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驢肉造假事件
2018年1月9日(農曆2017年11月23日),驢肉火燒之鄉被曝驢肉造假。天上龍肉,地下驢肉2017年1月9日,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肉火燒在中國人的飲食中佔據著一席之地,其香嫩的口感,豐富的營養,讓很多食客都對驢肉火燒情有獨鍾。但是近日有媒體報道,“驢肉火燒之鄉”河北省河間市有黑作坊製售假“河間驢肉”銷往外地,這既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也給當地驢肉火燒的產業形象帶了十分消極的影響。事發後,當地採取了哪些措施?“驢肉火燒之鄉”被爆製售假驢肉新聞媒體的曝光,在河間市引起了極大的波瀾。1月8日一大早,接到命令的河間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馮勝利就迅速展開了行動。“我們在下邊都設有派出機構,一早7點半我接到電話之後,就馬上部署這裡出現的幾個點,把涉及到能判斷出來準確的涉嫌違法的點通知所長,不到八點,馬上行動。”河間市展開驢肉專項整治行動對於報道中提到的河間市竇莊村趙文博驢肉加工黑作坊,馮勝利表示,該村在之前就出現過非法制售家驢肉的情況,食品監管部門也對其進行過嚴厲打擊,這次,黑作坊又死灰復燃。“竇莊這個黑窩點曾經幹過,後來由於不景氣,也沒法改造。2017年6月份我們還去他那巡查過一次,沒有生產跡象。”目前,這一黑作坊已經被搗毀,非法生產加工裝置被拆除或沒收。“這個黑窩點我們已經聯合派出所以及當地鄉政府把它取締了。等我們去的時候他已經把煮肉的鍋灶拆了,沒有原料肉,也沒有成品,只有一臺冰箱、一臺空調、一些空白的包裝袋,一些非法生產裝置,我們將生產裝置拆除,沒收包裝袋還有一些香精香料。”對於之前媒體報道中提到的博龍香肉製品有限公司等兩家企業,馮勝利表示,已經將其生產許可證扣押,並封存其進貨記錄、生產記錄和銷售記錄,控制相關法人代表、主要經營者,並對生產區域以及原料庫房和成品庫房進行查封,有關部門正在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取證。除此之外,記者8日晚上還從河間市委宣傳部獲悉,該事件發生後,河間市還要求對全市17家驢肉生產企業和38家驢肉加工作坊進行全面排查,並要求國土部門對驢肉加工戶非法佔地情況進行全面排查,要求環保部門對涉及到環境汙染情況進行全面治理工作,要求各鄉鎮迅速部署開展對黑作坊的排查整治、關停取締工作。同時,8日下午1點左右,河間市還對該市驢肉產業協會全體成員及17家驢肉生產企業召開了自律警示專題會議。據瞭解,河間驢肉火燒2011年6月被列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河間驢肉火燒產業從業人口5萬餘人,年產值72億元,年出欄肉驢11萬頭,年加工驢20萬頭,目前擁有自主商標20多個。正是這樣一個視“驢肉火燒”為生命的地方,這次卻被假驢肉“閃了腰”。那麼,這些年來,驢肉造假問題為何難以清除?監管難點出在哪裡?未來又該如何徹底根治呢?河間驢肉造假事件驢肉火燒協會會長:驢肉製售從業者合法經營的思想意識淡薄談起對驢肉製假售假的監管和查處,河間市食藥監局副局長馮勝利坦言,取證越來越難。“摻雜使假這種行為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根本問題就是利益驅使。這些年我有一個感觸,一開始查這種違法事件的時候比較容易,越來越難,它的防範性、隱蔽性、機動性導致取證很難。有的時候透過各種資訊,明明知道他的違法事實是確鑿的,但到了現場,他可能已經機動靈活的轉移了。”那麼,真驢肉和假驢肉的批發成本能相差多少?河間市驢肉火燒協會會長張海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價位相差太多,假肉冒充的和真驢肉,如果說一個是2,一個就是5。我們現在的正常價,如果驢肉火燒店掙取正常利潤,一斤肉要100塊錢左右。”此外,河間市驢肉火燒協會會長張海濤告訴記者,目前一些驢肉製售從業者合法經營的思想意識淡薄也是造成製假售假屢禁不止的重要因素。作為河間市驢肉火燒協會會長,同樣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功夫驢”的傳承人,張海濤表示,河間驢肉的品牌要想繼續良性發展下去,接下來要讓從業者從思想觀念上發生轉變。“要在學識、學習方面對他們進行普及引導,讓他們從自身認為應當依法誠信經營。協會內部再建立起一些考核獎勵監督制度,只要我們發現一個,就立刻把它清除出去,立刻摘牌,毫不手軟。”如何辨別真假驢肉?馬、騾子和驢同屬馬屬動物,是市場摻假多的物件,那麼,作為普通消費者,如何才能分辨真假驢肉呢?北京農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仝其根教授之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可以透過肉的肌肉纖維情況以及口感進行辨別。“驢肉是所有牲畜裡面蛋白質含量最高的,說明它是瘦肉型的,它的肌肉組織中間幾乎沒有肥肉,沒有脂肪,有肌膜,比較透亮。驢肉的肌肉纖維介於粗和細之間,馬肉比較粗,驢肉咀嚼起來是甘甜的,馬肉是酸的。”一些驢肉火燒的店家,在接受媒體採訪中,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分辨真假驢肉的小妙招。“馬肉的纖維特別粗,肉質特別粗,並且邊上都是黃的,如果買的大塊回家一切,比較散切不成片的是騾子肉,驢肉都能切成片,薄厚都能切成片。”河北河間市驢肉火燒協會會長張海濤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採訪時認為,透過肉的顏色等並不能完全分辨真假,因此還是呼籲消費者儘量選擇正規店面購買驢肉製品。“因為驢的品種、年齡,煮制的工藝,都會有影響。基本上貪圖小利的店都是不上規模,沒有品牌意識,不想發展的,儘量去品牌的店吃。”可以說,有著數百年發展歷史的“河間驢肉火燒”,眼下正面臨一場形象醜聞、生存危機。打造一個品牌需要數十年上百年,毀掉一個品牌也許一次“危機”就夠了。一輪輪的“造假”醜聞過後,留給“河間驢肉”正名的時間不多。面對造假,當然要譴責造假者的道德和良心去哪裡了,但更應該呼喚執法者的決心和韌勁。其實無論什麼時候,食品安全領域的執法監管都是一場長跑。不能寄希望於“突擊”或“專項整治”,而應釐清職責,建立起常態化、長期化執法機制;同時,當地不妨拓寬執法思路,創造條件鼓勵群眾舉報;而在問責方面,對造假者不妨建立“黑名單”制度,對情形嚴重者,不能止於警告罰款等常規手段,需要負刑責的就要堅決移送司法機關,抬高其違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