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4月2日發生的大事件

國畫大師張大千在臺北病逝

在37年前的今天,1983年4月2日(農曆1983年2月19日),國畫大師張大千在臺北病逝。張大千與夫人徐雯波合影並親筆題贈伏文彥1980年1983年4月2日晨,張大千先生在臺北溘然長逝。下面是吳作人撰寫的《悼念張大千先生》的文章:大千先生原名張正權,字大千,1899年生於四川內江。幼年受慈母及兄長薰陶,潛心書畫詩文。及長,東渡日本,習繪畫與印染工藝。歸國後拜曾熙、李瑞清先生為師,畫藝精進,早歲即名揚海內。大千先生尤以石濤、八大等、浙江諸家,摩研深透,落筆亂真,知者鹹為稱異;又兼汲沈周、陳老蓮、唐寅等名跡,于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工,筆路之廣,見者莫不折服。加之廣遊巨川名嶽,擷取精英;兩涉敦煌寶庫,追溯源流;鑑藏宏富,閱歷積深,遂熔傳統生活為一爐;師古不泥,化之為我,自卓然成一家之體。用筆雄健,設色明麗,畫風清雅多變,在當代中國畫苑中留下了他豐富的印跡。1949年,大千先生去國海外,萍蹤萬里,漂泊無定。初至印度,次遷香港,又移南美,曾在巴西建“八德園”,居十數載,復又轉趨美國蒙特利,築“環畢庵”,於70年代後期居臺灣省臺北市雙溪“摩耶精舍”。30餘年來,大千先生往來亞、歐、美諸邦,舉辦畫展,聲噪國際,被譽為“當今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亦為紹介宣揚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出了卓著的貢獻。早在30年代初,大千先生作品初參加赴歐展出時,徐悲鴻先生就曾贊其畫“實令歐人神往”、“為國人臉上增色”。大千先生以他淵博的識見,令人敬仰的成就,贏得了各國藝術界、評論界的尊重,增強了中國繪畫藝術的世界影響。他的建樹,是值得我們紀念的,他的聲譽,是當之無愧的。大千先生遠離故土多年,鄉戀之情,久而愈深。他曾慨嘆:“看山還是故鄉青”。近年,有人輾轉從成都帶給他一包泥土,他捧土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聞者亦為之泫然。他在海外創作謳頌祖國山川的作品,難以數計,如1968年所作《長江萬里圖》,自灌縣至崇明,萬里江山,收於一卷,節奏跌宕,激情滿紙,為極難得的鉅製。詩詞印章中,亦時可見“平生結夢青城宅”、“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塵蠟苔痕夢裡情”等語句,充滿離愁別緒。他眷念親屬骨肉,故交弟子,不時有文字書畫傳遞;藝林也一直盼禱他能早日康復歸來,未料竟成永訣。大千先生為先師悲鴻先生契友。30年代,我在徐先生處常得瞻大千先生丰儀,40年代初,先生自敦煌歸,蓉城展出,先生作品的藝術風采及其聲容笑貌,40餘年於茲,猶縈懷難忘。恨天不假年,大千先生未能親攜其精深造詣歸來為吾藝苑之楷範,盛願翻成空望,悲夫!張大千張大千與匡仲英合影張大千玉蝴蝶延伸閱讀:張大千人物畫作品大全(高畫質91幅)延伸閱讀:張大千人物畫作品大全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是一位深受愛戴的偉大藝術家,特別在藝術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藝術家們都用真摯的感情在繪畫和雕塑上,刻畫了許許多多可親、可敬的“張大千”,為人們展現了“張大千”多彩的藝術形象。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張大千是天才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張大千的畫風,在早、中年時期主要以臨古仿古居多,花費了一生大部的時間和心力,從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們的作品,從臨摹到仿作,進而到偽作。張大千的畫風,先後曾經數度改變,晚年時歷經探索,在57歲時自創潑彩畫法,是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係,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山水畫筆墨技法。可貴之處,是技法的變化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張大千30歲以前的畫風可謂“清新俊逸”,50歲進於“瑰麗雄奇”,60歲以後達“蒼深淵穆”之境,80歲後氣質淳化,筆簡墨淡,其獨創潑墨山水,奇偉瑰麗,與天地融合。增強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經歷“師古”、“師自然”、“師心”的三階段:40歲前"以古人為師",40歲至60歲之間以自然為師,60歲後以心為師。早年遍臨古代大師名跡,從石濤、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諸家乃至敦煌壁畫。60歲後在傳統筆墨基礎上,受西方現代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獨創潑彩畫法,那種墨彩輝映的效果使他的繪畫藝術在深厚的古典藝術底蘊中獨具氣息。自古以來,一個畫家能否承前啟後、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他傳統功底是否深厚。張大千的傳統功力,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曾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臨摹古人名作,特別是他臨仿石濤和八大的作品更是維妙維肖,幾近亂真,也由此邁出了他繪畫的第一步。