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坦、錢七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9年1月8日(農曆2018年12月3日),劉永坦、錢七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出席大會併為最高獎獲得者等頒獎。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劉永坦、錢七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劉永坦,82歲,自力更生研製了我國首部全天時、全天候、超視距、海空相容的海防預警裝備,建立了我國新體制超視距探測理論體系,實現了國家海防預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創新。圖片據哈工大錢七虎,81歲,系統建立了從淺埋到深埋、從單體到體系、從常規抗力到超高抗力的工程防護體系,解決了核武器空中、觸地、鑽地爆炸以及新型鑽地彈侵徹爆炸等關鍵工程防護技術難題。圖片據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劉永坦、錢七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此外,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37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薛其坤院士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6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23項,二等獎148項。其中,北京主持完成的69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63項,佔全國通用專案獲獎總數的30.8%。北京連續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最高獎獲得者介紹錢七虎:“天下第一爆”和“天下第一隧”1937年秋天,錢七虎出生在江蘇崑山的一個普通家庭。對於自己為何取名“七虎”。他在央視一檔節目中曾有如此介紹:因此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起小名“七虎”。結果,這個小名伴隨了錢七虎一生。1954年上海中學畢業後,他被保送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從此開啟了長達60多年的防護工程學術生涯。1961年,錢七虎赴莫斯科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深造。回國後,錢七虎曾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學院院長、總參科技委常委;現任軍委科技委顧問、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等。錢七虎說,以智慧築牢地下長城,以心血鑄就和平之盾,是自己義不容辭的神聖責任和始終不渝的強烈心願。在學術上,錢七虎一直致力於防護工程及軍事系統工程、岩土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防護工程的研究中,他解決了孔口防護等多項難點的計算與設計問題,率先將運籌學和系統工程方法運用於防護工程領域。1975年,錢七虎歷時兩年多的時間,設計出當時國內抗力最高、跨度最大的飛機洞庫門,並開創性解決了防護工程中的難題。那一年,他才38歲。1991年,珠海要建設一座現代化機場,必須炸掉附近的炮臺山。一年以後,隨著一聲巨響,炮臺山成功爆破。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藥量的多層多列條形裝藥峒室大爆破工程,安裝炸藥12000噸,爆破岩石約1100萬立方米,被稱為“天下第一爆”,錢七虎擔任這次爆破工程的總指揮。最終,爆破工程非常成功,並對周邊影響降到了最低,鄰近居民點未發現任何飛石,離爆區僅有550米的民房也沒有倒塌。進入新世紀,錢七虎提出,未來城市的發展一定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間。他倡導向地下要空間,給城市減肥。他說,人類19世紀在地面上修了很多橋,20世紀修了很多高層建築,21世紀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世紀。作為中國最早一批推動者,他希望構建一個新型多元的城市空間。針對橋樑給長江這條“黃金水道”帶來的巨大負荷,2002年錢七虎向高層領導提出要在長江上修建越江的水下隧道。兩年後,南京長江隧道納入南京“五橋一隧”總體規劃。作為專家委員會主任,他沒有固守傳統的“沉管法”,而是根據三峽工程竣工後長江的實際水文變化情況,提出了盾構機開掘的方法,並建議廠家將盾構刀具改為常壓下可拆換式。在此後的應用中,面對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他又頂住壓力,指導團隊改良刀具,大幅提高盾構效能,提升了工程質量和進度。被譽為“天下第一隧”的南京長江隧道在2010年5月通車運營,這是長江沿線長度最長的隧道,工程獲得了魯班獎等十多個獎項。錢七虎也被授予南京長江隧道工程建設一等功臣。2013年1月,習近平簽署通令,給6個單位、24名個人記功。其中錢七虎因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榮立一等功。生活中的錢七虎喜歡游泳,一個星期兩次,15年來雷打不動。他還設立了慈善基金,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他將院士津貼、獲獎津貼資助給貧困失學兒童,二十多年來捐助近百萬元。劉永坦:攻堅新體制雷達劉永坦是我國著名中國雷達技術與訊號處理專家。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研究生院院長,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1936年12月1日,劉永坦出生在南京一個溫馨的書香門第。1953年,懷著投身祖國工業化的決心,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1958年,劉永坦參與組建哈工大無線電工程系。1979年6月,劉永坦到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和伯明翰大學進修和工作。透過這次難得的科研任務,劉永坦對雷達有了全新的認識。傳統的雷達雖然有“千里眼”之稱,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不少國家因此致力研製新體制雷達,從而使“千里眼”練就“火眼金睛”的本領。新體制雷達被俄羅斯人稱為“21世紀的雷達”。當今世界的千餘種雷達中,新體制雷達不僅代表著現代雷達的一個發展趨勢,而且對航天、航海、漁業、沿海石油開發、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發展等領域也都有重要作用。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曾經對這種新體制雷達進行過突擊性的會戰攻關,但由於難度太大、國外實行技術封鎖等諸多因素,最終未獲成果。1981年,進修結束後的劉永坦起程回國,開啟了對於新體制雷達的技術攻堅。經過10個月的連續奮戰,一份20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證報告》誕生。1983年夏,原航天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召開方案評審會,對這份新體制雷達方案報告做詳細評審,4天后,與會專家們一致表決透過該報告。進行雷達研製,研究人員大部分時間都要在現場做試驗。外場試驗期間,劉永坦帶領團隊成員常常在條件惡劣的試驗現場一干就是幾個月,臨到春節前一兩天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短短几天之後又得返回試驗現場。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1989年,我國建成了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1991年,該研究專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此後,劉永坦帶領科研人員繼續對新體制雷達技術進行不斷攻堅探索,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對長期以來困擾雷達的諸多威脅提供了有效的對抗技術措施,而且比其他技術造價低,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相關科研成果在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2015年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於2015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成果,將在保衛祖國海疆的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強大作用。劉永坦在雷達、制導技術方面的創造性科學成就和突出貢獻,為國內外同行專家所矚目。由於其出色的成績,他於1990年被人事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注:以上文字根據公開資料整理。)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至2017年度,共有29位科學家登上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領獎臺,被授予這一獎項。2000年度一一吳文俊,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2001年度一一黃昆,中國固體物理學、半導體技術奠基人之一;王選,漢字鐳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2002年度一一金怡濂,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2003年度一一劉東生,中國環境學專家、地質學家、“黃土之父”;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2004年度,最高獎得主空缺。2005年度一一葉篤正,著名氣象學家;吳孟超,“中國肝膽外科之父”。2006年度一一著名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學家李振聲。2007年度一一閔恩澤,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吳徵鎰,著名植物學家,植物物區系研究的權威學者。2008年度一一王忠誠,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徐光憲,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2009年度一一享有國際盛譽的數學家谷超豪;“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孫家棟。2010年度一一被譽為“高溫合金之父”的師昌緒;內科血液專家血液硏究的領軍人物王振義。2011年度一一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謝家麟;被譽為“人居環境科學建立者”的吳良鏞。2012年度一一鄭哲敏,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2013年度一一張存浩,我國高能化學鐳射、分子反應動力學開拓者和奠基人;我國核武器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程開甲。2014年度一一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于敏。2015年度一一最高獎得主空缺。2016年度一一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趙忠賢;在青蒿素髮現上做出科學貢獻的屠呦呦。2017年度一一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侯雲德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