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大王” 趙春詠【生卒待考】
在100年前的今天,1920年1月7日(農曆1919年11月17日),“肥皂大王”趙春詠【生卒待考】。老一輩的家庭主婦都知道,抗戰時期重慶有一種“永新牌”肥皂,洗衣服很好用,因而暢銷不衰。生產“永新皂”的老闆叫趙春詠,是他創辦了重慶永新化學公司。趙春詠是江蘇南通人,早年在上海一家紗布店當跑街的夥計,經常出入花紗布市場和證券交易所,學會了做生意。幾年下來,他有了點積蓄,找人合夥自辦了一家紗布店,當上了老闆。抗戰爆發後,當局動員沿海工商業內遷。趙春詠靈機一動,借用已經停辦的永新薄荷油廠名義申請內遷,竟獲得批准,還領到一筆搬遷費和津貼。他用這筆錢和幾個親友的股金,託人到東南亞去買舊裝置,打算生產清熱解毒的薄荷油。1938年初,趙春詠到了重慶,正籌備建廠,突接押運人員的電報,說是定購的裝置在日軍轟炸滇緬路時不幸丟失。趙春詠著急了好幾天,急中生智,決定改辦成本低的肥皂廠,將企業改名為永新化學工業公司。他打通杜月笙的關係,由其擔保獲得貸款150萬元,在重慶磁器口對岸買了370多畝土地,正式開辦了肥皂廠。趙春詠是個精明人,他花重金從上海聘來曾留學日本的化工師謝卓生來當廠長,首先研究對手的產品。研究結果表明,除廣利廠的“吉星”牌和樂山廠的“皂之王”兩種肥皂質量較好外,其餘廠家生產的都是低廉的含水皂。這種肥皂雜質多,油脂少,所含水分重,沾水就溶解,被顧客譏諷為“水上漂”。為了從一開始就站穩腳跟,趙春詠決定生產質量較高的排水皂。可是,成熟的技術工人哪裡找呢?趙春詠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偷!於是他派人潛回已淪陷的上海,像“偷人”一樣偷偷僱了一批肥皂技工偷偷來渝,仿照上海產品試製。上海肥皂的主要配方有椰子油,重慶買不到,只有用牛油、木油代替。經過兩個多月試驗,證實確無問題後,方才大量投產,命名為“永新”牌肥皂。永新廠使用了先進的攪拌機,在原料內摻合了香精,用它洗滌的衣服味道好聞。永新廠使用了進口的切割機,每塊肥皂整齊均勻,外形美觀大方。永新廠捨得搞宣傳,產品還未大量上市,廣告已貼遍了重慶城。1941年秋,“永新皂”初次露面就先聲奪人,一舉壓倒了本埠原先已有的30多家肥皂廠。趙春詠善搞社交,他來重慶不久,就申請加入了遷川工廠聯合會,那裡面的執行委員、理事等等,大多是上海同鄉,幫了他不少忙。1942年元旦,遷川工廠聯合會在牛角沱生花園舉辦了盛大的“遷川工廠出品展覽會”,盛況空前。在為期半個月的展覽期間,參觀者多達12萬人,其中包括國共兩黨頭面人物和外國駐華使節。“永新皂”披紅掛綵,被陳列在日用品部最顯眼的位置,出盡了風頭。從此,“永新皂”獲得了經濟部的特許,獨家取得了包銷的權利,由官方的平價購銷處分配到各機關、廠礦、學校公教人員消費合作社銷售,獨佔鰲頭。銷售渠道暢通,“永新皂”的產量也節節上升。它的月產量先為4000箱,等於全行業各廠月產量的總和。接著又很快遞增到月產9000箱,成為制皂業中首屈一指的大廠。趙春詠也被商界人士尊稱為“肥皂大王”。質優價廉的“永新皂”成了搶手貨,許多商販紛紛前來訂貨,運往昆明、貴陽、成都、瀘州、內江、南充、涪陵、萬縣、江津等地銷售,還有一些被偷運到敵佔區去以貨易貨。短短數年間,“永新皂”在大後方肥皂業的總銷量中佔70%以上。誰料好景不長,八年抗戰剛結束,當局忙於去敵佔區“劫收”,對曾為之大賣力氣的民族工商業不再感興趣。一時間市場混亂,物價狂跌,訂貨停止,產品滯銷,數百家民營廠無以為繼,或關或停,找不到出路和生機。趙春詠在重慶呆不住,回上海去另起爐灶,將永新廠交給廠長謝卓生主持。由於“永新皂”信譽一向較高,所以仍能維持生產,不致倒閉。拖到1948年末,重慶永新廠已負債累累,每月還須付出相當於2500箱肥皂的利息,瀕臨破產。趙春詠也想了些辦法,但僅能維持開工,卻難以起死回生。又過了一年重慶獲得瞭解放,由人民政府給予貸款,永新肥皂廠才走上了新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