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4月1日發生的大事件

國際貨幣基金會《牙買加協定》正式生效

在42年前的今天,1978年4月1日(農曆1978年2月24日),國際貨幣基金會《牙買加協定》正式生效。1978年4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會《牙買加協定》正式生效。該協定經1976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理事會透過並完成立法批准手續。國際貨幣基金會《牙買加協定》是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會新成立的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就若干國際貨幣體系問題達成的協議。它是戰後國際貨幣關係中繼“佈雷頓森林協定”後的又一重大事件,為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奠定了基礎,使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得以運轉。其主要內容:(1)強調匯率體系的靈活性,使浮動匯率制合法化。基金會成員國可自行選擇匯率制度,但其匯率政策應受“國際貨幣基金”的管理和監督。(2)實行“黃金非貨幣化”。黃金不再作為各國貨幣定值的標準,不再成為各國貨幣匯價的基礎;廢除黃金官價,會員國可在市場上自由進行黃金交易;取消會員國與“國際貨幣基金”之間以及會員國之間的黃金支付;“國際貨幣基金”將以出售和歸還的方式處理一部分黃金儲備。(3)擴大“特別提款權”的使用範圍,今後應以“特別提款權”作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資產,最後取代黃金和儲備貨幣的地位。牙買加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1972年7月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具體研究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問題。委員會於1974的6月提出一份“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綱要”,對黃金、匯率、儲備資產、國際收支調節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建議,為以後的貨幣改革奠定了基礎。直至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理事會“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會議,討論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條款,經過激烈的爭論,簽定達成了“牙買加協議”,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透過了《IMF協定第二修正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股神”沃倫·巴菲特黃金觀1998年巴菲特在哈佛大學的演講詞為例:“黃金從非洲或某處地底被挖掘出來以後,我們拿去熔化處理,然後再挖個洞把它們埋起來,派一堆人站在周遭看守。這東西沒有實用性,外星人看了恐怕都不知道我們在幹嘛。”2013年5月2日,巴菲特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奧馬哈說,“即使跌倒1000美金一盎司,甚至是800美元,我也不會買入,我覺得黃金除了看之外,其實也沒什麼用處了”。而在過去的投資中,可口可樂和富國銀行為其主要投資專案,卻被巴菲特比喻為好比一隻“會生蛋的雞”,能源源不斷產生經濟效益,而黃金卻是一隻“不會生蛋的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