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倡導者李鴻章誕辰
在197年前的今天,1823年2月15日(農曆1823年1月5日),晚清中興名臣李鴻章生於安徽合肥。李中堂,安徽合肥人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人稱李中堂,安徽合肥人。李鴻章是晚清重臣,歷經太平天國、捻軍、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他是中國近代地方武裝淮軍的建立者和領導者,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是清代唯一在京師建立祠堂的漢人官吏。李鴻章曾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皇家維多利亞勳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被稱為“東方俾斯麥”。(李鴻章與美國總統格蘭特,1879年於天津)中興名臣1823年2月15日,李鴻章出生於合肥縣磨店鄉(今合肥市瑤海區東北部)。1844年(21歲),中舉人,會試落第,在曾國藩府補習受教。1847年(24歲),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850年(27歲),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編修。1858年冬(35歲),太平天國興起後,李鴻章入曾國藩幕府,負責起草文書。李鴻章因生活頗無規律、晚睡懶起,被曾國藩教訓。1862年(39歲),李鴻章編成淮勇五營,是為淮軍。李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使淮軍在2年內由六千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後淮系軍閥基礎)。李鴻章及淮軍到上海後,同外國僱傭軍(後組建為常勝軍)一起進攻太平軍。1863年到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擊敗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參與平定捻軍叛亂,因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而功加協辦大學士,被譽為“中興名臣”。(李鴻章年輕時候畫像)洋務運動1865年(42歲),李鴻章升任兩江總督,在南京雨花臺設廠,建立金陵機器局。此後,逐漸擴充規模,改良裝置,到1860年代末,已能製造多種口徑的大炮、炮車、炮彈、槍子和各種軍用品。在李鴻章等的力爭下,清廷批准洋務派興辦輪船招商局和用西法採煤鍊鐵。1873年(50歲),輪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李鴻章給招商局的定位是:沒有戰事的時候,輪船可以運糧食和載客;有戰事時輸送軍火。招商局是先由官商合辦、後改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其餘洋務企業,如電報局、唐胥鐵路、開平礦務局等洋務運動,李鴻章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均有程度不等的參與。(1871年的李鴻章)甲午戰爭1894年(71歲),甲午戰爭中,李鴻章重用了陸軍統帥葉志超和水師提督丁汝昌。結果,葉志超逃跑,丁汝昌自殺,北洋艦隊喪師黃海,一敗塗地。戰敗後在各方指責之下,原本紅極一時,堪稱疆臣首領的李鴻章,不再有以前的風光。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之日,曾破格賞予李鴻章“三眼花翎”(原只有滿族宗室貝子或以上貴族獨有,曾國藩之前也只獲授雙眼花翎)。甲午兵敗後,李鴻章的三眼花翎被褫奪。不久,由於日本拒絕張蔭桓和邵友濂為談判代表,李鴻章不得不受命赴日本講和。在赴馬關前向朝廷要求,而再獲三眼花翎。1895年3月24日(72歲),李鴻章在日本商討馬關條約時遇刺負傷。最後訂定《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及遼東半島並賠償二萬萬兩白銀,因此背上賣國賊罪名。在輿論指責下,李鴻章調離直督要缺,改督兩廣。後因馬關條約損害了俄德法的在華利益,於是三國聯手干預,逼日本修改條約“退還”遼東半島。但日本在“退還”的同時向中國勒索3000萬兩白銀賠款。(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中俄密約甲午戰敗後,李鴻章力主拉攏俄國共同對付日本,於1896年與沙皇俄國簽署《中俄密約》,同意俄國修築西伯利亞鐵路經過中國的黑龍江、吉林直達海參崴,口岸對俄國兵船開放,導致整個東北淪為沙俄勢力範圍。洋務運動倡導者李鴻章誕辰辛丑和約1900年(77歲),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光緒皇帝、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不願北上收拾殘局的李鴻章不得已受命進京談判。李鴻章到北京後,全無談判籌碼,在各國嚴厲要求之下,經多番請示,終於在1901年基本按照各國所提條件,簽訂了《辛丑和約》。簽約不久,李鴻章心力交瘁,便即去世。(1900年,李鴻章作為欽差大臣抵達英國駐華使館)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哭失聲”,太后稱讚他是“再造玄黃”(玄黃,指“天地”)之人。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原籍和立功之省,建祠十處,賜北京建祠。北京之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人官員北京建祠者,僅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