLuria)等人的“噬菌體集團”,正式涉足遺傳學的研究。受到這個集團的影響,沃森開始相信DNA就是基因的載體。1950年獲博士學位,到哥本哈根作博士後研究,其間在那不勒斯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從莫里斯·魏爾金斯(MauriceWilkins)的演講中得知DNA具規則的結構,堅定了他解決DNA結構的決心。1951年,轉到劍橋的卡文迪許實驗室,認識克里克,一同利用X光衍射的資料,建構DNA模型。終於,二人在1953年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在同年4月25日將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1956年沃森到哈佛大學當助教,1961年獲升為教授。1962年,與克里克、魏爾金斯因為對DNA結構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1965年出版了劃時代的教科書《基因的分子生物學》(MolecularBiologyoftheGene),1968年出版《雙螺旋》,同年開始兼任位於紐約長島的冷泉港實險室(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的總管,並將研究方向轉移到癌症。1976年辭去哈佛的職位,專注於冷泉港的職務。1988年,獲美國國家衛生局委任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助理主管,一年後成為人體基因組研究國家中心的首任主管,擔當此職直至1992年。1994年,成為冷泉港首任總裁。點評:現代分子生物學的開山大佬,學術權威已經不足以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