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3月24日發生的大事件

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

在92年前的今天,1928年3月24日(農曆1928年閏2月3日),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中央國術館1927年,蔣介石建立南京政府。李景林在上海奔走呼籲了一年多,要洗雪“東亞病夫”之恥辱,要提倡“全民國術化”、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第一人,且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與影響力。為了拉攏一位奉軍高階將領,又可收買一點人心,蔣介石下半年特派邵力子到上海,請李景林建立“中央國術館”並任館長。李景林不願意,建議由張之江擔任,並請邵力子代為致謝蔣介石。李景林既然提倡國術,為何又不肯擔任“中央國術館”館長?原因是李不肯擔任官方職務,受蔣掣肘,只想自由自在能進能退地提倡國術。1928年3月24日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李景林出任副館長,張之江任館長,又傳授了許多弟子。1929年初,李景林計劃舉辦一個“全國打擂比賽”的大動作,但苦於沒有資金。他雖曾為奉軍高階將領,也曾擔任省長,卻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當時,他在上海的生活開支已很難維持,當然更無能力舉辦大賽。經過反覆思考,李景林決定採取下策,走一步“險棋”。在一次與黃金榮、杜月笙二人的敘談中,李景林表示要請他們幫忙舉辦“全國打擂比賽”,請他們每人資助五萬大洋,並拔出手槍輕輕地放在臺上,開玩笑地說:“你們是有名的‘大流氓’,這次我暫當一回‘大土匪’”。說完,哈哈大笑,黃、杜二人連說好商量。“勒索”大流氓並非小事,十萬大洋也非小數。曹幼珊知道事情後,請出政要張靜江和大商賈王曉籟商量。張靜江當時是浙江省長,是民國特殊人物,當年是曹幼珊請張靜江把流落在上海的蔣介石介紹給孫中山的,蔣介石見到他也禮讓三分,當時他答應李景林舉辦“全國打擂比賽”,經費及名稱由浙江省政府研。關於十萬大洋之事變輕了,由曹幼珊出面說情,黃金榮、杜月笙各出兩萬大洋,王曉籟自願資助二萬大洋,體面地為了李景林解決六萬大洋的經費。延伸閱讀:張之江建立民國南京中央國術館始末延伸閱讀:張之江建立民國南京中央國術館始末作者:王炳毅圖:張之江對於很多人來說,張之江這個名字或許已很陌生,然而在民國時期的武術界,他卻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堪稱風雲人物。張之江是西北軍宿將之一,與李鳴鐘、孫良誠、宋哲元、鹿鍾麟等將領,並稱馮玉祥麾下的五虎上將。張之江,河北鹽山人,1882年生,他追隨馮玉祥多年,也信奉基督教。西北軍在馮玉祥倡導下,向有重軍體鍛鍊的傳統,官兵們吃苦耐勞,作風頑強,有較強的戰鬥力。1926年春,張之江暫代任西北軍總司令之職,馮玉祥參觀蘇聯回國後,在風沙彌空、荒涼偏僻的五原舉行誓師大會,張之江立即讓位於上司。馮將能征善戰的西北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積極準備南下,配合北伐大軍打垮軍閥。不料在五原誓師後,張之江忽患半身麻痺症,經軍醫們全力搶救才保住性命,但行動不便,更談不上騎馬帶兵了。他苦惱異常,在病中常禱告,求主保佑,忽感聖靈顯示出一個“運”字,意思是要他多運動,加上副官餘一鳴勸告,於是過去一向只崇尚西洋體育的張之江開始嘗試用武術來鍛鍊身體,練習八段錦功法,又堅持練太極拳,幾個月下來,他竟奇蹟般地恢復了健康。