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同盟成立
在79年前的今天,1941年3月19日(農曆1941年2月22日),中國民主同盟成立。中國民主同盟成立紀念碑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歷屆主席黃炎培黃炎培(1878~1965),男,字任之,號抱一,漢族,1878年生,上海川沙人。前清舉人,中國同盟會會員。1941年參加發起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並於同年3月擔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旋於是年10月辭去主席職務。歷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第一、二、三屆中央委員會常委。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1901年求學於南洋公學(現上海交通大學),1902年應江南鄉試,中舉人。1903年在家鄉創辦川沙小學堂、開群女學,從此開始投身教育事業。是年6月因涉嫌革命黨被捕,保釋出獄後出走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成為蔡元培的得力助手,創辦浦東中學並擔任江蘇省教育會的常任調查干事和江蘇諮議局常駐議員,利用職務之便,繼續從事革命活動。民國初,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籌辦東南、暨南、同濟等大學。1916年組織職業教育研究會,提出職業教育之目的在於“解決社會國家最困難的生計問題”,得到工商界人士的積極支援。1917年建立中華職業教育社,設中華職業學校,以“敬業樂群”為校訓,提出“勞工神聖”、“雙手萬能”的實用教育,要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五四運動時,他以江蘇省教育會負責人身份,召集上海各校校長開會聲援,發動全市罷市罷課鬥爭。1926年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的主張,認識到“專守教育崗位,不足以救國”,創辦《生活週刊》,宣傳革命。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以“學閥”罪通緝黃炎培,黃遂逃亡朝鮮和日本,進行考察。回國後撰寫《朝鮮》和《黃海環遊記》兩書,以朝鮮亡國的痛苦告誡國人,並向蔣介石面陳日本圖謀侵華日亟的形勢。“九一八”事變後,創辦《救國通訊》雜誌,主張抗日救國。1932年以中國國難救濟會名義通電全國,要求國民黨歸政於民,召開國民會議,團結抗日。淞滬抗戰爆發,發動上海各界上層人士組織“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徵募軍需品支援十九路軍,並維持地方治安和社會金融,直到上海淪陷。1937年任國防會議參議員,1938年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發起成立統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代表職教社派參加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擔任首任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旋於是年辭去主席職務。1945年7月,為促進國共合作,訪問延安,回重慶後寫了《延安歸來》一書,介紹解放區實情。1945年冬,與胡厥文等籌組民主建國會,當選常務理事。1946年1月作為中國民主同盟9人代表團成員參加舊政協,提出實現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張。1948年與民主建國會其他領導人秘密舉行常務理事會,堅決響應中國共產黨的“五一口號”。1949年2月,在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潛走香港,轉道北上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並代表中國民主建國會出席新政協。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主席等職。張瀾張瀾(1872~1955),男,字表方,漢族,1872年生,四川南充人。1941年參加發起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1941年10月繼黃炎培之後擔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主席至1955年2月9日逝世,享年83歲。幼年隨父耕讀,25歲中秀才,補廩生,先後執教於南充鄉塾和廣安紫荇書院。1902年入成都尊經書院深造,專攻經史。因成績優異被選送日本東京宏文書院學習教育。留學期間,因倡議那拉氏(慈禧)退朝,被視為大逆不道,清廷駐日公使擬押送回國,後因日方干預未果。回國後積極投身教育事業,創辦小學、中學和女校,實行新式教育。1911年領導標誌民族覺醒的四川保路運動,反對清政府賣國,促進了全川人民大起義,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獲孫中山讚揚。辛亥革命後,任川北宣慰使,繼任國會眾議院議員。1915年聯絡川軍北上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共和恢復後,任四川嘉陵道道尹,主持川北庶政,1917年升任四川省省長,時間雖短,建樹殊多。1918年在北京設立“四川省省長行署”,五四運動時期,任北京《晨報》執行董事,大力宣傳民主與科學。抗日戰爭時期,張瀾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1年參加發起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後改為中國民主同盟),自1941年10月繼黃炎培後任民盟中央主席,直至1955年2月逝世止,共14年。他領導民盟始終支援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1943年著文《中國需要真正民主政治》,揭露國民黨“實施憲政”的騙局,闡明民盟的民主政治主張,為爭取抗戰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抗戰勝利後,他領導民盟響應中共團結統一、和平建國的主張,堅定地與共產黨保持一致,反對內戰。1945年12月致函國共兩黨,對團結、民主、軍事、國家建設諸問題,提出民盟的意見,籲請國共雙方於1946年元旦下令停戰。1946年代表民盟出任舊政協首席代表。內戰爆發後積極促進國共和談,和談破裂後,領導民盟總部發表宣告,拒絕出席偽國大。1947年11月國民黨政府宣佈民盟為“非法團體”,民盟總部被迫解散,張瀾在民盟總部被迫解散的次日毅然以個人名義發表宣告,嚴正表示“我個人對國家之和平民主統一團結之信念,及為此而努力之決心,決不變更。