他從清代石濤起筆,到八大,陳洪綬、徐渭等,進而廣涉明清諸大家,再到宋元,最後上溯到隋唐。他把歷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一一挑出,由近到遠,潛心研究。然而他對這些並不滿足,又向石窟藝術和民間藝術學習,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臨摹了歷代壁畫,成就輝煌。這些壁畫以時間跨度論,歷經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歷史上許多人臨摹的畫一般只能臨其貌,並未能深入其境;而張大千的偽古直達神似亂真。為了考驗自己的偽古作品能否達到亂真的程度,他請黃賓虹、張蔥玉、羅振玉.吳湖帆、溥儒、陳半丁、葉恭綽等鑑賞名家及世界各國著名博物館專家們的鑑定,並留下了許許多多趣聞軼事。張大千許多偽作的藝術價值及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較之古代名家的真晶已有過之而無不及。現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藏有他的偽作,如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收藏有他的《來人吳中三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有他的《石濤山水》和《梅清山水》,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疊嶂圖》等等。師古人與師造化歷來是畫家所遵循的金玉良言。師古人自然重要,但師法造化更重要,歷代有成就的畫家都奉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做法。大千在學習石濤的同時,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並能身體力行。張大千說:“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際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的多才有所獲。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的。”他說:“多看名山巨川、世事萬物,以明白物理,體會物情,瞭解物態。”他平生廣遊海內外名山大川,無論是遼闊的中原、秀麗的江南,還是荒莽的塞外、迷濛的關外,無不留下他的足跡。他在一首詩中寫道:“老夫足跡半天下,北遊溟渤西西夏。”在大千遊歷過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終把黃山推為第一,曾三次登臨。大千之所以偏愛黃山,主要來自於石濤的影響,黃山既為石濤之師,又為石濤之友。大千說“黃山風景,移步換形,變化很多。別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黃山前後數百里方圓,無一不佳。但黃山之險,亦非它處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歲之前遍遊祖國名山大川,50歲之後更是周遊歐美各洲,這是前代畫家所無從經歷的境界。張大千先後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居住,並遊遍歐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的名勝古蹟。所到之處,他都寫了大量的紀遊詩和寫生稿,積累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同時為他日後藝術的創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讀書對畫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傳說有人問唐伯虎的老師周臣,為什麼他畫的畫反不如他的學生唐伯虎,周臣說:“只少唐生數千卷書。”與其他成功的畫家一樣,大千也是一個用功甚苦,讀書淵博的畫家。他平時教導後輩:“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須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畫畫和讀書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過去是如此,借居網獅園後更是這樣,朝夕誦讀,手不釋卷。在外出旅途的車中船上,大千也都潛心閱讀。一次,大千從成都到重慶,友人託他帶一本費密的《荒書》。到家後,大千即把路上看完的《荒書》內容、作者的見解、生平以及這位明末清初的四川學者和石濤的關係,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實在令人驚訝。因為這是一本藝術之外的學術著作。讀書的習慣一直伴隨到大千晚年。他常說,有些畫家捨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讀書才是根本的變化氣質之道。大千讀書涉獵很廣,經史、子、集無所不包,並不只限於畫譜、畫論一類的書。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張大千人物畫清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