於是,張之江也重視起祖國的傳統武術了,而且,他很想在弘揚推廣武術方面有一番作為……(一)1928年秋,張之江寫信給已在南京執掌國民政府軍黨政大權的蔣介石,信中提出將“武術易名為國術”,“儲存國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起先,蔣介石並不很當一回事,因為他身邊的親信及盟友戴季陶、吳稚暉已提出過大體類似的建議,蔣介石更關心的是在他下令北伐軍主力繞開發生日軍制造“五三”慘案的濟南,繼續北伐,進而控制平津,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略目標。但為了削弱分化馮玉祥統率的西北軍,蔣介石很快同意了張之江的建議,調他來南京,擔任中央國術館館長,劃撥出編制名額,又撥下一大筆經費。於是,張之江辭去西北軍第二路軍總指揮的軍職,從甘肅天水來到南京,匆匆走馬上任,主持選館址、搭班子等工作。中央國術館館址初選在新街口市中心糖坊橋後的宗老爺府(清代建築),但考慮到那兒在首都建設規劃中已被定為文化商業區,張之江遂想選漢中門內蛇山以南、原東南五省聯軍孫傳芳直屬部隊的閒置軍營區建館。但賀耀祖轉達了何應欽的意見,稱那兒已被國府軍委會看中,不宜選用。同樣愛好武術的賀耀祖幫張之江出主意,建議他不妨去西華門內頭條巷古宅院看一看。張之江立即帶領隨從人員前往,發現那古宅院佔地至少40畝,為五進大院,圍牆很高,古樹參天,雖臨河的一些房子因年久失修已很殘破,但只要修復即可使用。尤其難得的是每一進宅院間都有水磨青磚空地,很適合練功圍觀,廊簷木柱下有石礎,堅固如初,還有20多間廳房,很適合改為上課的教室。張之江很滿意,遂向行政院和首都政府呈文,請求使用頭條巷古宅院,很快獲得批准。1929年3月,中央國術館正式開館,首期招收學員360人,全國各地國術愛好者爭相報名應考,其中武術世家子弟佔了不小的比例。據統計,報名者達5244人,也就是說選錄比例約為14比1,可謂盛況空前。南京的大小旅館、酒店生意興隆,街頭時常出現一些來自外省城鄉、模仿古代俠士豪客打扮的應考者。他們大多愛穿皂靴、黑色練功服,帽簷上扎著古戲中林沖、武松、白玉堂等英傑統用的英雄結(又稱慈姑結),三五成群,招搖過市,每每引來市民們,尤其是學生們的好奇目光。眾多的應考學員大多素質尚可,極少持勇力欺人滋事。經約10天的筆試、口試和比武選拔,中央國術館招收了足額的學員。張榜公示那天,西華門頭條巷又熱鬧了一陣。張之江成了記者們爭相採訪的風雲人物。他不徇私情,處事公正,規定中央國術館開銷賬目每隔3天便上牆公佈,接受民眾監督,他也定期向董事會彙報工作。上任之初,張之江就受到社會輿論的好評,正因較為廉正,張之江才能長期擔任館長。中央國術館的首屆董事會陣容可觀,大多為國民黨元老軍政要員,董事長為蔡元培。中央國術館的副館長為原直系將領李景林,他是老行伍出身,在南北軍閥混戰中一度嶄露頭角,成為直系重要將領。1927年李景林兵敗下野,隱居津門,惟以練武習劍為樂趣。他的北派達摩劍術精深,獨步平津,有一定的名氣。蔣介石為了安撫李景林的部眾,遂授意張之江出面安排李景林出任副館長。怎奈那時這位去職將軍已染病在身,只是掛個名,來南京開過兩次會,於1930年病故。中央國術館透過刊登廣告、熟人引薦等方式,廣招八方賢才,頗見成效。該館下設教務處、總務處、編纂處3個處。由“神力王”王子平和少林名家吳圖南擔任教務處正副處長(1933年王子平離職後,由武狀元首期高林生朱國福接任處長);王振偉為總務處長;知名技擊高手唐豪與國術研究專家姜容樵分任編纂處正副處長。編纂處負責編輯出版大開本《國術週刊》,設記者編制6人,分駐上海、北平、瀋陽、漢口、廣州、西安6個城市。為了保證稿源及質量,中央國術館還在全國24家國術分館聘請了一大批特約撰稿人,不發放津貼費,是義務性質,但這些撰稿人的熱情仍相當高,以文稿能在《國術週刊》上刊登為榮。(二)南京中央國術館自開館以來,僅大半年時間便開啟局面。每週出版的《國術週刊》,每期可售出4000多份,軍校生、大中學生都爭著購買,傳閱範圍較廣。人們最愛讀週刊上的“功法介紹”、“技擊家小傳”等專欄,認為文章短小生動,資料翔實可信。南京、無錫、合肥等市的中學還採取集體訂閱、設點代銷等方式出售《國術週刊》。南京的日本總領事館、公使館的外交官員還分別訂閱10份,供日本國內一些大型武道館人員研讀。