我希望以往之全體盟員,站在忠誠國民之立場,謹守法律範圍,繼續為國家之和平民主統一團結而努力,以求達到目的”。1948年1月,致信民盟三中全會,支援恢復民盟總部。1949年,因拒絕去臺灣,在上海遭國民黨政府軟禁,後經中共地下組織營救脫險。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新中國成立後,他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參加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為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沈鈞儒沈鈞儒(1875~1963),男,字秉甫,號衡山,漢族,1875年1月生於江蘇蘇州,祖籍浙江嘉興。前清舉人。中國同盟會會員。1942年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歷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委,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副主席、第一副主席,1955年2月張瀾主席逝世,沈鈞儒任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代理主席。1956年2月,在民盟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民盟第二屆中央委員會主席。在擔任民盟第三屆中央委員會主席期間,於1963年6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15歲中秀才,1903年應鄉試中舉人。次年,應殿試得“賜進士出身”銜,籤分刑部貴州司主事。1905年秋以新科進士派赴日本,入東京私立法政大學法政速成科政治部學習,後繼入補修科。在日期間,鑽研日本憲政運動史,參加立憲運動。1907年秋,與熊範輿等回國領銜上書,向清廷請願速設民選議院;1908年畢業回國後,任浙江諮議局籌辦處總參議,浙江省諮議局副議長。三次進京請願要求速開國會,失敗後轉向革命。辛亥革命後,當選為浙江省臨時議會議員,任浙江省教育司司長,對教育制度多所興革,1912年5月加入中國同盟會,繼為國民黨黨員,膺選為國會參議院浙江省候補議員,積極參與反袁倒袁活動。1918年遞補為廣州國會正式議員,1920年廣州軍政府任命為總檢察廳檢察長。1922年6月北上,任國會參議院秘書長。1926年發起組織蘇浙皖三省聯合會,謀求三省自治以反對軍閥,迎接國民革命軍北伐。北伐軍攻克浙江後,出任省長公署政務委員會委員、省政務委員會秘書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被捕。獲釋後,回滬從事教育和律師工作,任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創辦正行女子中學,任校長。同時在上海從事律師工作,當選為上海律師公會執行委員及常務委員,並參加全國律師協會工作。“九一八”事變後,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先後任上海文化界救國會、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領導人。1936年末與章乃器等被國民黨政府逮捕,世稱“七君子之獄”,獲釋後受聘為國防參議會參議員、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在重慶發起成立統一建國同志會。1942年率救國會參加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1945年任中國人民救國會主席。1946年1月代表民盟參加舊政協。1947年民盟被國民黨政府宣佈為“非法團體”,總部被迫解散,沈鈞儒與章伯鈞等於1948年1月在香港領導召開民盟一屆三中全會,恢復領導機構,負責總部領導工作。響應中共中央的“五一口號”,秘密進入解放區,代表民盟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任籌委會副主任並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楊明軒楊明軒(1891~1967),男,名荃駿,字明軒,漢族,1891年6月生於陝西省戶縣。中共黨員。1944年加入民盟,歷任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常委,第二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三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1963年6月沈鈞儒主席逝世,楊明軒任民盟第三屆中央委員會代理主席。是年12月,民盟三屆四中全會選舉楊明軒任民盟第三屆中央委員會主席。1967年8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7歲入私塾,1909年入西安府中學堂。1913年留學日本東京同文書院。1914年回國,參加反對日本侵華群眾運動。1915年秋,考入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部,接受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組織少年中國會,後又以少年中國會為核心,成立工學會,出版《工學》期刊,創辦平民學校,吸收校內外工友和附近居民參加學習。五四運動中,代表北京高師參加北京各校代表會議,決定上街示威遊行。遊行中,楊明軒等32人被捕,經過社會各界營救獲釋後,繼續在街頭向群眾宣傳,再次被捕。7月,從北京高師畢業,返回陝西,立志“教育救國”,在西安、三原、綏德等地的省立第一師範、渭北中學、第四師範等校任教。1926年經共青團推薦加入國民黨並當選為陝西臨時省黨部執行委員和陝北23縣的黨務特派員。192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月出任國民革命軍駐陝西總司令部教育廳廳長等職。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因與劉含初等以國民黨陝西省執行委員會的名義通電聲討蔣介石而被捕。獲釋後,與中共地下組織失去聯絡,在上海、西安等地任教。1936年,楊明軒返回陝西,參與西北各界救國會的領導工作。“西安事變”後,楊明軒從西安密赴延安,受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熱情接見。回到西安後,在中共地下組織的統籌安排下,由陝西省政府任命為“考察歐洲教育專員”出國考察,與楊虎城在巴黎會合後,在歐美各國宣傳中國軍民的團結抗日,歷經5個月。回國後,繼續在國民黨統治區從事抗日民主運動。1941年加入中國民主革命同盟(即小民革)。1944年加入民盟,協助杜斌丞成立民盟西北總支部籌備委員會。1946年接到黨的指示到延安,當選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1949年初,在延安的民盟成員集會,成立民盟西北臨時工作委員會,被推為主任委員。