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馬島戰爭爆發
在38年前的今天,1982年4月2日(農曆1982年3月9日),阿根廷出兵收復馬島“馬島之戰”迫在眉睫。英國與阿根廷為福克蘭群島的歸屬爆發了戰爭馬爾維納斯(又稱福克蘭),這個在常見的世界地圖上連名字都標不下的群島,位於連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衝,又是通往南極的大門和前進基地,距阿根延約500公里,而距英國則遠達1.3萬公里。它位於南大西洋,面積1.2萬平方公里,人口2100多人。它原屬阿根廷,1829年6月10日,阿根廷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及其南大西洋的島嶼建立了政治和軍事指揮部。1833年被英國佔領。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政府和軍方決定出兵收復馬島,但遭到英國的反對,為此英國派出軍隊,雙方經過70天戰爭,阿軍失敗,英國重新佔領馬島。戰事1982年4月2日拂曉,阿軍5000餘人突然在馬島登陸。從4月7日開始,美國國務卿黑格頻繁穿梭於英、阿和美國首都進行調停。4月26日,英國特混艦隊攻下南喬治亞島,30日完成對馬島周圍200海里範圍的海上和空中的封鎖部署。5月1日,英國特混艦隊在茫茫濃霧中到達馬島以東海域。5月25日,英國“謝菲爾德”號巡洋艦被阿導彈擊沉。5月21日晨,英軍開始登陸馬島,並建立登陸場。5月29日,英軍攻佔達爾文港。6月8日,為了挽救守島的部隊,阿對英軍展開大規模空襲,打死英軍180多人。6月13日晚,英軍再次發起進攻,奪佔全島。6月14日中午,阿根廷港上空掛起了白旗。午後,雙方戰地司令官會晤,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我們不是入侵而是收復1982年3月18日,一些阿根廷人到南喬治亞島的利恩港,準備拆除一家鯨魚加工廠的陳舊機器,結果遭到駐島英軍的刁難,有39名阿根廷工人衝破阻撓登上南喬治亞島。他們在島上升起了一面阿根廷國旗。誰知這次升國旗事件竟成了英阿馬島之戰的導火線。英國得知升國旗事件後,十分震怒,向阿方提出強烈抗議,還從馬島派遣了40名海軍陸戰隊員去南喬治亞島“恢復秩序”。阿根廷人也不肯讓步,決心乘此時機一勞永逸地解決馬島主權之爭。阿根廷海軍的兩艘導彈護衛艦迅速趕赴南喬治亞島,把留駐該島的22名英軍和13名英國考察隊員統統抓了起來,被英國人降下的阿根廷國旗再次在南喬治亞島上空迎風招展。英國聞訊後氣急敗壞,急忙調派兩艘軍艦和一艘潛艇前去扭轉危局。霎時,南大西洋一隅戰雲密佈。正當英國增援艦隻趕往南喬治亞島時,阿根廷艦隊卻北上烏拉圭海域,參加預定同烏拉圭海軍舉行的聯合演習。神經高度緊張的英國馬島守軍稍稍鬆了一口氣。誰料想,這是阿根廷海軍的一次戰略佯動。3月31日晚,阿根廷海軍突然退出演習,一支浩浩蕩蕩的艦隊掉頭向南,全速駛向馬島。這支艦隊以兩艘42型導彈驅逐艦為主,包括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服役的“弗萊徹”級驅逐艦分艦隊、一艘坦克登陸艇、兩艘小型貨船及幾艘佈雷艦。艦隊還載有800名海軍陸戰隊員。“羅薩里奧”行動開始了!1982年4月2日拂曉,一陣槍聲劃破了馬爾維那斯群島黎明前的寂靜。馬島居民早晨起來在首府斯坦利港的大街小巷看到的竟是荷槍實彈的阿根廷士兵。原來,4月2日零點剛過,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下達了佔領馬島的命令。阿軍5000餘人趁著夜色突然在馬島登陸。駐守這裡的7名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員和120名防衛隊員倉促進入陣地,終因寡不敵眾,只抵抗了幾個小時,就宣佈無條件投降。天亮以後,阿根廷政府發表公報向全國宣佈:阿軍已經收復馬島。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頓時群情激昂,數十萬群眾聚集在總統府所在的“五月廣場”上,高唱國歌。