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厲麟似出生
在124年前的今天,1896年2月28日(農曆1896年1月16日),民國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厲麟似出生。厲麟似(1896~1970)厲麟似,1896年2月18日生於浙江杭州,是中國近現代教育界代表人物、中國電化教育奠基人、中歐教育文化交流先驅,被譽為“中國甘地”,在促進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厲麟似早年曾留學日本、德國,獲耶拿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和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曾任蔣介石對德外交顧問、國民政府教育部司長、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副委員長、國立中央大學教授等職,並分別與蔡元培、朱家驊、陳立夫等人一同發起創立了國聯世界文化合作中國協會、中國聯合國同志會、中德文化協會等民國時期較有影響的對外組織與文教組織。厲麟似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對德外交關係的主要推進者之一,是溝通中國領導層與德國軍事顧問團的橋樑人物,為中國抗日軍隊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也是中國國聯外交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他國學功底深厚,並精通德、日、英、法等六國語言,引進並翻譯出版了大量西方的著作及影視作品,同時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介紹到了西方世界。在教育部任職期間,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中歐文化交流。厲麟似曾為國民政府時期電影行業的最高行政官員,對中國電影行業進行了有益的改革。他首次提出了中國電影的分級制度,為國產影片制定標準,並積極推介《漁光曲》、《三個摩登女性》等優質國產影片參加國際電影節。抗戰爆發後,厲麟似因與國民黨高層意見相左,而辭去國民政府職務。解放後,他受邀擔任上海外國語學院教授。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於1970年10月21日在上海逝世。厲麟似是清代詩壇名宿厲鶚之後,晚清金石書畫名家厲良玉之子。其長子是著名外交家厲聲教。歷史貢獻一、推動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中歐文化交流1932年,厲麟似代表國民政府赴歐洲考察教育,回國後積極投身教育建設與中歐文教事業的交流與合作,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中歐文化交流。厲麟似回國後,受到各地教育部門和單位的熱情邀請,各處進行演講,介紹他在考察途中的所見所聞,發表考察感想。他還積極撰寫考察報告,建言中國教育改革。他回國後的演講、報告、撰文,以及隨後考察報告書的出版,對當時的教育改革與文化交流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初等教育方面,在厲麟似等人的建議下,國民政府教育部於1933年3月公佈了《小學規程》,規定了小學的辦學宗旨和實施方針:培養兒童健康體格;陶冶兒童良好品性;發展兒童審美興趣;增進兒童生活知能;訓練兒童勞動習慣;啟發兒童科學思想;培養兒童互助團結之精神;養成兒童愛國愛群之觀念。同時在課程設定與教材方面,該規程將黨義改為公民訓練,增加衛生科目,並規定小學科目視地方情形,酌量分合。社會、自然、衛生三科在初小合併為常識科,勞作科、農事工藝作業,可單設一種,即以所設一種命名為某某科。其餘必要作業,併入性質相似的科目之中。美術在低年級可與勞作合併,成為工作科。應有鄉土教材,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編輯,呈教育部審定。中等教育方面,中等教育承擔著升學與就業訓練兩大任務,但原來的選科制和學分制卻導致了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為高等教育輸送的人才不合格的問題;師範科、工科、農科、商科、家事科等又過於分散,辦學效益差,辦學質量低,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各種職業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滿足學校教育對各種師範人才的需要。受以厲麟似等人為主要成員的中國赴歐教育考察團的影響,1933年教育部在《中學法》、《師範學校法》、《職業學校法》的基礎上,又相繼頒佈了《中學規程》、《師範學校規程》、《職業學校規程》、《職業補習學校規程》等。透過這些法規的頒佈實施,教育部將普通中學、師範中學和職業中學三種學校分別設立,各司其職,從而形成了中等教育“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普通中學的初級和高階階段取消學分制,實行學時制,在高中階段取消選修科,加強基礎課;將全國中等教育學制統一調整為“三三制”,取消允許地方實行“二四制”或“四二制”的隨機規定。此次中等教育學制的調整基本構成了現代中等教育模式。高等教育方面,厲麟似等人的建議及國聯教育考察團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批評與建議受到重視,促成了教育部對中國大學分佈集中及科系設定重複問題的解決。