1949年5月西安解放,楊明軒任人民解放軍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委員。新中國成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文教委員會主任、西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歷任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三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兼任《光明日報》社社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等職。史良史良(1900~1985),女,字存初,漢族,1900年3月生,江蘇常州人。1942年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歷任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副主席,第二、三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1979年10月,在民盟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民盟第四屆中央委員會主席。擔任民盟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主席期間,於1985年9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擔任常州女師同學會會長,參加學界聯合會,任常州市學生會副會長,領導常州全市學校的罷課。1922年武進女師畢業後,入上海法政大學學習法律。1925年五卅運動中被捕,釋放後主編《雪恥》,宣傳民族獨立,反對列強侵略。1926年在法政大學就讀期間,參加學潮,組成護校團,後脫離法政大學進入上海法科大學。1927年上海法科大學法律專門部畢業後,分配到南京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政治工作人員養成所工作,1930年任青島國民黨特別市黨部訓政科主任,1931年後回上海開業任律師,任上海律師公會執行委員,加入了共產黨設在上海的外圍組織“革命人道互濟總會”,任該會律師,辦理營救鄧中夏、任白戈等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人士的多起案件。“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參與發起組織婦女界救國會,被選為理事;參與發起文化界救國會,被選為執行委員。1936年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為了推動國民黨抗日,史良等人到南京請願,11月被捕,為“七君子之獄”一員。在監獄中,拒絕敵人的誘降,堅持“愛國無罪”的正義立場,直到抗戰開始,才被營救出獄。抗日戰爭期間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在武漢、重慶等地從事救亡運動。1938年任新生活運動全國婦女指導委員會委員兼聯絡委員會主任,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常務委員,中國婦女慰問總會理事。抗戰中,十分注意發動婦女參加抗戰,為要求國民黨政府實施婦女參政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同時在訓練婦女幹部方面作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1942年隨救國會集體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民盟總部被迫解散後,領導民盟華東地區的地下鬥爭,任民盟華東執行部主任委員。1949年9月21日,作為民盟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司法部部長和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婦聯執行委員、副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第六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胡愈之胡愈之(1896~1986),男,原名學愚,漢族,1896年9月出生於浙江上虞縣(今上虞市豐惠鎮)。中共黨員。1946年加入民盟,歷任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常委兼秘書長,第二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第三、四、五屆民盟中央副主席。1985年9月史良主席逝世,胡愈之任民盟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代理主席,旋於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18歲考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當練習生,刻苦自學成才,到20年代中期,已是著譯豐盈的作家和翻譯家,也是出色的新聞出版工作者及國際問題專家、政治評論家和世界語學者。五四運動時期,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戰士;五卅運動中,創辦《公理日報》指導運動發展。1927年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取得勝利,他作為編譯出版工會的代表出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公開發表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抗議信。1928年初,被迫出國,到法國巴黎大學研習國際法,併到歐洲和蘇聯考察,思想上實現了由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1931年回國。“九一八”事變後,為實現抗日奔走呼號。1932年任民權保障同盟執行委員,任法國哈瓦斯通訊社上海分社中文部編輯,兼任《東方雜誌》主編。積極協助鄒韜奮辦好《生活週刊》、生活書店,使之成為影響巨大的革命文化堡壘。1933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6月參加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領導工作,救國會“七君子”被捕後,為營救“七君子”出獄,與宋慶齡、何香凝等發起“救國入獄運動”。抗戰爆發後,在上海、武漢、桂林等地積極組織救國會成員開展抗日救國活動;創辦“復社”並參與創辦國際新聞社、文化供應社,出版抗日進步書刊。向國內外發布中國抗戰的新聞和評論。