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龍首次合成
在85年前的今天,1935年2月28日(農曆1935年1月25日),美國杜邦公司華萊士·卡羅瑟斯的研究組首次合成尼龍。1896年4月27日出生於美國艾奧瓦州伯靈頓,1937年4月29日卒於美國費城。在我們的身邊,用尼龍材料加工製做的各種物品隨處可見。尼龍袋、尼龍布、尼龍襪、尼龍蚊帳、尼龍窗簾等等,應有盡有。然而尼龍的發明,完全算得上是一項偶然的發明。30年代初,美國有一位名叫卡羅瑟斯的化學家。他先在著名的哈佛大學任有機化學教師,33歲時應聘到杜邦化學工業公司的研究所任基礎部負責人。卡羅瑟斯富於想象,勤於動手,他刻苦鑽研的精神有口皆碑。1932年夏季的一天,卡羅瑟斯像往常一樣穿著白大褂早早地來到自己的實驗室。細心的他注意到一根玻璃棒的尖端上粘有乳白色的細絲,這是上一次實驗時未清洗掉的殘渣形成的。這位科學家十分好奇地用力拉了拉這根細絲,發現它不但能夠伸長,而且強度也很大。這時候,卡羅瑟斯的腦子裡閃出一個念頭:是不是可以把以前實驗時失敗了的聚醯胺再加以利用呢?於是他將這種本來很有可能作廢料處理的化合物重新拿出來加熱,然後扯成細絲,看能否製造人造絲。隨後卡羅瑟斯又對一系列的聚酯和聚醯胺類化合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經過多方對比,選定他在1935年2月28日首次由已二胺和已二酸合成的聚醯胺66(第一個6表示二胺中的碳原子數,第二個6表示二酸中的碳原子數)。這種聚醯胺不溶於普通溶劑,熔點為263oC,高於通常使用的熨燙溫度,拉制的纖維具有絲的外觀和光澤,在結構和性質上也接近天然絲,其耐磨性和強度超過當時任何一種纖維。從其性質和製造成本綜合考慮,在已知聚醯胺中它是最佳選擇。1935年,卡羅瑟斯成功地將這一設想變成了現實,被稱為"尼龍"的人造絲終於成功地發明出來了。杜邦公司立即組織力量生產尼龍,迅速佔領了市場。1938年10月27日正式宣佈世界上第一種合成纖維誕生了,並瘵聚醯胺66這種合成纖維命名為尼龍(Nylon)。尼龍後來在英語中成了“從煤、空氣、水或其他物質合成的,具有耐磨性、類似蛋白質化學結構的所有聚醯胺的總稱”。自進入杜邦公司以後,卡羅瑟斯積極進取,不斷探索,成功地獲得了其他幾項發明的專利,其中人工橡膠的合成尤其引人注目。為了開發出這種當時十分緊缺的橡膠材料,他致力於低分子複合和高分子合成的系統研究,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儘管經歷過多次失敗,這位意志頑強的發明家一點也不氣餒。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合成出了人工橡膠,商品名叫氯丁橡膠。氯丁橡膠之所以能夠面世,還與卡羅薩斯發明了在真空中進行反應的分子蒸餾法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