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民幣從今開始在全國發行
在65年前的今天,1955年3月1日(農曆1955年2月8日),三元面值紙幣曝光發行原因?。從1955年3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各地開始發行新人民幣,同時收回舊人民幣。現在,中國人民銀行已把新人民幣運送到遍及全國廣大城鄉的分支機構。各地人民銀行在廣大城鄉負責發行新幣的機構,除原有的一萬九千多個單位外,還委託一部分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國營企業辦理兌換。沒有銀行和代兌機構的偏僻農村,銀行將派出流動兌換小組。辦理兌換工作的人員多數已經過短期訓練,熟悉了兌換手續。這幾天內,各地人民銀行遵照國務院關於發行新的人民幣和收回現行的人民幣的命令的規定,已按照新舊幣一比一萬的法定比價,把所有存款、儲蓄、放款放賬冊的舊幣數目折成了新幣,並向各公私企業、國家機關、團體或城市內使用支票的存款戶,按新舊幣比率折算開出了對賬單。各地私營企業的改賬工作,也都在緊張進行。從3月1日起,新人民幣就成為我國社會上一切貨幣收付、交易計價、契約、合同、單據、憑證、賬簿記載及國際間的清算等的唯一計算單位。面值三元人民幣發行第二套人民幣中有一款十分罕見的人民幣——深色的三元人民幣,它是我國唯一一張面額為三元的人民幣紙幣。紙幣整體顏色為淡綠色,長16厘米,寬7.2厘米,比現在流通的1元人民幣稍微大一些,正面的兩端各有繁體三元字樣,下面標著“1953年”,正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六字,中間是井岡山龍源口石橋圖景,石橋周圍的花邊為深綠色,中間的底紋為黃色,紙幣的背面圖案是花紋和國徽,中間有漢、維、蒙、藏四種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三元”字樣。發行時間是1955年3月1日,由於歷史原因,於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並進行回收,目前存世量極少。發行三元人民幣的原因?第二套人民幣之所以採用了“三元”的面額,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當時蘇聯的盧布常用“三”的面額,有三戈比的硬幣和三盧布的紙幣。第二套人民幣於1950年開始規劃設計,1953年開始製版和印刷,當時正是我國向蘇聯方全面學習的時期,所以在這方面也借鑑了盧布的面額體系。第二個原因則是時間緊迫,印鈔廠生產能力有所不足導致的。當時我國印刷技術還很落後,對大面額鈔票採用的複雜凹版對印技術和水印造紙技術的掌握都不過關,所以二版幣中的大面額鈔票要委託蘇方代為印刷,其餘小面額紙幣的鈔票紙,也大多要靠蘇方提供。第二套人民幣起初設計的最大面額鈔票是100元,後來為了預防逃到臺灣的國民黨大批次造假,把最高面額限制在10元(這樣造假的成本和難度也就大大增加了)。在貨幣總需求量確定的條件下,這就大大增加了印刷的工作量,即使是蘇方大型印鈔廠的生產能力,要想在一年多時間裡完成這樣大批次的生產,也是十分困難的。如果再沒有“三元”的面額,一元、二元紙幣的印刷量就要更加增多,印刷任務就更難以完成了,所以經過與蘇方的技術性商討,我國最終確定了模仿盧布的1、2、3、5、10元的面額劃分。停止流通因為這一面值的人民幣當時是在蘇聯印刷的,後來由於中蘇關係惡化,為防止蘇方利用手中的印版印製“真版偽鈔”,擾亂我國金融秩序,中國人民銀行於1964年4月14日起在一個月內限期收回。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