1940年11月奉命赴新加坡,接任《南洋商報》編輯主任,在僑胞中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協助陳嘉庚成立抗敵動員總會,任宣傳主任,參與組織文化界人士成立“星華文化界戰時工作團”,開展群眾性武裝抗日鬥爭,直到新加坡陷落,流亡到印尼蘇門答臘。日本投降後,回到新加坡,創辦新南洋出版社,出版《風下》週刊;後又創辦《南僑日報》並任社長。1946年,聯絡華僑上層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在南洋發展建立民盟組織,並於次年9月召開民盟馬來亞支部第一屆全馬代表大會,任支部主任委員。1948年9月,回國後,赴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並參加民盟中央的領導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光明日報》總編輯、出版總署署長,文化部副部長,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副主席等職。楚圖南楚圖南(1899~1994),男,字高寒,漢族,1899年生於雲南省文山縣。中共黨員。1943年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歷任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常委,第二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三、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1986年1月胡愈之代主席逝世,楚圖南任民盟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代理主席,同年12月,民盟五屆三中全會選舉楚圖南任民盟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主席,旋於1987年1月,被民盟五屆四中全會選舉為民盟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此後歷任民盟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至1994年4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1913年考入昆明聯合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部。求學期間,先後參加進步學生組織“工學會”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李大釗指導下編輯出版小報《勞動文化》。1923年高師畢業,回昆明省立一中等校任教,在進步學生中組織“讀書會”,幫助一批青年學生走上革命道路。1926年轉赴東北,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從事中共所委託的工作,並於1926年冬正式轉為中共黨員。1930年按黨組織安排到泰安、曲阜、濟南任教,在濟南學潮中被通緝,於哈爾濱被捕。1934年出獄後到開封、上海任教,積極參加上海進步文化界活動。抗戰爆發後,任雲南大學文史系主任,在昆明教育界、文化界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43年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為雲南民盟組織的負責人之一。抗戰勝利後,領導雲南民盟組織旗幟鮮明地支援昆明學生反內戰、反獨裁、爭取民主的進步活動,與反動勢力進行鬥爭。1945年10月在民盟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46年轉移到上海,任上海法學院教授,參與民盟總部在上海的工作。民盟被國民黨政府宣佈為“非法團體”,總部被迫解散後,於1948年1月委託周新民代表出席民盟在香港舉行的一屆三中全會,支援恢復民盟總部、實行與中共攜手合作的政治路線。1948年底由上海到達河北中共中央所在地,與先期到達的民盟領導人會合,開展民盟在解放區的工作。1949年2月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任北平師範大學教授。同年6月作為民盟代表,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並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出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兼文教部部長。1953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主任。1954年被推選為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會長。歷任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費孝通費孝通(1910~2005)男,漢族,1910年11月生,江蘇吳江人。1944年加入民盟,民盟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歷任民盟第二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並於1986年任民盟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副主席。1987年1月在民盟五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民盟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主席。歷任民盟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主席。1996年11月26日民盟七屆五中全會接受其辭去主席職務。並推舉其為民盟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任民盟第七、八、九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1928年考入東吳大學醫預科,1930年轉入北平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33年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36年赴英,入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學習社會人類學。1938年獲博士學位,撰寫並發表了著名論文《江村經濟》。同年回國,先後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並負責雲南大學社會學研究室的工作。