1933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國立北平大學、浙江大學、河南大學合併文法等科,同時還將山西省立法學院、教育學院合併入山西大學,從而拉開了大學合併、系科改革的序幕。1935年4月,國民政府公佈學位授予法,學位分學士、碩士、博士三級,特種學科可設一級或二級。獲有碩士學位,在研究院繼續研究二年以上,或在高等學校任教三年,經審查合格都可申請授予博士學位。專修科修業二至三年,醫學專科於三年課目修畢後,須再實習一年。以厲麟似等人為主要成員的赴歐教育考察團及其活動也促進了中歐之間的教育交流。中國赴歐洲教育考察團考察歐洲八國,內容甚為廣泛,由幼稚園以至大學,由中央教育行政,至地方最小單位之教育行政,由課堂教學以至電影教育、電音教育,無不一一留意。考察團所到之處,受到各國政府、教育部門及學校熱情接待,各種教育材料也儘量提供,因此,所得考察材料頗多,主要包括教育法令、教育書報、學生成績及其他與教育有關的物品,成為可供中國教育界參考的重要資料。歐洲各國政府及教育界人士的熱情接待、詳細介紹和中國考察團的實地考察,加深了中國對歐洲教育的直觀瞭解和對歐洲文化的認識。同時在考察交流過程中,歐洲各國也增加了對中國教育文化的瞭解。大量教育資料的獲得,也增強了中國對歐洲教育的理性認識與思考。另外,國聯教育考察團報告書和中國教育考察團報告書相繼出版,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據,這兩份報告書也使中國對外教育文化交流所偏重的美國取向開始向歐洲有所轉移,增強了中國同歐洲之間的教育文化交流,豐富了中國對外教育文化交流的內涵。二、溝通德國軍事顧問團發展中德關係厲麟似是20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國對德外交中的重要人物。他雖從未在外交部擔任過實際職務,但卻是國民政府與德國外交關係的主要推進者之一。作為蔣介石對德外交的核心人物朱家驊的“左右臂膀”及重要智囊,厲麟似對於德國軍事顧問團在中國的存續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是溝通中國高層與德國軍事顧問團的橋樑人物,並與朱家驊幾經曲折,最終促成了德國前國防部長、被世人尊稱為德國“國防軍之父”的塞克特將軍的來華,並同意擔任在華德國軍事總顧問。中德關係由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雙方在文化、經貿、軍事、外交方面的關係日益密切。1935年5月,兩國宣佈外交關係由公使級升格為大使級。三、推動國聯外交引導國際輿論厲麟似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國國聯外交的推動者和踐行者。在20世紀30年代任職教育部期間,他積極推動中國與國聯(聯合國前身)在文教事業上的合作與互動,並主張藉助國聯贏取更多國際輿論對中國人民抗日的同情與支援。1936年3月,厲麟似與顧維鈞、王正廷等人一同被推舉為國聯中國分會——中國國聯同志會理事。作為民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對外組織之一,國聯同志會對中國爭取國際輿論生存空間和增進各國對中國的瞭解,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7月22日,國聯同志會致電日內瓦國總會、各國分會告知盧溝橋事變之經過,敦促各國政府制裁日本,以維正義而保和平,在輿論上贏得了主動權。厲麟似有效推進了中國與國聯的文化外交,並在國聯世界文化合作中國協會、中國國聯同志會等國聯中國分會的建立與執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抗戰期間,他以其自身的影響力,在中國國聯同志會、中德文化協會等對外組織的職務和長期以來與歐洲各國外交界、新聞界、軍政界、學界等歐方人士保持的友好關係,開展對歐國民外交工作,推進對歐宣傳,努力為中國人民抗戰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四、推進中國電影行業的改革與發展作為國民政府時期電影行業的最高行政官員之一,厲麟似積極吸收和借鑑國外最新思想與技術成果,並對我國電影行業進行了改革。他積極推行教育電影,為國產影片制定標準,抵制不良影片;他大力發展民族電影事業,為拍攝國產優質教育影片積極籌資,舉辦優良國產影片評選,並首次提出了我國電影的分級制度;他積極推介《漁光曲》、《三個摩登女性》等優質國產影片參加國際電影節,並引入了一批國外的優秀教育影片;他還與陳立夫等人一同編纂發行了中國第一部電影百科辭典——《中國電影年鑑(1934)》。五、譯介研究日德軍事著作助力抗日戰爭1936年,厲麟似翻譯出版了德國“國防軍之父”漢斯?馮?塞克特將軍的代表作《一個軍人之思想》。該書在國民黨軍方中廣為流傳,成為軍隊建設的重要參考書。抗戰爆發前夕,厲麟似曾受友人軍事理論家蔣百里之邀為其翻譯德國軍事著作,後又聽取了蔣百里的建議,舉家由南京遷至上海,全力助其翻譯德國軍事著作。在八年抗戰期間,厲麟似翻譯了很多日本和德國的軍事著作,並做了大量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六、領導和組織抗日救亡運動抗戰爆發初期,厲麟似與蔡元培、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合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積極組織發動文化界人士及民眾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作為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的創始成員,厲麟似與蔡元培等聯合全國各大高校校長、教授聯合發表長篇宣告,揭露日軍蓄意毀滅中國教育機關的罪惡暴行,並組織救亡協會下設的國際宣傳委員會擴大對外宣傳,爭取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援。