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倫理學奠基人羅國傑逝世
2015年3月9日(農曆2015年1月19日),新中國首位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羅國傑逝世。北京3月13日電(記者馬海燕)“尊德性,懷家國,一代宗師垂世範;開新學,育棟樑,千秋偉業耀華天。”新中國首位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羅國傑遺體告別儀式13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數百人參加遺體告別儀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羅國傑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家屬表示慰問。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中宣部部長劉奇葆、中組部部長趙樂際,原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朱鎔基、吳官正、李長春、李鐵映等均送來花圈,哀悼這位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人。羅國傑1928年1月3日出生於河南內鄉,1946年至1949年就讀於上海同濟大學法學院,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開展地下工作,1956年至1959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就讀,畢業後留校從事倫理學教學與科研工作。2015年3月9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羅國傑主持組建了新中國高校第一個倫理學教研室,主編新中國第一部倫理學教材,第一次在新中國的高等學校中講授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創立馬克思主義德性倫理學。羅國傑曾說,倫理學決不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而是一門強調實踐的科學。他把道德境界劃分為四個層次:共產主義道德覺悟的層次,即“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層次,即“先公後私”的道德境界;合理利己主義的層次;極端自私自利的層次。這符合當下的倫理現狀,受到廣泛認可。他也親身示範著倫理之道。“當我們都買車、打車的時候,他還坐著公共汽車。”羅國傑的開山弟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焦國成說,三個月前他獲得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他把100萬元人民幣獎金全部捐了出去,當學生們勸他留點時,他說錢夠花就行。“羅老師對名利看得很淡,但對學術要求卻很高,讀他的著述,聽他授課,你會感覺到所有的真知灼見都來源於飽讀詩書和反覆思索,從不馬虎,也從不譁眾取寵。”人大哲學系教授葛晨虹說,他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融貫中西,努力運用自己的淵博學識,為國家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建言獻策。倫理學界人都知,他對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和十四屆六中全會透過的兩個精神文明建設決議,對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對《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道德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對正確看待中國傳統道德遺產等,都提出了重要理論和政策建議。羅國傑的學生們認為,正如他生前所鍾愛的蘭花,羅老師乃“花中真君子,風姿寄高雅”。而對老師最好的紀念莫過於將中國的倫理學發揚光大,能夠對眾人感慨“世風日下”的社會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