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首例徵婚
在39年前的今天,1981年1月8日(農曆1980年12月3日),新中國的徵婚第一人。在資訊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利用媒介徵婚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近年來,網路婚介佔據了婚介市場的大半江山,類似“非誠勿擾”那樣的“徵婚秀”甚至成了最走紅的電視節目。而回顧歷史,媒體上那些最早徵婚廣告的出現,無不伴隨著社會的巨大變遷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1.十七世紀末英國出現第一則徵婚廣告徵婚廣告,是指“徵婚者將自己和對所徵配偶的資訊釋出在諸如報刊、電臺等公共媒介或公園、市場等公共場所上的廣告方式”。徵婚自古就有。而把徵婚啟事登載在雜誌、報刊等公共出版物上,要首推17世紀末的英國。1695年7月,倫敦財經雙週刊《家政與經商》雜誌上,在阿拉伯種馬出售和鞋匠學徒招聘的廣告中間,夾著一段四句話的廣告:“某男,30歲,家產富足,希望尋找一位家產不低於3000英鎊的年輕女士。”這則廣告標誌著世界上第一則報刊徵婚廣告的誕生。順便說一句,當時擁有3000英鎊家產,絕對算是富裕家庭了。歷史上首例徵婚啟事,結局到底如何已無從考證。但出版商們卻嗅出了其中的商機。那是一個商業和廣告業蓬勃發展的年代。截至1710年,在英格蘭註冊的53家報紙中,每家都登了徵婚廣告。刊登一則廣告的費用高達三先令,是一個女僕兩個星期的工資。這就意味著大多數刊登廣告的人都是中產階級。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徵婚是近代末期自我商品化之後出現的。第一個徵婚廣告說白了就是在“婚配”的題目之下,一個男人就財產和一個女人討價還價。徵婚廣告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對傳統思想觀念的衝擊。而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男權社會下的女性要付出更多的代價。1727年,一位名叫海倫·莫莉遜的英國婦女,在《曼徹斯特刊》上登了徵婚廣告,聲稱要找一個如意郎君,並提出三個條件:誠實勇敢;多才多藝;體貼女性。可是,這位勇敢的女性第二天就被警方拘留了,原來那時在報刊公開徵婚觸犯了英國當時的法律。輿論譁然之下,市長把她送進了瘋人院。1820年左右,英國人忽然間對家庭名譽前所未有地關注起來,這讓中產階級女性有幾十年時間都不再刊登徵婚廣告。同時,男人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隨著照相術的發明,徵婚啟事開始要照片了。西班牙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男性的人數急劇減少,到1921年,英國的女性比男性多出170萬,傳統隨即打破:女性發布的廣告第一次超過了男性。1915年一份徵婚廣告上寫道:女士,未婚夫身亡,樂於嫁給完全失明或者在戰爭中致殘的軍官。20世紀50年代,美國首次把婚戀節目搬上了熒屏,各國的電視人對婚戀節目進行過不同的探索,演繹出不同的節目形態。現在世界各國婚戀節目的形態多達數百種,搶佔了徵婚廣告的風頭。2.章太炎是中國最早的徵婚者之一《大公報》是中國近代報紙中的代表,中國最早出現的徵婚廣告就刊載在《大公報》上,之後包括其他媒體都相繼有這類廣告。中國媒體上的第一則徵婚廣告刊登在1902年6月26日的《大公報》上,內容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來遊學。此君尚未娶婦,意欲訪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為室。其主義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曉中西學術門徑;三聘娶儀節悉照文明通例,盡除中國舊有之陋俗。如能合以上諸格及自願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權者,勿論滿漢新舊,貧富貴賤,長幼妍媸,均可。請即郵寄親筆覆函,若在外埠能附寄大箸或玉照,更妙。信面寫AAA,託天津《大公報》館或青年會兩處代收。”第一則徵婚廣告登出後就引起兩種相反的回應,一是在當年的7月27日《中外日報》轉載了這則廣告,並加了一個標題《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廣告》,暗示出對此的贊成之意。二是當時中國著名的女權運動領袖林宗素女士見到這則廣告後,給《中外日報》寫信勐烈抨擊此事,站在女性的立場上,重點指出這則廣告中只提對女性要求的大男子主義思想。至於“南清志士”後來是否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大公報》沒有再做後續報道,我們已無從得知。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也是徵婚廣告的積極實踐者。1902年(清光緒28年),他的原配夫人王氏染病去世,當時他34歲。1903年,章太炎便在北京《順天時報》上赫然刊登《徵婚告白》尋覓續偶。章太炎在《徵婚告白》中,明確提出了他續娶的五條標準:女方是鄂籍(湖北)人;大家閨秀,性情開放;要通文墨,精詩賦;雙方平等,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離婚。章太炎的這一壯舉,開創了中國近代文人公開徵婚的先例,在當時無異於振聾發聵,充分反映出他痛恨封建禮教,提倡女權的戰鬥精神。