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2月17日發生的大事件

對越自衛反擊戰

在41年前的今天,1979年2月17日(農曆1979年1月21日),鄧小平洩露79年解放軍未攻河內真正原因。解放軍佔領高平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不斷武裝侵犯我國領土的越南地區霸權主義者進行自衛反擊戰。越南當局在蘇聯的慫恿和支援下,出於其民族擴張主義野心,背信棄義,認友為敵,把中國當成“頭號敵人”,瘋狂反華排華,不斷對我國進行武裝侵犯和挑釁。越軍侵佔我國領土,毀我村莊、殺害我軍民,嚴重地威脅和破壞我國邊境地區的安全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國政府多次提出警告和抗議,越南當局一概置之不理。我邊防部隊忍無可忍,奉命於2月17日始對越南侵略者進行懲罰性自衛反擊。在20多天的作戰中,我邊防部隊重創越軍4個正規師10個團,斃敵37300餘人,俘敵22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和作戰物資,摧毀了越南北部地區針對我國構築的大量軍事設施,給越南侵略者以有力的打擊。在政治上,軍事上取得了重大勝利。在完成預期目的之後,中國邊防部隊於3月16日全部撤回中國境內。王震受中央委託慰問參加反擊戰的官兵延伸閱讀:鄧小平洩露79年解放軍未攻河內真正原因延伸閱讀:鄧小平洩露79年解放軍未攻河內真正原因1979年2月17日,中國從南部的廣西、雲南兩省對越南北部發動了多路進攻。以投入的兵力可見中國對這次行動的重視-據估計出動了20多萬解放軍部隊,甚至可能達到40萬。一位歷史學家說,當時出去的部隊包括“正規地面部隊、民兵和海軍及空軍部隊……規模相當於中國在1950年11月大舉赴朝參戰”。中國官方新聞報道稱此次行動為“對越自衛反擊戰”或“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這就是中國式的威懾,事先宣佈出兵以阻止越南的下一步行動。中國軍隊此次的打擊目標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它在不久前還是中國的盟國,並且長期接受中國經濟和軍事的支援。行動的目的是維持中國眼中亞洲的戰略平衡。而且,中國此次行動得到了美國-5年前北京幫助趕出印度支那的“帝國主義國家”--的道義支援、外交幫助和情報合作。中國聲稱戰爭的目標是“遏制越南的野心,適當地給他們有限的教訓”。“適當”的意思是造成足夠的破壞,以影響越南將來的選擇和謀劃;“有限”則暗指在外來干涉開始或其他因素造成形勢失控之前,行動就會結束。這場戰爭也是對蘇聯的直接挑戰。鄧小平說蘇聯不會攻擊中國,這個預言得到了證實。中國發動進攻的第二天,蘇聯政府發表了一份不痛不癢的宣告,譴責中國的“罪惡”攻擊,同時又強調“英雄的越南人民……這一次仍然能夠保衛自己”。蘇聯的軍事反應僅限於派一支海軍特混艦隊到中國南海,對河內進行有限的武器空運,以及加緊中蘇邊境上的空中巡邏。空運武器既有地理因素的限制,也受蘇聯內部猶豫態度的制約。歸根結底,1979年蘇聯給新盟友越南的支援與20年前臺海危機時給舊盟友中國的支援並無二致-兩次事件中蘇聯都不願意冒擴大戰爭的風險。戰爭結束不久,華國鋒用一句對蘇聯領導人大不敬的簡練俗語總結了戰爭的結果:“他們威脅我們,在邊境附近調動軍隊,派艦艇到中國南海。但他們不敢動手。所以我們還是摸了老虎屁股。”鄧小平嘲諷地拒絕了美國要他小心的勸告。1979年2月底美國財政部部長麥克·布盧門撒爾訪問北京時,呼籲中國“儘快”從越南撤軍,因為北京“在冒不必要的風險”。鄧小平不同意。在與布盧門撒爾會見前和美國記者談話時,他表現出對含糊搖擺的輕蔑,嘲笑說“有人害怕得罪東方的古巴”。在中印戰爭中一樣,中國進行了有限的“懲罰性”打擊之後立即撤軍。戰事29天即告結束。解放軍攻佔了越南邊境三省的省會後不久,北京即宣佈中國軍隊將撤出越南,除了幾塊有爭議的領土。北京沒有試圖推翻河內政府。中國撤軍一個月後,鄧小平向基辛格解釋了中國的戰略:鄧小平:我(從美國)回來後,馬上就打仗了。但我們事先徵求了你們的意見。我和卡特總統談了這個問題,他作了非常正式嚴肅的回答。他給我讀了一篇寫好的講稿。我對他說:中國會自己處理這個問題,有什麼風險中國自己擔。回想起來,如果我們懲罰越南的時候再往縱深前進一些可能會更好。基辛格:可能。鄧小平:因為我們的兵力足夠一直打到河內。但那不是好辦法。基辛格:對,那可能就超出計劃以外了。鄧小平:是,你說得對。不過我們可以再前進30公里。我們佔領了所有的防禦工事,到河內一路上已經沒有防線了。歷史學家一般認為這場戰爭中國代價巨大。