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作家茨威格逝世
在78年前的今天,1942年2月22日(農曆1942年1月8日),奧地利作家茨威格逝世。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著名奧地利猶太裔作家。中短篇小說巨匠,擅長人物的心理分析。斯蒂芬·茨威格生於維也納,是一個富裕紡織商人莫里茨·茨威格的兒子。茨威格的家庭不信宗教,他後來在面試中描述家庭說:“父母碰巧都是猶太人”。他讀大學期間,他就發表了一些詩歌,它們受到了霍夫曼斯塔爾(HugovonHofmannsthal)和里爾克(RainerMariaRilke)的影響。1904年他完成關於泰納的博士論文,從維也納大學畢業。期間他發表了第一篇中篇小說,這種文學樣式後來讓他享譽世界。他發展了一種特別的寫作方法,把謹慎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和極好的修辭風格融為一體。除了創作短篇小說和散文外,茨威格也是波德萊爾,魏爾倫和維爾哈倫作品的譯者。茨威格保持著富裕市民的生活方式,經常旅行。他1910年踏足印度,兩年後踏足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自願入伍,被委派從事戰時新聞服務。戰爭的程序和他的朋友,法國作家和平主義者羅曼·羅蘭對他的影響使他越來越反對戰爭。1917年,茨威格第一次在服役期間休假,並寫作戲劇《耶利米》來反對戰爭。後來他退役,搬到了中立國瑞士的蘇黎世,在那裡作為記者為《維也納新自由報》工作。戰爭結束後,茨威格回到了奧地利,住在薩爾茨堡。他在1919年和弗裡德里珂·馮·溫特妮茨結了婚。作為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茨威格積極參加了反對民族主義、復仇主義的活動,宣傳“歐洲要有統一的精神”的思想。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很多作品。1927年他完成歷史特寫《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在書中作者選擇了歷史上的十二個時刻進行描寫。這些時刻有的改變了整個歐洲(比如滑鐵盧戰役中未能及時增援拿破崙的法軍少將格魯希的遺憾),有的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比如亨德爾的中風與感悟)。情節的吸引人加之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使得這部特寫集激情洋溢,非常具有感染力。1928年,茨威格到蘇聯旅行,在那裡他的作品透過高爾基的努力出版了俄語譯本。同時他寫作傳記,他受弗洛伊德的思想影響,偏重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他曾經寫了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爾德林、克萊斯特等人的傳記。1929年他完成《舊書商門德爾》。1930年茨威格將他的作品《精神療法》題獻給愛因斯坦。1933年,當納粹在德國掌權的時候,茨威格決定去倫敦。他的書不準在萊比錫的島嶼出版社出版,而只能在維也納出版。但他跟德國的聯絡仍在進行。1935年他為理查德·施特勞斯的歌劇《沉默的女子》撰寫了劇本。同年,他到南美旅行。1936年,茨威格的作品在德國被掌權者查禁。他的第一次婚姻結束了。1938年奧地利也陷入了納粹的掌控,茨威格移民英國。他跟夏洛特·阿爾特曼結了婚。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斯蒂芬·茨威格加入了英國國籍。他離開了倫敦,取道紐約、阿根廷和巴拉圭到達了巴西。1941年他出版了強烈控訴法西斯對思想的專制統治的經典名作《象棋的故事》和自傳《昨日的世界》。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爾特曼在里約熱內盧附近的Petrópolis雙雙服用鎮靜劑自殺。——“出於自願和理智的思考”,出於對他的“精神家園歐洲”的毀滅的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