在晚清的遺老遺少眼中,章太炎的《徵婚告白》是“越軌”行為,從而引起了許多人譏笑。很多名門閨秀都望而卻步沒有應徵的勇氣,以致拖延了10年之久,直到1913年經友人介紹,太炎先生才結識了條件均合《徵婚告白》的湯國梨女士,結為美滿的伉儷。3.觀念變遷、城市發達、媒體出現為徵婚廣告提供空間從刊發第一則徵婚廣告到1936年,《大公報》共刊有72則這類廣告。近代化的程序中,城市發達和大眾媒體出現,為徵婚廣告出現提供了條件和可能。正是由於城市生活改變了人際交往狹隘、封閉的圈子,開放、自由、更為廣闊的交往活動也讓人們大開眼界。而大眾媒體的出現使人們溝通、交流更方便、快捷。據材料顯示,到20世紀初我國已有各類報刊上百種,這為人們謀求自由話語權和公共輿論空間提供了機會和平臺,也為徵婚廣告的出現提供了物質條件。4.市場報登新中國首例徵婚被視為中國改革開放象徵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第一個在報刊徵婚的是四川江津縣丁乃鈞。在王潤澤撰寫的《新中國的徵婚第一人》一文做了詳述。1981年1月8日,《市場報》上刊登了新中國的第一則徵婚啟事:“求婚人丁乃鈞,男,未婚,四十歲,身高1米7。曾被錯劃為右派,已糾正。現在四川江津地區教師進修學院任數學教師,月薪四十三元五角。請應求者來函聯絡和附一張近影。”這在今天看似一則很普通的徵婚啟事,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還真是一樁破天荒的大事。1979年,剛剛揭掉“右派”帽子的丁乃鈞,被安排到永川的教師進修學院當數學老師。當時他已經快40歲了,丁乃鈞的最大心願是找個終身伴侶,然後一起回江蘇老家安家。丁乃鈞提筆給《人民日報》的編輯寫了封長信,希望能為他登一則徵婚廣告。第二天一早,丁乃鈞投完信件就去上課,但課沒上完,丁乃鈞就後悔了。下課後,丁乃鈞趕到郵局想收回信件,但郵車已經開走。這封信被送到了《人民日報》。當時的編輯趙立回憶說,丁乃鈞給《人民日報》出了個難題。1949年以來,中國還沒有報刊公開刊登徵婚啟事的先例。況且,丁乃鈞剛摘掉“右派”帽子,“政治影響一時難以消除”。正好這時候,社會上曾風傳浙江有一位老母親給毛澤東寫了封信,說她有一個兒子,年齡很大了,還沒有找到物件,要毛主席幫她找個兒媳婦。《人民日報》的編輯們經過討論,認為丁乃鈞的事和這位老母親的事,絕不是個別現象,應該支援徵婚這件“新生事物”,“為百姓做點實事”。不過,啟事並沒有刊發在《人民日報》上,而是登在人民日報社旗下剛創辦不久的《市場報》上,而且放在一個不太醒目的位置上。就這樣,新中國第一則徵婚啟事誕生了。5.民國婚書倡導男女平等婚書是指男女雙方允定婚約的文書,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周禮》中就有關於管理婚姻事務的“媒氏”負責頒發婚書的記載。當時的婚書是寫在竹簡上,男女雙方各執一半,作為婚姻的憑證和依據。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的婚書檔案,則是敦煌文獻中的唐代婚書。去年筆者出差到上海時,在古玩市場的一個攤位上淘來一張民國三十四年的婚書,花錢不多,但其收藏意義可不小。民國時期,由於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再加上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動,我國部分地區改變了過去的婚俗禮儀,興起了文明結婚之風。“新式婚姻”淡化了封建宗教色彩,否定了命相、屬相相生相剋的舊觀念,不再使用“求婚帖”、“允婚帖”,只要到紙店或書局買一式兩份結婚證書,舉行一個典禮,再由結婚人、主婚人、介紹人、證婚人在婚書上籤章,婚姻關係就正式確立了。筆者所藏的這張婚書品相尚好,左右兩邊鑲嵌有龍鳳圖,上方是國民黨的黨旗,旗子中間寫著“婚書”二字,可見當時結婚發的證書不叫結婚證書而是“婚書”,證書下方是象徵喜慶的大紅花。這份婚書內容豎排,主要涉及男女訂婚人、主婚人、證婚人以及介紹人等,其中主婚人一般就是男女雙方父母。民國三十四年即1945年,這個時期男女平等思想的提倡已經很普及了,難怪這張婚書的內容比較有現代感。這張婚書上首兩行寫的就是男女雙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男方的名字寫在首行,字型略微大些,這仍然有些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子。民國之前的婚書大都用描金紅紙,整個婚書上完全卻沒有結婚雙方男女的名字,全部是父母說了算。由此可見,舊時代的婚姻封建思想還是很濃重的,完全是由父母包辦。民國元年之後,婚書不再用手寫,而是用油墨印刷。婚書的質量自然有所不同,種類繁多,有用宣紙的,也有用硬本、絹面的,大富人家還會塗點金粉來增添喜氣。但歸根結底,婚書的格式和內容基本沒變。民國年間,辦理結婚手續逐步納入了地方政府部門管理。採用這種新式官方婚書的一般為金融界、教育界、外貿洋行的職員和有留學經歷的新青年,民間一般還是舊式的通婚文書。這種婚書具備幾大特點:一是樣式更加簡單,由過去的長條形手摺多頁式變為長方形一頁獎狀式;二是材料更加多樣,由過去的紅紙發展為絹、綢、綾、緞、布等多種材料通用,紙也由過去普通的紅紙變為宣紙、銅版紙、雙膠紙等;三是裝飾更加精美,由過去簡單的紅紙黑字變為在婚書上繪製花鳥、山水、孩童等圖案,使吉祥祝福之意更加一目瞭然。婚書是婚姻當事人持有並作為證據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的投資風險比較小,真假的鑑別也比較容易,民國元年之前的婚書大都是用手寫的,因而哪戶人家結婚一般都會請書法技藝比較高超的人來撰寫,畢竟結婚是人生頭等大事,而這也成了辨別真偽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