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3月10日發生的大事件

金庸誕生

在96年前的今天,1924年3月10日(農曆1924年2月6日),尋找金庸的夢中情人——夏夢。金庸,原名查良鏞,香港“大紫荊勳賢”。1924年3月10日(農曆二月初六)生於浙江海寧,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1996年至1997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香港籌委會委員。1998年,獲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2000年,獲得大紫荊勳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主要作品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雪─《雪山飛狐》(1959年)連─《連城訣》(1963年)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鹿─《鹿鼎記》(1969—1972年)(封筆之作)笑─《笑傲江湖》(1967年)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俠─《俠客行》(1965年)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碧─《碧血劍》(1956年)鴛─《鴛鴦刀》(1961年)人物經歷金庸出自浙江海寧查氏,其家為書香門第,世居海寧縣袁花鎮,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後裔,出生於農歷甲子年二月初六(公元1924年3月10日)。1929年5月入讀家鄉海寧縣袁花鎮小學。1936年入嘉興一中讀初中,離開家鄉。1937年日軍入侵,因戰事而隨學校輾轉餘杭、臨安、麗水等地,後1938年於浙江省立聯合高中初中部就讀。1939年讀初中三年級的他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此型別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收效不凡。1941年因在壁報上寫諷刺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被其開除,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因對校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反被退學。後在中央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1945年抗戰勝利後返鄉,曾在杭州《東南日報》暫任外勤記者。1946年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後併入華東政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1948年畢業。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調往香港分社。1950年曾赴北京到中共外交部求職,後重入《大公報》。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期間與同事梁羽生相識為友。而後總編輯羅孚安排查與梁寫武俠小說於副刊連載,梁羽生編寫《龍虎鬥京華》,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寫《書劍恩仇錄》,引起轟動,頓時金梁齊名。1956年,與同寫武俠小說的梁羽生和百劍堂主在報上開設專欄《三劍樓隨筆》,三人合寫隨筆,給“新派武俠”留下了一段歷史見證。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1959年於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1953年至1958年期間,他曾以林歡作筆名,為長城電影公司編寫劇本,其中《絕代佳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金章獎。同年與導演合作過兩部電影,與程步高合導《有女懷春》及胡小峰合導《王老虎搶親》。也曾以姚馥蘭為筆名撰寫電影評論,還為電影歌曲填詞。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後來推出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週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1991年1月23日註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當年3月22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明報集團1991年度的盈利接近一億元,1991年明報集團香港上市後,他退出報業管理層,於是他從此去周遊列國、教書、靜修、遊山玩水、研經,他在1991年的《資本雜誌》的《九十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名列中排第64位,他亦被譽為文人致富的典型例子。1973年春,金庸應臺灣地方政府之邀前往臺灣,並與蔣經國見面會談。文革結束後,金庸在1981年與1984年來到中國大陸訪問,並先後在北京與鄧小平和胡耀邦會談。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宣告成立,金庸作為委員之一,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小組成員。