厲麟似也被吸納到被國民政府當局法定為全市抗日救亡團體的“最高組織”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中。該組織領導和協調上海各個社會組織和救亡團體,開展了大量的抗日後援工作,尤其在“八一三”淞滬會戰期間,更是在配合和支援前線作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七、領導中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作為中國非暴力不合作的先驅,厲麟似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響了上海大批的文化人。教育家錢均夫、歷史學家呂思勉、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等上海文化名人都深受其影響,在面對敵人威逼利誘時表現出了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智慧與膽識。八、創立對外組織與文教組織厲麟似分別與蔡元培、朱家驊、陶行知、陳立夫等人一同發起創立了國聯世界文化合作中國協會、中德文化協會、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等民國時期較有影響的對外組織與文教組織。九、為國培養大批精英人才上海“孤島時期”,任教於暨南大學的厲麟似仍堅守在“孤島”,為國家努力培養抗日戰線上的文化精英。已在教育研究領域負有盛名的厲麟似,當時完全可以轉往大後方,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繼續他的學術道路,但是為了給國家和民族培養出更多良才,他毅然放棄了學術研究工作,將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養學生上,並鼓勵學生精忠報國,堅決抗日。解放後,在擔任上海外國語學院(現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教授期間,厲麟似為新中國培養出了大批高階外語人才。歷史評價蔣介石:厲家祥學問很好,有才幹,但不是帥才。希特勒:厲博士是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人。顧維鈞:家祥為人十分低調,從不張揚,惟有在國家和民族處於危難之際,才真正展露出他的英豪本色。可欽可佩!錢學森:厲先生學貫中西,融會古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愛國知識分子,為我們後輩青年樹立了榜樣。他對我為人治學也多有幫助。“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用來形容厲先生再貼切不過。《中國日報》:厲麟似博士是中國的“聖雄甘地”。他以其在中國近代文化史與外交史上的地位而著稱,對於推動中國和歐洲及國際聯盟的關係,增強中歐人文紐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厲博士是連線中歐文化的一座橋樑。他在幫助西方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併為中國帶來了大量西方的進步思想。《上海日報》:上海在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厲麟似博士是上海的一位傳奇人物。他從國際社會爭取了很多支援和資源來對抗日本的侵略行徑,為捍衛民族和國家的尊嚴不惜犧牲生命。他在上海也以救濟猶太難民而聞名。在厲博士等人的努力下,上海曾一度成為猶太難民的“避風港”。光明網:厲麟似雖不是如顧維鈞、顏惠慶一樣的職業外交家,但由於他在國聯與中歐文教界的影響力,及個人的學識與才幹獲得了蔣介石與朱家驊等人的賞識,併成為他們在國聯外交與對德外交方面的核心智囊,使這位生長於西子湖畔,一生低調的江南文教界耆宿成為20世紀30年代民國外交舞臺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中國網:厲麟似在民族存亡的危難關頭,顯示出國不可侮、民不可辱的錚錚傲骨,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寧可食不果腹,妻兒顛沛,也絕不與他們妥協合作,堪稱一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的翻譯研究成果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後世進一步研究。海外網:厲麟似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外交家,也是上海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之一,對於促進國共兩黨合作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中華網:厲麟似是上海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響了國內外大批文化精英,使其成為文化界抗日救亡的思想領袖,被譽為“中國甘地”。他的軍事研究成為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依據,為中國抗日軍隊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戴季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陳寅恪:世人多知麟似先生西學了得,殊不知其國學造詣亦堪稱道。梅蘭芳:麟似先生雖長年遊學海外,卻很喜愛京劇。他思想深邃,見識廣博,有幸相識,獲益良多。(摘自《紅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