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3月20日發生的大事件

宋教仁在上海車站遇刺

在107年前的今天,1913年3月20日(農曆1913年2月13日),宋教仁在上海車站遇刺。實際負責主持國民黨黨務工作的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派人在上海車站刺殺宋教仁,兩天後宋身亡。宋教仁,1882年生,湖南桃源人。1904年2月與黃興、劉揆一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7月與呂大森、劉靜庵等在武昌組織科學補習所。11月華興會計劃長沙起義,事洩,宋遭通輯,逃亡日本。1905年與友人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宣傳革命。同盟會成立,任司法部監事長。1906年黃興去安南(今越南),他代理庶務,主持本部工作。1911年在上海任《民主報》主筆,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曾參加籌備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武昌起義後,赴漢協助湖北軍政府辦外交。旋又赴寧籌組中央臨時政府。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法制院院長。4月,臨時政府北遷,曾任農林總長。8月,他主張透過國會和政黨政治來實現資產階級民主。1913年2月4日,參、眾兩院複選結果,國民黨獲392席,佔絕對多數。宋教仁希望以多數黨的地位,成立責任內閣,約束袁世凱專權。在正式國會開會之前,他親到長江流域各省宣傳演說,為建立責任內閣,實現民主政治大造輿論。袁世凱因為宋教仁的活動,危及他的獨裁統治,於是派人刺殺了他。被刺身亡的宋教仁先生延伸閱讀:宋教仁之死——揭開民初的政治亂象延伸閱讀:宋教仁之死——揭開民初的政治亂象宋教仁入殮時所拍的赤身遺照。拍照時黃興主張讓宋衣冠整齊,範鶴仙則認為不可不留一歷史性的照片,必須把赤身傷痕也拍攝出來。1913年3月20日22時45分,上海滬寧車站的一聲槍響,國民黨黨魁宋教仁遇刺身亡,此時,他率領的國民黨在當年的國會大選中大獲全勝,宋教仁即將成為入京組閣的內閣總理,他主張在中國實行的議會政治、民主憲政,在一百年前,似乎只有一步之遙了。宋教仁遇刺後,袁世凱與革命黨撕開了共和的面具,民初的政治亂象從此開始。今年,是宋教仁遇刺100週年,學界與媒體迎來了紀念和研討的高潮,熱點不僅集中在誰是刺宋的真正凶手,更在於宋案對於這一百年來的政治影響。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對於宋教仁遇刺,大家都樂意去推斷、去假設。近期面世的宋教仁與民國政治的研究新著,僅有張曉波的《民國的開端——宋教仁評傳》,此書是從宋教仁遇刺入手,剖析民初的政治亂象,雖然沒有進一步剖析宋案對後來一百年的政治影響,但已經做了一個理解的開端。100年前,宋教仁在滬寧車站遇刺。而立之年,賁志以歿。作為民國的締造者之一,鼓吹責任內閣制的政治家,宋之死,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辛亥南北大妥協最終失敗。這樣一個視角,也是張曉波新著《民國的開端——宋教仁評傳》一書的中心論述。嚴格來說,這本書並不能被稱為一本“宋教仁傳”,它很不符合歷史傳記的體例,甚至本書的中心章節(《革命內部的領導權之爭》與《惰性軍事集團的開始》),與宋教仁沒有特別大的關係。作者的用意,旨在以宋教仁來帶動對於“長時段辛亥革命”的總體評論,解析民初制度建設與政治實權派(北洋、國民黨與立憲派)之間的調和與衝突。兇手:袁世凱難逃干係正是這樣一種問題意識,《民國的開端》採用的是倒敘結構。這本書的第一章(《幫會、政客與民初政治生態: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真相再探》),解析的就是宋教仁案。透過對於刺宋案的分析,作者力圖給出民初一個大的背景,在一個幫會、遊民、政治密探、選舉爭奪的歷史圖景上,各派力量緊張對峙。宋之死,只不過是將這種對峙公開化了。宋遇刺,是民國第一大案,也是百年懸案,到底誰刺殺了宋教仁,至今莫衷一是。作者對於應夔丞(青幫大佬、刺宋主兇)與洪述祖(應夔丞北京聯絡人)之間密電的考證,認為刺宋一案,北洋系難以脫離干係。但作者也沒有給宋案下一個究竟誰主使的結論,提供了三種可能性:一,袁世凱授意;2,袁世凱默許,但未下達明確的指令;3,洪述祖揣摩袁世凱的意思。這三種可能性中哪一種最大?袁世凱是否下達命令,屬於袁世凱與洪述祖二人獨對,不可能有明確的史料來說明。應夔丞與洪述祖密電中,“毀宋酬勳位”一句,相當關鍵。作者認為,洪述祖用“勳位”誘導應夔丞刺宋。而“毀”字多有歧義,在此不能解釋為“毀謗”,而應解釋為“殺宋”。因為洪述祖的資訊,是傳達給殺人越貨的青幫大佬的,並不是一個書生,長於玩文字遊戲。再有,“酬勳位”是要得到總統(袁世凱)首肯的事情。所以刺宋行為,是極有可能得到袁世凱默許。宋教仁追溯:開端註定了亂局刺宋案的結局,是一連串的蝴蝶效應,最終導致二次革命,民國破裂。這並不是“開端”,而是“結束”。循此邏輯,要追溯“民國的開端”,就要往辛亥革命乃至於更早時間中去解析。本書第二、第三兩章,回顧宋教仁辛亥革命之前的生平,重點則放在了清末政治思潮與同盟會內部紛爭之上,意在說明,被認為構造民國的革命黨人,實則也是在內部爭端中聯合、分裂,由此造成的一個結果,是辛亥革命根本沒有核心領導力量。1912年2月清帝遜位,中國的政治版圖上,多重實力派總算勉強捏合到一起,南北兩個政府“統一”到了一起。北洋集團,掙脫出了傳統政治的藩籬,從一個前清的軍事集團一躍為軍政集團。但北洋集團並無對“政體信仰”的堅持,其目的在於如何更合理地處理清廷。這就是作者提出的本書最關鍵性的命題——“惰性軍政集團”的崛起。尾聲:天下從此大亂北洋系進入辛亥革命之後的政局,這個集團本身對政體制度框架不感興趣,更不熟悉現代選舉制度。一如所有的軍閥,控制軍隊始終是軍閥得以存續下去的保證。辛亥年的政治變化將該集團提升至了現代國家政權操控者,而其封建軍事集團的底色又與現代國家領導者的角色格格不入。由此,它成了民國前十七年政壇上“人格分裂”的主角。1913年,以宋教仁為代表的走完全政黨內閣路線的國民黨一派,希望透過議會-內閣框架來框住最大的實力派北洋集團。但現實的政治,並沒有那麼多理想主義色彩。1913年,宋教仁遇刺上海滬寧車站,大決裂的幕布,終於拉開了。民國的開端,是為民國的尾聲。天下從此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