阿軍收復馬島果然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外交部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阿根廷外長門德斯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神采飛揚地說:“今天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一位西方女記者問他:“阿根廷為什麼要入侵福克蘭群島?”門德斯大聲糾正說:“不,女士,我們不是入侵,而是收復,是收復!”阿根廷派遣軍隊進入福克蘭群島馬島阿軍司令梅嫩德斯在停火協議上簽字是“鐵娘子”還是“花蝴蝶”馬島被阿軍佔領的訊息傳到倫敦,英國朝野譁然。當天,倫敦《每日郵報》在頭版用兩個赫然大字作為社論的標題:“可恥!”撒切爾夫人立即召開緊急內閣會議,研究馬島的緊急局勢。4月3日,英國下院舉行會議,討論英國面臨的嚴重局面。這是自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以來,下院第一次在星期天舉行緊急會議。會前,許多反對黨的議員在議會走廊裡慷慨激昂地指責政府“出賣”馬島,責問政府“為什麼不採取防範措施”。工黨議員大吵大嚷,要求政府“引咎辭職”,以“鐵娘子”聞名世界的撒切爾夫人斷然拒絕,強調“現在正是需要力量和決心的時候”。“鐵娘子”情緒激動,眼裡含著晶瑩的淚花,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聯想起二次大戰期間丘吉爾剛上臺時發出的“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的號召。堂堂大英帝國的領地已被阿根廷用武力“奪走”,這還成何體統!在英國人眼裡,福克蘭素有“南大西洋門戶”之稱。“那是整個太平洋的鑰匙”,200年前一位英國海軍大臣這樣說道,福克蘭群島“是全部海外領土的港口和鑰匙”。它扼守大西洋和太平洋航道要衝,與南極大陸遙遙相對。一旦巴拿馬運河關閉,它將是保證兩洋航線的重要基地。這個群島的戰略地位實在太重要了,以至於那位海軍大臣常在睡夢中呼喚它的名字。由於海底發現了石油,今天的福克蘭更具有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位英國議員說:“我們寧可失去5個北愛爾蘭,也不願失去1個福克蘭!”因此英國在經濟嚴重困難的時刻,下決心不惜以武力恢復“日不落帝國”的榮耀。英國臨時組織“戰時內閣”,決定抽調海軍總兵力三分之二,組織一支特遣艦隊;同時任命伍德沃德少將為艦隊司令,穆爾為登陸部隊司令。英國組成的特遣艦隊包括2艘航空母艦“無敵”號和“競技神”號、2艘核動力潛艇和40多艘其他艦隻,還有58艘商船和油船。英國國防部長諾特說:這是“除了兩個超級大國以外最大的一支特遣艦隊”。以購買西方廉價舊式軍艦為其主力的阿根廷海軍與英國艦隊相比,根本不屬一個檔次。英國皇家海軍的驅逐艦“謝菲爾德號”被擊沉黑格穿梭調停無功而返自英阿交惡以來,美國所處的地位非常尷尬。美國是北約的盟主,加上美英路人皆知的特殊關係,美國不會去開罪英國應在情理之中。美國又是泛美組織的成員國,阿根廷在南美也算得上是一個有影響的國家,也不便得罪。因此,美國決定充當調停的角色。4月6日,里根召集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決定派遣國務卿黑格調解馬島爭端,訊息一傳出,英阿雙方立即歡迎。從4月7日始,黑格帶上30名隨從,乘坐波音—707專機,穿梭於倫敦、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華盛頓之間,進行艱難的調停工作。黑格先飛英國,再飛阿根廷,聽取雙方意見,並忠實地把雙方的“和平條件”轉達給對方。他發現雙方的要求都很高,都志在必得馬島。黑格意識到南大西洋的局勢“是危險的,而且危險在不斷增加”。不過黑格要求英阿雙方千萬剋制,再三表示美國有“新建議”。經過將近4個星期的奔忙,美國終於提出了一個有7點內容的“新建議”,要求雙方立即停止敵對行動,雙方撤軍,停止制裁,建立英、美、阿臨時機構來維持雙方達成的協議,在考慮阿英雙方利益和馬島居民願望的前提下,確定談判的範圍。