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3月7日發生的大事件

幣安事件始末

2018年3月7日(農曆2018年1月20日),幣安遭駭客盜幣事件始末。幣安遭駭客盜幣事件始末2018年3月7日,註定是被幣圈銘記的一天。凌晨,幣安被傳出故障。駭客盜取幣安賬戶,至少捲走了7億元。緊接著,北京時間7日一早,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釋出公告,提醒投資者注意數字化資產交易的非法平臺,並表示對此類交易平臺的監管行動趨嚴。SEC稱:“這些交易平臺提供交易資產的機制,必須符合聯邦證券法對‘證券’的定義。如果平臺提供證券數字資產交易服務,並按照聯邦證券法規定下的‘交易所’運營。”然後,日本金融廳連發8道“肅清令”,開出7張罰單,2家交易所被直接關停,5家被要求整改。一日之內,一連串偶然事件,所有幣圈人都被卷涉其中,人心惶惶。3月9日,世界最大虛擬貨幣交易所之一、OKcoin創始人徐明星在員工群裡表示,“未來隨時準備捐給國家”。幣安事件始末故障發生在深夜。北京時間3月7日凌晨1:40,數字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被爆出現故障。多名使用者在論壇發帖稱,幣安疑似遭到駭客攻擊,突然拋售他們賬戶內的加密貨幣。他們發現自己幣安賬戶中的各種代幣、數字貨幣被即時交易成BTC。據媒體的報道和分析,這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駭客行動。故障源於部分API機器人被駭客攻擊。駭客利用盜用的賬號高價買入VIA(維爾幣),導致VIA被拉爆至,漲幅110倍。幣安立即宣佈暫停所有幣種的提現。但駭客並沒有選擇提現,而是在幣安上拉高VIA的幣值,引發其它交易所幣價的連鎖反應,駭客再從其它交易所掛好的空單中漁利。然而幣安官方回應:“沒有被盜,API提現要郵件確認,只是被賣出,現在情況已經制止住了,幣提不走的,在確認為什麼這些使用者出問題。”被盜者想要回滾交易,但幣安表示因交易對手不是駭客賬號,無法回滾交易,損失將由使用者自行承擔。幣安是目前交易量排名第二的虛擬貨幣交易所,僅次於OKEx。此次安全故障不僅導致幣安可信度直線下降,而且讓各大交易所備受質疑。“在中心化的交易平臺玩去中心化的區塊鏈虛擬貨幣,本身就很諷刺。”有網友稱。據CoinMarketCap.com統計,受此次事件波及,排名前十的數字貨幣全線下跌,數字貨幣陷入持續普跌局面。3月8日上午九點,幣安在官網釋出公告稱,已恢復提現,並表示這是一次大規模透過釣魚獲取使用者賬號並“試圖”盜幣事件。“門頭溝”的教訓幣安是世界上第二次大規模盜幣事件。4年前的“門頭溝”事件,直接導致當時世界最大的交易平臺倒閉。門頭溝,即Mt.Gox的中譯名,曾經最大的比特幣交易網站,總部位於日本東京,創立於2010年。彼時,比特幣方興未艾。由於參與早、競爭少,Mt.Got一度佔據全球比特幣交易量80%市場。2014年2月7日,Mt.Got釋出公告稱,發現大量無效提現請求,需要分析原因,隨即暫停了一切提現操作。這瞬時給比特幣世界帶來恐慌。多個知名比特幣交易網站先後宣佈暫停提現,比特幣價格一度腰斬。3天后,Mt.Gox發出公告稱已查明原因,提現交易受到“偽造交易ID攻擊”,罪魁禍首是“交易延展性漏洞”。簡單來說,就是駭客申請提取貨幣,在受到交易所支付的比特幣後修改交易ID,讓交易所誤以為交易失敗,重新傳送比特幣。這樣,駭客就會收到雙倍數量的比特幣。根據一份名為Mt.Gox危機管理草案的檔案,Mt.Gox當時一共丟失了投資人大約75萬枚比特幣,時價約為3.65億美元。最後,由於資不抵債,Mt.Gox只好申請破產。關於失竊原因,大家眾說紛紜。有人說Mt.Gox確實遭受到駭客攻擊,也有人說是交易所監守自盜,將投資人的比特幣佔為己有,賣給其他平臺。無論是哪種原因,受害者都是比特幣的投資者們。交易所可以收取交易手續費,亦可透過爆倉止損,或者像Mt.Got一樣跑路。而投資者,卻要為交易所的錯誤買單。事實上,交易所一直是駭客攻擊的富礦,近日全球頻頻傳出交易所失竊新聞。今年1月26日,日本加密交易所Coincheck被駭客入侵,580億日元新經幣被竊;2月11日,義大利加密貨幣交易所BitGrail價值1.7億美元的Nano幣被盜。在炒幣者眼裡,除了幣價大跌的威脅,最忌憚的恐怕就是駭客的入侵了。無論天災人禍,投資者都只能望洋興嘆。駭客們吃準的就是很多國家並不會將虛擬貨幣失竊立案,在法律的真空地帶,他們肆無忌憚地進攻掠食。美、日、中監管部門接連發聲3月8日,美國“證監會”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釋出公告,提醒投資者注意非法數字資產交易平臺。關於數字資產交易的潛在非法線上平臺的宣告線上交易平臺已經成為投資者購買和出售數字資產的流行方式,包括對數字貨幣和ICO代幣的買賣。這些平臺聲稱能夠讓投資者快速購買和出售數字資產。許多平臺充當買賣資訊的中介和撮合商,為投資者們提供能夠報價、交易執行和交易資料等自動化系統這些交易平臺提供交易資產的機制,必須符合聯邦證券法對“證券”的定義。如果平臺提供證券數字資產交易服務,並按照聯邦證券法規定下的“交易所”運營,那麼該平臺必須在SEC註冊為全國證券交易所或申請豁免註冊資格。制定該聯邦監管框架是為了保護投資者,並防止欺詐和操縱交易行為。