1988年,金庸與查濟民提出了“政制協調方案”(又稱“雙查方案”、主流方案)。1989年金庸去基本法草委、諮委職務,結束了從政生涯。同年在《明報》創辦三十年慶祝茶會上宣佈卸下社長職務,只擔任集團董事長。1991年明報企業上市,金庸任董事長並簽訂三年服務合約,與于品海達成協議由智才技術性收購明報企業。1993年兩會期間赴北京訪問,並獲江澤民接見。同年4月宣佈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改任名譽主席,更將明報集團售予于品海,宣佈全面退休。1994年金庸返鄉參加嘉興一中90週年校慶並於嘉興高專興建“金庸圖書館”。圖書館落成後再斥資1400萬在西湖興建“雲松書舍”,供個人藏書、寫作和與文友交往雅集之用。1996年秋當“雲松書舍”落成後,金庸改變初衷,毅然捐出斥巨資興建的書舍,現已成為杭州的新旅遊景點,內藏金庸作品及手跡陳列室等。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擔任香港廉政公署市民諮詢委員會召集人、法律改革委員會委員。1985年至1989年,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1995年,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1996年至1997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香港籌委會委員。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2010年,英國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院士和哲學博士學位。2011年,國立清華大學授予金庸名譽博士學位院士。2014年3月10日是武俠泰斗金庸先生的九十大壽,於是各個領域紛紛為金庸先生慶生,有武俠迷手抄840萬字賀壽。老照片紀念1981年鄧小平接見金庸。金庸與第一任妻子杜治芬金庸與夏夢。1960年金庸與電影《神鵰俠侶》演員在一起。金庸與林燕妮、張徹、倪匡等。金庸夫婦和王世瑜夫婦。金庸夫婦和王世瑜夫婦。金庸與夏夢。金庸與第二任妻子朱玫。金庸與子女查傳詩與查傳俠。延伸閱讀:尋找金庸的夢中情人——夏夢延伸閱讀:尋找金庸的夢中情人——夏夢夏夢(1933年2月16日-)江蘇蘇州人,生於上海,據說是金庸夢中情人,很多金庸小說中的完美女主角都是夏夢的化身,香港著名電影演員及製片人,是50-60年代香港長城電影製片公司首席女演員,香港公認西施演員,也是香港左翼電影的代表人物。外形豔而不媚,貞靜平和,嫻雅大方,兼之身材高挑,有“上帝的傑作”之美譽,是香港公認的西施。金庸說:“西施怎樣美麗,誰也沒見過,我想她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李翰祥也說:“夏夢是中國電影有史以來最漂亮的女演員,氣質不凡,令人沉醉。”夏夢擅演擅唱,不論時裝、古裝、戲曲電影皆能勝任,是國語片罕見的全能演員。在老一輩的影迷心中,夏夢是香港唯一一位可與奧黛麗.赫本(港譯柯德利.夏萍)相媲美的女明星。夏夢(1933-)原名楊蒙,江蘇蘇州人,生於上海。外形豔而不媚,貞靜平和,嫻雅大方,兼之身材高挑,有“上帝的傑作”之美譽,是香港公認的西施。金庸說:“西施怎樣美麗,誰也沒見過,我想她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夏夢1947年移居香港,曾於瑪利諾書院就讀。在校參加《聖女貞德》等舞臺劇的演出。1950年入香港“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任演員,主演《禁婚記》、《娘惹》、《門》等影片。因主演影片《絕代佳人》和《新寡》,獲1957年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在長城共主演影片18部。1956年~1966年,入鳳凰影業公司,主演影片10部。同時又在長城主演11部影片,其中有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備受讚賞的古裝悲劇片《同命鴛鴦》、越劇戲曲片《三看御妹劉金定》、《金枝玉葉》和她反串演出的越劇戲曲片《王老虎搶親》。1966年主演《迎春花》後移居加拿大。1969年她又回香港,10年後與人合股創辦青島電影公司,任監製。1982年監製的《投奔怒海》和1984年監製的《似水流年》分獲第二屆和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憑《禁婚記》(1951)一片震動影壇,此後演出過《孽海花》(1953)、《絕代佳人》(1953)(曾獲中華人民共和國頒發“優秀影片榮譽獎”)、《歡喜冤家》(1954)、《日出》(1956)、《新婚第一夜》(1956)、《搶新郎》(1958)、等著名電影。夏夢是“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最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與石慧及陳思思合稱“長城三公主”,夏夢號稱“大公主”,共主演近四十部影片。夏夢於1954年結婚,至1967年演完《迎春花》(1968)後退出影壇,移居加拿大,兩年後回港經商。1978年自組“青鳥電影公司”,出品《投奔怒海》(1982)、《似水流年》(1984)等著名電影。她亦曾獲委任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夏夢擅演擅唱,不論時裝、古裝、戲曲電影皆能勝任,是國語片罕見的全能演員。在老一輩的影迷心中,夏夢是香港唯一一位可與奧黛麗.赫本相媲美的女明星。據說,當年大俠金庸苦戀夏夢,金庸生平唯一一次創作劇本並親執導演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近芳澤,雖最終未能攜手,但也算為世人留下一段才子佳人的風流佳話。夏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