因馬島居民都是英國人後裔,如果說要考慮到當地居民的願望,明顯有利於英國。阿根廷考慮再三,拒絕了美國的建議。黑格兩手空空而歸,但他說服了里根總統放棄“中立”立場。4月29日,黑格在華盛頓同阿根廷外長門德斯會晤後,以阿方拒絕美國提出的“和平建議”為由,宣佈公開支援英國,對阿根廷進行制裁。美國還讓英軍使用自己在阿森松島上的空軍基地和各種設施,提供新型的“響尾蛇”導彈、鐳射目標指示器和其他武器裝備,還把衛星偵察結果向英國通報,美國的通訊衛星也成了英軍通訊的中繼站。作為拉美國家的“盟友”和“保護神”的美國,在關鍵時刻就露出廬山真面目了。馬島戰事結束前夕,加爾鐵裡總統談到美國公開站到英國一邊時痛心疾首,他說:“南美和北美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我們南美人認為我們自己是美洲人——也就是說,美洲大陸的一部分。而北美人則認為他們是屬於另外的半球,即北半球,我對他們感到很痛心,我要說,欺人太甚了。”撒切爾夫人讓槍炮發言黑格調停失敗後,撒切爾夫人決心讓槍炮發言。4月中旬,英國核動力潛艇先期到達馬島戰區,英國飛機開始在戰區上空盤旋偵察。4月25日,英軍登陸部隊冒著11級大風一舉攻下南喬治亞島,俘虜守島阿軍180人。英軍佔領南島,建立起進軍馬島的橋頭堡。4月30日,英國防大臣諾特宣佈對馬島周圍200海里實行全面的海空封鎖。阿根廷也不示弱,宣佈對馬島周圍200海里的英艦船將採取行動。雙方等於都下了戰書,英阿大戰一觸即發。英國艦隊進入戰區以後,原想給阿軍一個下馬威,幹掉阿海軍的王牌“5月25日”號航空母艦,苦於該艦行蹤不定,英軍轉而打起阿軍唯一的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主意。“將軍”號原是美艦,1938年下水,在珍珠港事件中劫後餘生,1952年被阿根廷買去成了阿海軍的第二大主力艦。4月底,“將軍”號巡洋艦單艦被英國核動力潛艇“征服號”號發現並跟蹤。5月2日下午,撒切爾夫人簽署了攻擊“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命令。下午3時許,當“征服者”號全速向“將軍”號逼近的時候,“將軍”號艦長埃利亞斯·龐索海軍上校似乎預感到厄運將要降臨,在航行至馬島封鎖區以南36海里處突然命令調轉航向,朝阿根廷大陸沿岸方向加速行駛。“將軍”號在狂風巨浪中返航,艦上官兵以為可以逃避敵艦追蹤,返回軍港。誰知,一場不可避免的悲劇發生了。“將軍”號猛然間地動山搖般地抖動起來,繼而是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將軍”號被“征服者”號施放的魚雷擊中!幾秒鐘後,第二枚“虎魚”擊中“將軍”號的艦首,海水從直徑12米的巨孔大股湧入艙內,艦體立即傾斜。“將軍”號從遭到第一枚魚雷襲擊到徹底沉入400米海底深淵,僅僅歷時40分鐘,艦上1091名官兵中321名喪生。“謝菲爾德”號葬身汪洋“將軍”號的沉沒震驚了世界,連西歐國家都認為英軍過分了,阿根廷舉國上下更是群情激憤。阿軍發誓要以牙還牙,報仇雪恨。5月4日下午,阿軍“5月25日”號航空母艦帶著復仇的怒火悄然出港,艦上載有法國製造的最先進的“超級軍旗”式戰鬥機,“超級軍旗”上攜帶著一種威力巨大的法制“飛魚”空對艦導彈。阿軍這次攻擊的目標將是英軍的新式戰艦“謝菲爾德”號。“謝菲爾德”號驅逐艦是1971年下水的英國最先進的戰艦,造價高達2億多美元。此艦是一艘專門用來對付空中襲擊、保護艦隊的超級防空護衛艦,它擁有先進的反導彈裝備,其中包括22枚裝有電子反導彈系統的“海矛”式艦對空、艦對艦導彈,還有干擾敵人導彈航向的干擾波發射器。5月4日,當地時間11時左右,“謝菲爾德”號在馬島以北海域特混艦隊西側約40公里處,被阿軍一架海上偵察機發現,阿機立即將該艦的準確位置向上級作了報告。阿軍指揮部得到情報後,決定派早已掛著“飛魚”空對艦導彈待命的3架“超級軍旗”式攻擊機迅速起飛,在3架“幻影”式戰鬥機掩護下飛往戰區。當它們全速向預定目標接近的時候,海上突然出現了一艘不明型號的軍艦,“幻影”式飛機便主動前往對陣。