投資者使用網上交易平臺的注意事項為了在交易證券數字資產時獲得由聯邦證券法和SEC監管提供的保護,投資者應使用在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的平臺或實體,例如國家證券交易所,替代交易系統(“ATS”)或經紀商。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擔心,許多線上交易平臺在投資者看來是SEC註冊和受監管的市場,但其實不是。許多平臺稱自己為“交易所”,這可能會給投資者造成誤解,認為他們受到監管或符合國家證券交易所的監管標準。雖然其中一些平臺聲稱以嚴格的標準挑選高質量的數字資產進行交易,但這些標準或者平臺選擇的數字資產並未經過SEC審查,而且所謂的標準不等同於國家證券交易所標準。同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沒有審查這些平臺所使用的交易協議,但這些協議確定了訂單如何互動和執行,而且對些使用者而言,每個訪問平臺交易服務可能都不一樣。再次,投資者不應該假設交易協議符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的國家證券交易所的標準。最後,許多這樣的平臺給人的印象是,他們透過提供訂單等資訊的更新來執行類似於交易所的功能,但沒有理由相信這些資訊與國家證券交易所提供的資訊一樣完整。鑑於上述情況,投資者在決定線上交易平臺上交易數字資產之前,應該問一些問題:你在這個平臺上交易證券嗎?如果是這樣,該平臺是否被註冊為國家證券交易所?平臺是否作為ATS執行?如果是這樣,ATS是否註冊為經紀商,並已向SEC提交ATS表格?Brokercheck裡是否有關於運營該平臺的任何個人或公司的資訊?該平臺如何選擇數字資產進行交易?誰可以在平臺上交易?什麼是交易協議?如何在平臺上設定價格?平臺使用者是否平等對待?平臺的費用是多少?平臺如何保護使用者的交易和個人身份資訊?什麼是平臺對網路安全威脅的保護,比如駭客攻擊或入侵?該平臺提供了哪些其他服務?平臺是否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了這些服務?平臺是否擁有使用者的資產?如果是這樣,這些資產如何得到保護?其實,監管的出現,對交易所和虛擬貨幣交易所而言並非壞事。有業內人士表示,將虛擬貨幣和證券相提並論,這等於是變相承認虛擬貨幣的商品地位。事實上,類似於幣安的問題,在全球都有發生。交易所本身並不安全,不斷經受駭客的襲擊。這已經不再是是否去中心化的問題,而在於現行的交易規則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駭客可以盜幣、莊家能坐莊、交易所可以爆倉,每一條都有讓普通投資者的賬戶清零的可能。在SEC釋出宣告的幾乎同一時間,日本金融廳連發8條肅清令,成立“虛擬貨幣交易從業者研究會”,關停2家交易所,5家交易所被要求整改。日本是最先提出對數字貨幣交易所監管的國家。當年的“門頭溝事件”直接催生日本政府制定了相關法規,如《銀行法修訂案》等。而且早在2016年,日本政府為了防止恐怖主義和洗黑錢等違法行為,簽署了《資金結算修正法案》,將虛擬貨幣正式納入法律體制內。導致日本金融廳本次整頓動作的原因,恰好又是一家交易所漏洞導致的。不久前,日本交易所Coincheck被盜走約580億日元的數字貨幣。竊案發生後,日本金融廳對所有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展開安全漏洞相關調查,結果發現,這些交易所在客戶保護和反洗錢措施上存在漏洞。又是在同一天,在北京舉辦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辦的記者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回答記者有關虛擬貨幣的問題中表示:“在考慮新技術同時,在服務的方向上要清楚,我們不太喜歡創造一個可投機的產品,讓人都有一夜暴富的幻想,要想怎麼服務實習經濟,數字貨幣要給消費者和市場帶來效率、低成本、安全、隱私保護,還要考慮大局,不要與現行金融秩序相沖突。”周小川沒有透露央行對數字貨幣未來的監管細則,但指明瞭一些方向:未來的監管是動態的,取決於技術成熟程度……我們不太喜歡創造可投機的產品,讓人有一夜暴富的幻想,這不是一件好事。你想搞數字貨幣,要是個消費者零售市場帶來效率、低成本、安全隱私的考慮,另外要考慮大局,不要與現行的金融穩定金融秩序直接的相沖突。但如果你技術發展對原有的金融秩序帶來改變,也需要比較慎重的研究慎重再出臺。先是日本,再是SEC,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會是中國,三大主要國家的動向,意味著數字貨幣交易所有望被納入現行的證券框架之內。這種監管和引導,對數字貨幣未必是一件壞事——這將遏制目前交易所存在的種種亂象,更加有效地保護投資者的權利。不過,監管的向好訊號對提振市場情緒似乎沒有起到作用。3月8日晚,幣安、OKEx、火幣網pro和bitmex等虛擬貨幣交易所在國內出現無法訪問或速度緩慢的情況,引發外界對國內監管“一刀切”的猜測。第二日,全球虛擬貨幣價格普遍大跌,比特幣價格一度跌至9000美元以下,情狀慘烈。9日,OKcoin創始人徐明星在其員工群稱“已向領導做了彙報”,並表態“隨時準備把交易所交給國家”,又一次引發圈內震動。在經歷了這“驚慌48小時”之後,希望2018年的虛擬貨幣市場能多一份清淨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