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勞動黨前計劃財政部長樸南基被槍決
2010年3月18日(農曆2010年2月3日),朝鮮財長樸南基被槍決貨幣改革失敗。據韓聯社2010年3月18日報道,朝鮮勞動黨前計劃財政部長樸南基,因貨幣改革失敗上週在平壤被槍決。報道還引述訊息人士的話說,朝鮮當局給樸南基的罪名是“作為大地主的兒子,潛入革命隊伍,蓄意置國家經濟於死地”。到此為止,朝鮮自2009年11月以來實施的貨幣改革宣告完敗。中國與朝鮮僅一水之隔,兩國淵源極深。中朝經濟最顯著的區別在於: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已經成功,但朝鮮至今仍是一個政府主導一切的計劃經濟國家。每當中國改革面臨觸礁的危險,那些緬懷計劃經濟時代的人便往往引朝鮮為圭臬。然而,朝鮮貨幣改革的動機是什麼?又為什麼會失敗?這場短暫的改革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警示呢?首先,朝鮮貨幣改革的動機任何人都一目瞭然。我們可以借朝鮮為藍本來重溫歷史,體會一下政府主導一切的計劃經濟是不是一種僵死的經濟體制:朝鮮至今經濟落後,糧食短缺,並且為避免國民知曉國界之外的世事變遷而閉關鎖國。朝鮮的社會主義制度從一定的靈活性向教條主義靠攏,當幾乎所有領域都被強行注入了國家意志,社會主義便應驗了哈耶克的預見,走上奴役之路。經濟的落後迫使朝鮮于2002年實行有限度的改革,結果引起貧富分化和隨之滋生的腐敗,而強調階級鬥爭的朝鮮中樞機構對通貨膨脹竟束手無策。針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問題,朝鮮仍然按計劃經濟對策試圖化解,諸如將市場上出售的商品限定為個人生產的農產品、肉類和服裝,而其餘工業品和進口商品必須在國營商店裡出售;規定50歲以上的婦女才可以在市場擺攤經營,而青壯年都要投入“150天生產戰鬥”等等。但都收效甚微。最後不得不釜底抽薪,動用貨幣改革的下策:從2009年11月30日到12月6日,政府限令朝鮮民眾按100:1的比例,到銀行去用舊朝幣兌換新朝幣,每個家庭最高限額換10萬舊朝幣。這是朝鮮建國後的第五次換貨幣,而這次改革的目的卻是為了消除貧富差距,讓經濟體制鬆動後暴露的問題重新掩埋在冰山之下。其次,朝鮮貨幣改革的失敗是意料之中的結局。起初朝鮮貨幣改革的經濟目的可謂一箭雙鵰:第一,回籠貨幣,減少流通性,抑制通脹;第二,橫加最高限額,讓透過市場增加的財富突然蒸發,用改革來剝奪超出平均水平的私有貨幣財產以減緩兩極分化的趨勢。然而,在中央銀行無法獨立於財政、無法有效控制貨幣流通量的前提條件下,朝鮮貨幣改革直接後果便是摧毀本國貨幣信用。更重要的是,貨幣改革並未真正觸動持有大量資產和外幣的權貴階層利益,反而使勤勞致富的朝鮮平民遭受滅頂之災,10萬舊朝幣的兌換限額使在經濟體制鬆動下積累的個人財富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預料到緊隨貨幣改革之後發生的必然是市場反應,物價暴漲、市場凍結接踵而至,朝鮮不得不取締了全國主要市場以應對危機,全國陷入混亂狀態。2009年12月,寒潮接連襲擊朝鮮,市場機制失靈,煤炭供應中斷,中樞機關計無所出,只好拿主持貨幣改革的樸南基做替罪羊。最後,朝鮮失敗的貨幣改革能給中國什麼警示?我們看到,朝鮮改革的動機之一便是消弭貧富差距,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收入分配領域出現的兩極分化也是有目共睹,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等於1988年、1995年、2002年和2007年進行了四次全國範圍的居民收入調查,結果發現從1988年到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與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從7.3倍上升到23倍。與貧富差距相伴共生的腐敗問題一時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社會財富這個大蛋糕如何劃分,已經關乎政府良知的高度。社會分配的不公與戶籍制度、城鄉二元體制、行業壟斷等制度不公平合而為一,使達到社會公平正義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近三十年來一直走在市場化的道路上,起初是踩著石頭過河,現在已經重拾大國自信,昂首闊步,氣宇軒昂,但為什麼還是不斷有人質疑改革的方向,甚至懷念計劃經濟時代呢?鄧小平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但為什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貧富差距最終會玷汙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呢?筆者認為,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為市場化改革的不徹底。從鄉鎮企業試水開始的民營經濟模式已經走向沒落,絕大部分行業的制高點重新回到國企手裡,國企改革自2004年停步,此後每一年都掀起一次大規模的“國進民退”潮流,時至今日,竟然形成與朝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近似的國家資本主義模式。為此,我們難免會有疑問:將來的中國會不會只剩下貨幣改革這一種分配社會財富、實現公平正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