館內第二進大院的大紅簷柱上,刻有向愷然所撰的楹聯“聚三山五嶽健者於一堂各顯身手,無武當少林門派之惡習即為英雄”,字為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所題寫。它昭示了國術館的辦館宗旨,受到來館參觀學習的各地武術界人士的一致好評。張之江早就聽說武林派系對立現象嚴重,容易引發爭鬥,他特別注意團結,聘用的教員30多人分屬少林、武當兩大門派,且皆一時人才之選,如李錫恩、王雲鵬、李澤滄、陳壽康、吳圖南、羅玉、馬永勝、吳峻山、王子平等,他們很早就在武壇上闖出了些名氣,各具特色。張之江任命王子平為少林門門長,吳峻山為武當門門長,由他倆出面約束各自門派師生,凡兩門派學員間對練乃至比武,必須徵得中央國術館領導的批准,否則必予處罰。通常是通報點名記過,如是持功夫好傷了其他門派的學員則公告除名,退回原籍。張之江這麼做大大減少了內耗,增進了內部團結。他還親發邀請函,邀南開大學校長、國術名家張伯苓和國術專家錢基博(名作家錢鍾書的父親)、蔣維喬等人來國術館作專題授課,受到歡迎;曾邀請北方秘宗拳(又稱迷蹤拳)傳人之一、技擊家郝銘和西北崆峒派技擊名家鐵肩禪師等知名武術家來館授課,並做示範表演。他們的精湛武功、深厚內功令學員們欽佩,印象深刻。每一期考進中央國術館的學員都必須學習站位、蹲馬步、跳躍、負重跑步等基本功,還必須學習步拳、形意拳、少林拳、中國式摔跤、二郎棍及梅花刀、三才劍等項武技,學員中願多學習一兩門類武技的則不加限制,予以鼓勵。自1931年底開始,男學員還要每週上兩節課,選學日本柔道和西洋式拳擊。教練朱鳳鳴等人由教務處從上海萬國體育會聘來,按課時付酬,酬金不菲,但學員們大多不太感興趣,故而訓練水平不見提高,令張之江、唐豪、王子平等有識之士扼腕嘆息。開館之初,受到社會上保守思想影響,並不招收女性學員,這一做法受到媒體輿論批評,唐群英、龍九經、沈慧蓮等婦女運動家更是不客氣,提出強烈批評。張之江審時度勢,從第三期開始招收了43名女學員,其中陳青和、裘小平、馬金珠(回族)等女孩子皆來自南京城南、城北武術世家名門,自小隨父兄打拳習武,具有良好的武功基礎。她們一律住宿,上課、練功極認真。1934年,來自天津的女學員傅淑雲因表現優異,因兩屆武術會考皆進入女子前三名而被提拔為中級女子班主教員。在中央國術館影響下,上世紀30年代初全國辦起24家分館,多由省長、特別市長或名重一時的武術家兼任正副館長,聲勢很大,資金也大多得到保證。湖南分館由何鍵省長兼任分館長,漢口市由吳國楨市長兼任館長,青島(時為特別市)由齊鳳嶺兼分館長,上海初由張定瑤市長兼分館長(後改為吳鐵城市長兼任)廣西則由白崇禧兼分館長……在業務上,各分館接受中央國術館指導,但不存在隸屬關係,分館培養出來的尖子學員可以保送南京中央國術館高階班深造。若在國內外國術比賽中拿到獎牌,成績分屬於其原在分館和中央國術館,如在柏林11屆奧運會上表演飛叉引起轟動的鄭懷賢原為上海國術分館學員兼教練,張爾鼎(留日生)則來自青島國術分館。上世紀30年代中期,中央國術館在五、六兩屆全運會上代表南京奪得37枚獎牌,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當年,歐美各國駐南京的外交官們最愛上西華門的中央國術館,觀賞男女學員們的武術表演。義大利大使齊亞諾、德國大使陶德曼、軍事顧問團長馮·賽格特及法肯豪森、英國大使寇爾等皆是常客,對源遠流長的中國國術讚不絕口。張之江脫離西北軍後,便與馮玉祥中斷了聯絡。儘管已產生矛盾,張之江仍尊敬自己的老上司。1930年,爆發以蔣介石為一方,馮玉祥、閻錫山為另一方的中原大戰,雙方死傷慘重,戰火蔓延中原四省。馮、閻聯軍戰敗後通電下野,避居山東泰山。“九·一八”事變中,蔣介石頑固推行“不抵抗”政策,導致日軍很快侵佔東北三省,全國上下抗日浪潮風起雲湧。馮玉祥致電蔣介石,痛罵一通。當年11月中旬,他赴南京參加國民黨中央的會議,在其官邸憤然提筆寫出一首《抗戰語錄》詩。憑心而論,詩寫得很一般,當屬馮玉祥自嘲的“丘八體”,但詩中洋溢著愛國抗日激情,表現出對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不滿。