就在此時,長機“超級軍旗”攻擊機的雷達熒光屏上也影影綽綽地發現了“謝菲爾德”號的蹤跡,“超級軍旗”急速降低飛行高度,並以1200公里的時速作超低空飛行,旋即鑽進了英艦的雷達盲區,神不知、鬼不覺地向偷襲目標接近。“超級軍旗”掠著大海的浪花全速飛馳,到了距離“謝菲爾德”號大約48公里處突然騰空而起,迅即發射了兩枚導彈。在一陣劇烈的震動中,“飛魚”導彈不偏不倚擊中了“謝菲爾德”的心臟——由電子計算機操縱武器系統的控制艙。導彈又衝著上部和外部爆炸開來,使艦上動力、電力和消防系統全部遭到破壞。艦上大火熊熊燃燒,艙內瀰漫著刺鼻的酸性煙霧,令人窒息。“謝菲爾德”號全艦280名官兵中,20人死亡,24人受傷,43人失蹤。大火一直燒到第二天晚上才熄滅。就這樣,一艘具有現代化裝備的驅逐艦慢慢沉沒在南大西洋的冰水之中。英軍在聖卡洛斯港登陸整個國際社會都在關注著馬島戰況的發展。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表示願意與英阿兩國外長舉行緊急會談,商討停火事宜。5月5日,阿根廷率先表示接受聯合國調停,可英國報仇心切,不肯坐到談判桌上來。在各種壓力下,5月6日,英國勉強宣佈接受聯合國秘書長的斡旋。但是,第二天,英國防部宣佈,把海上禁區擴大到離阿根廷海岸12海里處,這實際上是要把阿限廷的海空軍關在家裡,不許越雷池一步。同時,英國防部還向特遣艦隊增派20架飛機、5艘軍艦和3000名軍人,並徵用英國最大、世界第二的6.4萬噸級的豪華客輪“伊麗沙白女王二世”號向馬島戰區運送部隊和給養。英國一面願意和談,一面又咄咄逼人,這大大刺傷了阿根廷的民族感情。阿軍於11日宣佈:即日起,阿軍將對出現在馬島戰區的英國艦船和飛機進行堅決打擊。12日,阿空軍12架“天鷹”式戰鬥轟炸機分3批襲擊了英國艦隊,重創英國護衛艦“大刀”號和“華美”號。馬島戰火再度燃起,5月20日,撒切爾夫人在議會以壓倒多數贏得了用武力攻佔馬島的進軍票。當晚,聯合國秘書長宣告調解努力已告失敗。5月21日晨,英國特種部隊襲擊阿軍雷達站。接著,英軍主力在索萊達島西北部的聖卡洛斯港登陸。英軍奪佔了幾個高地後,在高地上配備了防空導彈系統,保障了整個登陸場的對空防禦。為了迷惑阿軍,英軍在達爾文港和福克斯灣實施了兩次佯動登陸。對達爾文港和福克斯灣以及斯坦利港地區進行了突擊,而對登陸兵主力的上陸地點卻未實施突擊。登陸地點人煙稀少,沒有堅固的岸防工事和抗登陸障礙,阿守軍只有50多人,分佈在沿海的哨所,不足以構成對英軍的威脅。阿軍未曾料到英軍會在這裡登陸,英軍來了一個“攻其不備”。英軍於黎明6時30分登陸,4小時內,第一批登陸完畢,並在灘頭建立了登陸場。駐守福克蘭群島的英國皇家陸戰隊被阿根廷軍隊擊潰英軍收復福克蘭群島5月30日晚,英艦隊對斯坦利港進行了馬島衝突以來最猛烈的炮擊,“伊麗莎白女王二世”號運來的3000名英軍,在斯坦利港北面登陸。6月1日,東進南下的兩支英軍先後攻佔距斯坦利港20公里、肯特山10公里的兩姐妹山,突破了阿軍的第一道防線,形成了對斯坦利港的陸上包圍。第二天,撒切爾夫人在倫敦懷著勝券在握的得意說,希望阿軍在幾天內投降或撤出馬島。“鐵娘子”高興得未免太早,阿軍拒不屈服,表示要同英軍決一死戰。馬島的爭奪戰愈演愈烈,進入了最後的決戰關頭。一星期後,英軍突破了阿軍斯坦利港的第一道防線,攻佔了斯坦利港機場附近的高地,使機場置於英軍炮火的控制之下。為了增強登陸部隊的兵力,攻佔斯坦利港,英軍於6月8日在馬島南部海岸布拉夫灣又進行了一次登陸行動。這次,阿根廷飛機又飛臨登陸地域上空,再次施展神威。一隊“天鷹”式飛機沿海面低飛而來,5600噸級的“加拉哈德爵士”號登陸艦中彈沉沒,它的姐妹艦“特里斯拉姆爵士”號登陸艦同時被火箭擊毀。接著,兩中隊“幻影”式飛機又來大顯身手。2800噸的“普利茅斯”號護衛艦的彈藥艙被炮火擊中,另一艘登陸艦被擊沉。戰鬥一直持續到14日上午。阿守軍孤軍奮戰,損失慘重。梅嫩德斯將軍電告阿聯合參謀部:密碼已經銷燬,他準備率餘部與英軍拼一死戰。阿軍統帥部見大勢已去。為儲存實力,立即電告梅嫩德斯:“在不損害武裝部隊榮譽和國內政策的情況下”,可以“自由行動”。英軍登陸部隊司令穆爾提出了“無條件”投降的條件,梅嫩德斯最後在停火協議上簽字,協議於當地時間晚上9時生效,燃燒了74天的馬島戰火終於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