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3月21日發生的大事件

雲南發現“馬鹿洞人”

2012年3月21日(農曆2012年2月29日),西南地區驚現全新人種馬鹿洞人問世震動考古界。2012年3月21日,中澳科學家關於雲南“馬鹿洞人”的重大發現備受關注,不願具名的研究人員稱,“馬鹿洞人”可能是一個過去未知的新人群。發表在國際著名科學期刊《PLoSONE》上的一份研究報告引起各大媒體的關注。這份報告是我國和澳大利亞考古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幾年前,他們開始對我國西南境內發現的被稱為“馬鹿洞人”的古人類化石進行分析研究。研究者推測,“馬鹿洞人”也許是此前從未發現的新人種,他們生活在距今1.45萬~1.15萬年前的東亞大陸,直到1.1萬年前冰期結束才消亡。雲南發現1萬年前“馬鹿洞人”如今亞洲有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但現代人如何在亞洲大陸出現,他們又是如何進化的,科學界對此還知之甚少。昨日,雲南“馬鹿洞人”考古隊中方科學家、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表示,“馬鹿洞人”研究重大突破是:“馬鹿洞人”距今1萬多年,但他身上儲存著距今十萬年前早期智人的特徵,他屬於晚期智人時代的古人類。“屬於當時人群中的少數民族。”據悉,從理論上,人類起源分四大階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老型智人),晚期智人(解剖學上現代人)。研究人員認為,“馬鹿洞人”可能是人類進化晚期一個旁支,可能代表東亞地區一種未知的已滅絕的古代人群,具有晚期智人和早期智人之間的鑲嵌特徵,目前正在進行確認工作。這個研究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共同合作完成,歷時4年。混合現代人和古代人特徵今年3月中旬,國際知名學術期刊集《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表關於“雲南鹿洞人”、“廣西隆林人”的一篇長達28頁的論文。隨即,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給予高度評價。論文摘要中,有兩句話闡述其重要性,“馬鹿洞人”可能代表一種新的過去未知的人群;“馬鹿洞人”可能是隨著歐亞大範圍遷移的融合產生的,具有非洲、西方等人群的雜交特徵。發現的化石有“高度獨特”、混合了現代人和古代人的特徵,生活在距今14500年到11500年前之間,以獵食大型鹿科動物為生,因此而得名“馬鹿洞人”。研究人員稱,1989年,中國人類學家在雲南馬鹿洞又發現了三具化石,一直到2008年,才開始由中國和澳大利亞合作共同研究。雲南特殊環境成為避難所頭骨扁圓形、眉骨突出、臉形短而平、鼻子寬大,沒有現代人的下巴,還有巨大的臼齒。這是論文中關於“馬鹿洞人”的描述。中方專案負責人介紹,“馬鹿洞人”所處的年代正是人類從狩獵採集時代向農業時代過渡階段。但是這個距今1萬多年前的“馬鹿洞人”,卻有10萬年以上人類的特徵,這是很少見的。據專家進一步分析,之所以古老特徵保留比較多,與雲南本身的環境、溫度、潮溼、海拔關係密切,使得具有古老特徵的人類進化得慢一些。研究者認為,在這個被稱為“古老物種的避難所、新物種的起源地”的雲南,成為不同人群遷移的相對集中的通道,其他地方無法生存的物種卻能在此地生存。與此同時,“馬鹿洞人”的發現顯示,現代人在東亞地區起源和演化要比先前所知的複雜很多。“這類化石可能代表早期智人倖存最晚的記錄,或可能代表東亞地區一種未知的已滅絕的古代人群。”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