馮玉祥命秘書打電話與南京的《新京報》、《南京人報》等報社聯絡,要求刊登此詩。但這些報社的老總知悉詩的內容後都不敢刊登,因國民黨中宣部已挨家挨戶打過招呼,禁止刊登“詆譭政府”的詩文。馮玉祥氣惱無比,大罵蔣介石一夥太無恥,忽然想到張之江辦的《國術週刊》擁有很多讀者,於是親自打電話給這位久不聯絡的老部下,希望他能立即刊登《抗戰語錄》。張之江本就是血性漢子,早對當局推行的媚日妥協政策不滿,對國術館廣大學員的抗日熱情表示理解和支援,批准他們走上街頭參加遊行集會。當下,張之江慨然表示《國術週刊》可立即將詩登出來,請馮速派人把詩送來。於是1931年12月初出版的《國術週刊》(總第77期)以半版篇幅刊登出這首詩,讀者們反應熱烈,爭相傳閱傳抄。蔣介石得知後無可奈何,總不好為此事處分張之江吧。1936年,德國承辦了第11屆奧運會,中國也報名參加。當時,經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提議,國民黨政府同意派一支精幹的國術隊隨同中國體育代表團去柏林參加表演,其用意在於提倡國術、振興國威。這一訊息傳出後,國內不少武術愛好者和名家好手紛紛報名。1936年4月份,約百餘人云集上海申園健身房,舉行預選賽。張伯苓、張之江、葉良、沈嗣良、郝銘等各界要人都出席了比賽大會。經過十幾天的激烈角逐,男子組錄取張文廣(北京)、溫敬銘(北京)、金石生(河南)、鄭懷賢(上海)4人,另有張爾鼎(留日生)、寇運興(河南)2人為候補隊員;女子組錄取傅淑雲(南京)、劉玉華(湖北)、翟連源(江蘇)3人。當然,這些人都是中央國術館高階班的學員。1936年6月初,“中華民國體育代表團”全體共90多人,乘坐“康脫素爾號”英國海輪來到德國漢堡,受到僑胞和德國民眾的熱烈歡迎。當時,德國人民和歐洲各國人民一樣,只知道日本的柔道,而對於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則很陌生。應當地民眾的要求,中華國術隊上場表演了武術。男女運動員們都穿上白色絲綢練功服,漂亮大方、英姿勃勃。隊員們先一起上場,集體表演了“太極操”,動作整齊劃一,剛柔相濟,博得雷鳴般的掌聲。接著,由金石生表演了少林拳,繼之以刀、槍、劍等兵器作表演;劉玉華女士與寇運興表演了單刀對槍,傅淑雲、劉玉華兩女士表演了單打對拳;鄭懷賢則施展身手,表演了他拿手的飛叉,把一手鋼叉使得出神入化;翟連源表演了踢毽術,張文廣、溫敬銘等人也各顯武技。出色的表演使德國民眾眼界大開,讚歎不已。其後,中華國術隊選手們還參加了漢堡全市的遊行大會。一路上,武術運動員們邊走邊用刀槍、劍棍等器械進行表演,甚受歡迎。在柏林,中華國術隊又先後作了10多次表演,觀眾達幾萬人次。可惜,在11屆奧運會上,中國體育隊連一枚銅牌也未得到,只有撐杆跳高運動員符保盧以3.9米的成績透過了預選及格賽,其後又被淘汰。對此,國內各界輿論譁然,批評聲浪迭起。獨有武術運動員們以他們認真而精彩的武術表演,為中國多少挽回了一點面子。中華國術隊在歸國前還應法蘭克福等幾個城市的邀請作武術表演,歸國途中又在印度孟買和新加坡、香港等地作了表演。他們起到了在國際上宣傳中國武術的作用,為中國爭得了榮譽。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京中央國術館奉命西遷四川大後方,繼續辦學培養武術人才。其間,成百上千名學員不待結業便義無反顧地奔赴前線,抗擊入侵之敵,很多熱血青年為國捐軀。194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正式停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之江以愛國人士的身份,擔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擔任全國十二單位武術表演大會評判委員會主任。1966年5月21日,張之江在上海病逝,享年84歲。中央國術館舉行了第一次國術考試開幕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