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3月16日發生的大事件

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病逝

在80年前的今天,1940年3月16日(農曆1940年2月8日),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病逝。塞爾瑪·拉格洛芙(SelmaLagerlof,1858-1940)瑞典女作家。生於瑞典西部韋姆蘭省瑪巴卡村的貴族軍官家庭。3歲時因下肢疾患,行走艱難,主要靠書籍和會講故事的外祖母朝夕相伴,接觸了大量的童話、神州的民間傳說等。1882年,拉格洛芙入首都斯德哥爾摩皇室女子師範學院學習,受到科學的洗禮。她博覽群書,廣泛涉獵了哲學、神學和文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畢業後小學地理老師達10年之久,並於業餘從事寫作。1891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問世,受到丹麥著名文學批評家勃蘭兌斯的賞識,一舉成名。此後又發表了優秀短篇小說集《無形的鎖鏈》(1894)、《昆加哈拉的王后們》(1899)、長篇小說《偽基督的奇蹟》(1897)和《耶路撒冷》(1901-1902)等。《耶路撒冷》被稱為達到藝術最高境界的“國家的史詩”。1897年,拉格洛芙在瑞典中部的法隆市定居。1906年應瑞典一位小學校長的請求,答應寫一本適合兒童讀的書。年近50歲的作家,為了蒐集有關資料,忍受著腿疾帶來的巨大痛苦,跋山涉水,在全國進行實地考查。她在認真研究飛禽走獸的生活習性和規律、調查各地的風俗習慣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終於完成了舉世聞名的童話小說《尼爾斯的奇遇》(直譯為《尼爾斯·豪爾耶松傳奇般地周遊瑞典》)。這部作品使作家從此與安徒生齊名。在她精彩動人的得獎演說中,她以赤子之心,對茲父、鄉土和賜與她靈感的作家、思想家們表達了由衷的敬愛和讚美之情。這之後,她又創作了《利紐克羅納的家》(1911)、《死神的車伕》(1912)、《葡萄牙的皇帝》(1914)、《妖精和人》(1915-1921)、《罪犯們》(1918)、《勒溫蕭德》三部曲(1925-1928)、《安娜·史威特》等。晚年回到祖居瑪巴卡田莊定居,仍筆耕不輟,又寫了《一個孩子的回憶》(1930)、《日記》(1932)、《聖誕節的故事》(1938)等重要作品。1940年3月16日病逝,享年82歲。1909年,“由於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饒的想象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評論:毅力堅強、多產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