“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解放軍政治掛帥的影響在戰爭中暴露無遺:裝備陳舊、後勤薄弱、人員短缺、戰術僵硬,在這種種因素的拖累下,中國軍隊進展緩慢,損失慘重。然而,這種觀點是基於對中國戰略的誤解。儘管在執行中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中國這場戰爭還是反映了其嚴肅的長期戰略分析。在對美方的解釋中,中國領導人把越南在蘇聯支援下鞏固其在印度支那的力量描述為蘇聯在世界範圍內“戰略部署”中關鍵的一步。蘇聯已經在東歐和中國邊境集結了重兵。現在,中國領導人警告說,蘇聯在印度支那、非洲和中東“也開始建立基地”。一旦它在這些地區的地位得以鞏固,它就能控制至關重要的能源,並可封鎖關鍵的海上通道-特別是連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馬六甲海峽,這將使蘇聯在未來的衝突中掌握戰略主動權。從廣義上說,中國之所以要打這場仗是出於對孫子所謂“勢”的分析-“勢”指的是戰略形勢的走向和“潛能”。鄧小平的目的是阻止,如有可能還要扭轉蘇聯戰略的勢頭;在他眼中,這個勢頭是不能接受的。中國實現了這個目標,部分是靠軍事上的大膽,部分是靠把美國拉入與它空前緊密的合作。在指導對越反擊戰中,中國領導人顯示出了對戰略選擇的精細分析、大膽執行和巧妙的外交。即使這樣,假若沒有美國的合作,他們也不可能“摸老虎屁股”。鄧小平沒打服越南北京為40萬億南沙要忍住。一個月前,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斷言;戰略機遇期從來不是求穩求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現在解放軍戰略專家喬良將軍發表不同觀點,中國如果打仗就會被美國及盟友把我們脖子掐住,會失去民族復興的千年戰略機遇。在承受戰爭負擔的老百姓看來,不管戰、和,能避免飢寒交迫、振興中華的就是好戰略。劉亞洲和喬良兩位將軍都是中南海高階智囊,他們的理論在世界軍事學術界久負盛名,對歐美日俄輿論都有深刻影響力,國內的軍事網友經常把他們的金句掛在嘴邊。戰爭與和平的思考,悠悠萬事,唯此惟大。我們且看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平崛起的戰略機遇到底是打出來的,還是忍出來的?中國歷史上主戰派青史留名,主和派遺臭萬年。具體到每個朝代、每一場戰爭,以中華民族最大利益為出發點和判斷戰與和的標準,必須務實求真地具體分析。1894年,日本在朝鮮問題得寸進尺、咄咄逼人,慈禧太后主和,光緒皇帝主戰;“後黨”及李鴻章就成為漢奸賣國賊的典型,世世代代中國人從教科書都接受這種歷史定論。只有個別歷史學者會根據歷史條件分析,光緒皇帝和他的師傅翁同和等主戰派有什麼辦法能打贏甲午戰爭。所謂“戰略機遇期從來都是打出來的”。這句雄赳赳氣昂昂的口號是否普遍真理?中國開放改革30餘年的大好形勢是否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打出來的呢?劉亞洲在1987年上書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痛陳“老山作戰應當立即停止”,大膽指出這場戰爭起不到凝聚廣大將士心力的作用,反而給部隊作風建設帶來危害。我看越南邊境問題比起臺灣問題和印度侵佔中華12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問題,只是癬疥之疾;況且越南根本就沒有被鄧小平打服,反而侵佔中國南沙大片島礁及海洋國土至今。就中越邊境及海疆問題而論,不如說北京靠一個忍字,換來30年戰略機遇期。戰略專家喬良的忍字訣也有可商榷之處。他認為無論是釣魚島問題還是黃巖島之爭,實質上都是美國給中國做的局。只要我們和對方任何一國開戰,美國就會動員相關國家,動員全世界與中國作對,就真正出現美國對中國的C型包圍。雖然我們得到一個小島,但會失去國家的長久發展利益。問題是解放軍並沒有打菲律賓和越南,美國就不動員相關國家對中國打造C型戰略包圍嗎?中國對菲律賓的優勢,從經濟、政治到軍事都有絕對壓倒的把握,今天容忍它,造成強國無外交的國際大笑話。老百姓感覺到國家富強了,軍費大幅增長,航母、核導彈、殲-10戰機、核潛艇樣樣都有;怎麼被一個貧窮落後內亂頻仍的菲律賓欺負到頭上還要忍氣吞聲?中南海在民族凝聚力的損失無可估量。喬良指出中國從全世界獲得的資源支援著40多萬億人民幣的GDP和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越南在南沙打井6年,共打出約600億美元石油,越南獲利200億。200億美元和3萬億美元相比?和40多萬億人民幣相比?200億美元對於中國是九牛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