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發表“星球大戰”演講
在37年前的今天,1983年3月23日(農曆1983年2月9日),里根提出星球大戰防務計劃。1983年3月23日晚,美國總統里根提出一項使用最新的現代化技術為美國建立一個不可摧毀的導彈防禦系統計劃。里根在白宮的電視講話中展望“大有希望的未來”,說美國不再依靠大規模的報復行動來回擊蘇聯核進攻的威脅,但他警告說建立導彈防禦系統的技術突破“在本世紀末之前可能實現不了”。白宮官員說,新的計劃可能包括鐳射、微波裝置、粒子束以及來自人造衛星的拋射粒子束,將蘇聯發射的導彈在進入美國領土之前擊落。官員位說實現這一計劃需要大量加強反導彈技術方面的研究,根據目前情況,每年大約應投資10億美元左右的研究費用。一位政府高階官員說,里根的這一提議並不是在恐嚇蘇聯,也沒有違反10多年前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該條約並沒有阻擋對防禦系統的形容和發展。此計劃的推出宣佈了新一輪軍備競賽的開始。延伸閱讀:1983年3月23日,里根發表“星球大戰”演講,蘇聯解體是結果。延伸閱讀:1983年3月23日,里根發表“星球大戰”演講,蘇聯解體是結果。1983年3月23日,里根發表“星球大戰”演講。一、“星戰前傳”二戰剛剛結束,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便悄然拉起了一道鐵幕。兩個超級大國的軍備發展爭先恐後,核導彈存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到1965年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提出“確保相互摧毀”戰略時,兩國核競賽已經進入僵局。為打破這一僵局,在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的諄諄教誨下,里根總統腦洞大開:如果我們能在蘇聯導彈到達之前就對其進行攔截或摧毀,情況又會怎樣呢?萬萬沒想到,迎接總統的竟是五角大樓和國會的諷刺挖苦乃至猛烈抨擊。原來,二戰結束後,五角大樓就一直在開展反導研究,但由於技術難度實在太大,美國科學界和國防部已普遍對研製反導系統失去了信心,轉而透過與蘇聯簽訂《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謀求核陰雲籠罩下的恐怖平衡。當年的里根,正如同今天的特朗普,一樣的“明星”底子,一樣的不受政界待見,一樣的費盡周折才獲得共和黨黨內提名,一樣的年近70才當上總統,但也是一樣的“混不吝”,認準的事一條道走到黑。在里根的強硬推動下,1985年1月,“星球大戰計劃”終於獲得批准實施。里根發表“星球大戰”演講這一計劃由“反導計劃”和“反衛星計劃”兩部分組成。其中,“反導”系統將分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4層,對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實施攔截,目標成功率將達到99.9999%;“反衛星”系統將致力於摧毀敵方衛星,打擊和削弱敵方的監視、預警、通訊和導航能力。計劃總投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0000億美元!考慮到美國總統既要忽悠國會撥款、又要為第二個任期拉攏選民投票的實際情況,這10000億,聽聽也就罷了。可萬萬沒想到,還真就有人信了。二、“帝國反擊戰”彼時,戈爾巴喬夫剛剛上臺。正要帶著經濟已經停滯不前多年的蘇聯甩開膀子幹事業,一下子被裡根的1萬億砸懵了。美國“星球大戰計劃”實施,使蘇聯處於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放任該計劃實施,美國一旦成功,將會形成對蘇聯單方面的絕對戰略壓制,使蘇聯幾十年來研製的核導彈成為廢鐵;即使失敗,強力的經濟刺激、巨大的就業拉動,也將使蘇聯透過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艘載人飛船形成的領先局面,遭到全面打擊和碾壓,再不是東風壓倒西風,而是西風壓倒東風了!然而,如果針對“星球大戰計劃”採取同步行動,由於當時蘇聯在經濟、政治方面面臨的巨大壓力,也很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隨後的首腦會談中,戈爾巴喬夫與里根進行了多輪談判和角力,甚至提出願意在10年內銷燬所有核武器,以換取美國停止實施“星球大戰計劃”。不過,一切外交談判都無法動搖“一根筋”里根的決心。他公開宣稱:決不拿“星球大戰計劃”作籌碼!里根發表“星球大戰”演講為了與美國抗衡,蘇聯被迫開展全面太空力量建設。這一邊,美軍著手組建太空力量指揮機構,成立聯合太空司令部,全力發展進攻、防禦和保障三位一體的軍事航天力量。而在另一邊,蘇聯則將航天總局劃歸國防部,使太空支援力量成為國防部直屬兵種,全力建設以“天頂”“琥珀”偵察衛星、“閃電”通訊衛星、“帆”導航衛星、“眼睛”預警衛星及“流星”氣象衛星等為代表的太空力量體系。高手過招,輸贏只在一念之間。從兩個發展戰略對比就可以看出,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致力於實現太空偵攻防一體的作戰優勢;而蘇聯的軍事航天力量側重於太空資訊支援,與形成體系作戰能力相去甚遠。那麼,到底是由於戰略判斷失誤,還是由於經濟科技實力不支,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我們不得而知。1991年1月,海灣戰爭爆發。無所不在的太空支援力量,為美軍的作戰行動提供了關鍵的偵察、預警、通訊、導航、氣象等服務,愛國者導彈與飛毛腿的對抗更是奪人眼球,而隱藏在這些背後的太空作戰力量,則給人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天不假年,那一年的12月25日,蘇聯宣告解體。美蘇爭霸,終成絕響。美國蒸蒸日上,曾經的蘇聯則成了一個遙遠的背景。里根發表“星球大戰”演講三、“原力覺醒”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堅稱,“星球大戰計劃”是美國為從經濟上拖垮蘇聯而設下的騙局,其證據是:蘇聯解體不久,美國便宣告終止了“星球大戰計劃”。其實,這是典型的倒因為果。美國“星球大戰計劃”實施以來,一直在進行戰略方向調整。只是由於蘇聯解體,失去了彈道導彈防禦的主要對手,美國國防部才正式宣佈“星球大戰計劃”結束。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就會看到,大國戰略並沒有所謂的“佯動”。巨大的國家機器一旦啟動,所有的齒輪都會高速運轉起來,即便踩下剎車,也會憑藉慣性轟鳴向前。今天人們所熟知的愛國者、薩德反導系統,鎖眼、長曲棍球偵察衛星,鐳射、電磁炮等定向能武器,X-37B空天飛機,X-43A高超聲速飛行器,甚至獵鷹9號可回收火箭等等,無一不是脫胎於“星球大戰”或者發端於“星球大戰”。里根發表“星球大戰”演講其實,早在“星球大戰計劃”之前,美國已經多次實施類似計劃。1941年,羅斯福總統主導制定“曼哈頓計劃”,集中了當時除納粹德國外的西方國家幾乎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耗資20億美元,這一數字約佔當年美國GDP的0.57%和美國全部科研經費的20%。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並按計劃製造出實用型原子彈,加速了盟國在二戰中的勝利。1961年,艾森豪威爾總統提出“阿波羅計劃”,截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歷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工程高峰時期,超過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30多萬人參加研製試驗,其衍生科技成果,已走入大眾生活。與之相似,中國的“兩彈一星”工程,也正是借鑑了這種複雜巨系統工程的成功經驗,集中了最聰明的大腦,動員了最強大的力量,最終實現了最不可思議的成就。里根發表“星球大戰”演講對於“兩彈一星”,幾代領袖都有過高度評價。事實也正是如此,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今天的中國會是怎樣,真的難以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