這期間他深入農村搞實地調查,寫出《祿村農田》、《戰時內地農村勞動力問題》等一系列關於農村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工業下鄉”的主張;並對中國社會、家庭結構進行深入研究,發表了《鄉土中國》、《生育制度》,被稱為“中國農民的代言人”。同時,他還積極投身反對內戰、主張團結,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運動中,成為著名的“民主教授”。費孝通堅決響應中國共產黨的“五一口號”,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專家局副局長。1978年後,主持重建社會學工作,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多項職務。2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及祖國的山山水水,為中國農民脫貧致富出主意、想辦法。80年代初期他為鄉鎮企業的崛起吶喊:1984年發表了《小城鎮大問題》、《小城鎮再探索》、《小城鎮蘇北初探》、《小城鎮新開拓》等文章,引起中共中央和有關部門的關注。由於他在學術上取得的成就,獲得了多項國際頒發的獎項:1980年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該年度馬林諾斯基紀念獎,1981年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的赫胥黎紀念獎章。1988年獲“大英百科全書獎”,1993年獲日本亞洲文化大獎,1994年獲該年度拉蒙?麥格賽賽“社會領袖獎”,1998年獲“霍英東傑出獎”。1988年以後費孝通先後對我國西北地區、西南地區、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原經濟協作區、淮海經濟協作區、東北地區、京九鐵路沿線地區等進行實地調查,代表民盟中央就所調查的每個區域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域性意義的重要發展思路與具體建議,為改善我國的生產力佈局、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協調發展提供智力支援。90年代中後期,在繼續進行實地調查的同時,開始進行一生學術工作的總結,並結集出版《費孝通文集》(16卷)。歷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丁石孫丁石孫,男,漢族,1927年9月生,江蘇省鎮江市人。1952年8月入盟。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海外交流協會顧問,江澤涵獎學金基金委員會主任,周培源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院教授,黑龍江大學、同濟大學、日本創價大學名譽教授。1958年被日本創價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88年獲美國那不拉斯加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1944年至1947年在上海大同大學,先讀電機系,後轉入數學系。1947年5月因參加學生運動被捕,隨後被開除。1948年秋轉學入清華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數學系助教。1950年至1952年任清華大學數學系助教。1952年至1983年曆任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助教、講師、教授、數學系副主任、主任。1984年至1989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教授。歷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數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名譽會長,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會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學評審組副組長,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數學專業主任委員,中國外交學會理事,江澤涵獎學金委員會主任,周培源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數學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研究領域為代數、數論。在代數、數論、應用代數、李代數理論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項成果。1964年他編寫的《高等代數講義》由高教出版社出版。1978年該書經過修訂,改名為《高等代數》,八十年代初被教育部授予國家教材一等獎。與他人合著的《代數學引論》1992年被教育部授予國家教材特等獎。2000年此書的第二版被列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編著有《高等代數簡明教程》、《解析幾何》、《線性移位暫存器序列》等。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第五屆中央常委,第六屆中央副主席,第七屆中央副主席、主席,第八屆中央主席,第九屆中央主席、名譽主席。蔣樹聲蔣樹聲,男,漢族,1940年4月生,江蘇省無錫市人。2003年4月入盟。1963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學系。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物理學會理事長,江蘇省高校教師高階職務評定委員會主任,南京市政府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和《現代物理知識》編委等職。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在南京大學物理學系金屬物理專業學習。1963年8月至1988年10月任南京大學物理學系教師。1988年10月至1991年5月在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任副主任。1991年2月起任南京大學物理學系教授。1993年10月至1996年4月在南京大學物理學系任系主任,1979年起先後在英國、澳大利亞、義大利學習工作五年多。1996年4月至1997年4月任南京大學副校長。1997年4月至2006年6月任南京大學校長。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民盟第九屆中央副主席,2005年11月當選為民盟中央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