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3月9日發生的大事件

英國還清“一戰”筆債

2015年3月9日(農曆2015年1月19日),英國還清“一戰”筆債。英國政府2015年3月9日宣佈:終於還清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欠下的總額高達19億英鎊的債務!100年了!終於還清了!英國欠了誰的債昔日的大英帝國盛極一時,如今繁華褪去,輝煌不再,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欠下了各種陳年舊賬,其中最複雜最冤枉的要數一戰的債務問題。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英美兩國間的國力地位產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美國從英國的債務國轉變為債權國。一戰時,英國的債務累計達12.85億英鎊,主要來自美國,而同時英國借給盟國約14.19億英鎊。但是,俄國革命後新上臺的蘇維埃政府拒絕償前政府欠下的債務。可是美國卻要求英國全額償還欠債,於是英國成為夾在當中的冤大頭,英國政府深感頭疼。為了維持國家運轉,時任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於1917年發放大批國債。即便如此,英國政府的債務危機依舊沒能得到緩解。去年,英國財政部做出決定,將贖回總額約為19億英鎊的國債,將歷時近百年的債務一筆勾銷。今年3月9日,英國政府終於還清天價債務,使12萬名債權人獲得利益。據悉,英國財政部將發行新的、利率較低的債券償還舊債務。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表示:“這是一個令英國感到驕傲的時刻。我們終於可以還清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欠下的債。這是本國財政可信度的一個標誌,對這一代納稅者有所交代。這也是緬懷過去卓越貢獻的一個好方式。”其實,這已經不是英國第一次償還戰爭欠款了。早在2006年底,英國政府向美國和加拿大分別支付了最後一筆二戰欠款,在60年後終於還清了二戰後欠下的鉅額債務。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反法西斯陣營的盟友,遠離歐洲大陸戰場的美國、加拿大給予戰爭重災區的英國鉅額經濟援助,幫助英國人民購買石油、糧食、武器及其他軍事裝置,以抗擊軸心國的侵略,保證了戰爭的最終勝利。但是,戰後美國翻臉了。1945年夏天,美國突然終止了二戰中向盟國貸款的《租借法案》。英國政府當時急需新的鉅額貸款,不得不於1945年向美國借貸43億美元;1946年,又向加拿大借款12億美元,以求戰後重建。因此,在二戰後的很長時間裡,英國的國債曾經居高不下,1950年時竟佔GDP的200%。這兩筆債,一次跟蘇俄,一次跟美帝,其實英國都有點冤。這麼憋屈的舊賬,咱要不別還了吧,反正一戰二戰神馬的都是上個世紀的事,許多國家之間的債務都糾纏不清,留下不少疑案至今無人解決。然而,英國選擇還清這兩筆債,正是反思戰爭、正視歷史的一種態度,值得尊重。其實,英國在兩次戰爭中都不曾扮演“反派”角色,在二戰中更是為人類的和平事業做出極大貢獻和犧牲。連英國尚且如此牢記過往,那些至今仍舊不敢直面歷史、甚至偽造歷史的國家,情何以堪啊!請自覺蹲牆角給圈哥反思去...英國人的契約精神除了對戰爭的反思和對歷史的尊重外,完成這次歷時百年的還款壯舉,還有下面這個因素。英國人的契約精神!“契約精神”起源於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社會的主流精神。它的內在的原則,是追求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英國人自古就就有重視承諾、珍惜榮譽的傳統,許多人為維護自己的信譽不惜以生命為代價。19世紀,許多移民美國的英國人嗜酒如命,但他們醉酒卻從不賴賬。他們在酒桌上可以把家產、奴僕甚至莊園契約拿來做賭注,輸了的話當即簽字畫押,承諾立即兌現,產權馬上轉手。賴賬的人會遭到整個社會的唾棄,還可能有生命危險,因為對方可能會立即提起決鬥。說起契約精神和中國的淵源,相信不少國人會羞於啟齒。因為我們的晚清第一重臣“李鴻章”曾無視英式契約精神,闖下大禍。1863年12月,英國皇家上尉戈登率領洋槍隊配合李鴻章的淮軍轉戰江浙,圍剿太平軍。蘇州城久攻不下,戈登以個人聲譽擔保守軍將領性命,最終兵不血刃攻下蘇州。然而事後,他的上級李鴻章卻不顧戈登的承諾,誘殺了獻城的8名太平軍降將和數千無辜士兵,使得舉國譁然。戈登得知後大怒,李鴻章的背信棄義,使自己擔保人的聲譽嚴重受損。他當即提著洋槍登門算賬,要找李鴻章一對一“決鬥”。自知理虧的李鴻章被逼得在軍營中四處躲藏,不敢出來見他。戈登甚至公開要求李鴻章辭職,以謝違約殺降之罪,否則自己將親率洋槍隊調頭進攻淮軍。由於戈登反應激烈,殺降事件上升到外交衝突,李鴻章只好上書朝廷辯解,還公開宣告殺降一事與己無關,才了結此事。而戈登則與李鴻章斷交,因為缺乏契約精神的李不配做他的朋友,即使他是當時中國最有權勢的人。在許多人眼中,戈登可能是個不懂人情世故和中國官場文化的毛頭“老外”,而還清100年前的舊債看似也是個“吃虧”的行為。但正是英國人對契約精神的堅持,才能鑄就一個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帝國。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經久不衰,影響遍及現代世界的各個角落。100年來,英國人都堅持著誠實守信、自由平等的契約精神,即使時代變了,他們嚴格守時、謹慎有禮的性格卻沒有變,正是這份堅守,讓“紳士風度”、“嚴守信用”成為了英國人被世界認可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