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2月12日發生的大事件

臺灣1990大股災始末

在30年前的今天,1990年2月12日(農曆1990年1月17日),從12682點狂瀉到2485點臺灣1990年股災啟示錄。1990年2月12日,臺灣股市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大盤在8個月內竟然跌掉了10000餘點,跌得只剩下了零頭!此刻,投資者才真正領悟到股災的可怕。本文回顧了那場臺灣股市泡沫破裂的歷程。股市泡沫破滅的成本,最終主要由四種人承擔。他們是:投資經驗欠缺的個人投資者、挪用生產經營資金炒股的不務正業的機構和企業、負債炒股的個人投資者及非理性投資者。泡沫積聚的歷程、成因和影響臺灣股市從啟動到泡沫頂點經歷了5年的時間。1985年7月臺灣股市從600多點啟動到1987年10月到達4600多點。受當時美國股災影響,臺灣股市狂跌了近3個月,一直跌到2300多點。之後行情迅速恢復,至1988年9月到達高點8870點。受臺灣金融當局宣佈開徵資本利得稅影響,臺灣股市開始第二次暴跌,最低至4873點。隨後,管理層在投資者的巨大壓力下宣佈取消徵收資本利得稅的計劃。1989年上半年指數快速收復失地,到六月創9000點新高,並在隨後的幾天內如期突破萬點。1990年1月,股市開始了最後的瘋狂,創出了12495點的歷史新高。當時市場樂觀情緒的瀰漫已經無法控制,人們認為股指將很快突破15000點。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終於刺破了這場超級股市泡沫。從1990年2月到10月,股市由12682點狂瀉到2485點。臺灣股市那一輪上漲的成因首先是臺灣經濟持續高增長。1951年至1987年,臺灣年均經濟增長達9%,為世界之首,併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模式為臺灣賺取了大量外匯。1988年底,臺灣外匯儲備達760億美元,僅次於日本,是當時人均外匯儲備最高的經濟體。其次是新臺幣的升值預期。美國多次以臺當局人為操縱匯率為由,威脅使用其“綜合貿易法案第301條款”,逼迫臺當局放寬匯率管制,讓新臺幣升值,以減少對美貿易順差。臺灣貨幣當局被迫對新臺幣實施緩慢升值政策。第三是流動性過剩。新臺幣的升值預期使得海外熱錢大量湧入島內,加之多年沉澱厚積的高額儲蓄因利率不斷走低而從銀行體系外流,造成當時臺灣流動性過剩難以消除的局面,其結果就是各種資產價格的飆升,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第四是投資渠道不暢。由於投資渠道不暢,長期經濟增長所累積的居民財富大部分都以銀行存款的形式累積在銀行體系。當股市開始啟動以後,在股市賺錢效應的吸引下,投資者的股票投資熱情被調起,開始蜂擁入市。至1989年底,臺灣股民開戶數已高達500萬戶,可以說當時臺灣幾乎每個家庭都在參與“股市狂歡”。臺灣股市泡沫的破裂首先影響的是經濟。新臺幣持續升值使得臺灣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幅削弱。同時,泡沫經濟的發生使島內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大幅攀升,使臺灣傳統產業出現了大量倒閉和大規模外移。島內傳統產業迅速衰退,引發產業空洞化趨勢。其次是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新臺幣升值和股市暴漲導致島內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刺激了島內服務業的發展。第三是對金融系統的影響。臺灣股市泡沫破滅使得臺灣股市和樓市雙雙下跌,這又使得銀行金融系統開始發生經營危機。許多融資物件相繼倒閉造成銀行的呆賬和壞賬也大幅增加。臺灣股市泡沫的啟示第一個啟示是股市暴漲必有暴跌。其實,每一位入市的投資者都知道股市暴漲必有暴跌這個道理,但問題的關鍵是股市什麼時候會暴跌?或者說股市什麼時候開始具有暴跌的可能性?一般來說,股市進入泡沫階段以後隨時都有暴跌的可能性。國際上,診斷股市泡沫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它們分別是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重法、市盈率法、美聯儲模型法(FedModel)和託賓Q法。其中,由於託賓Q法所需資料許多地區並不具備,故可以用前三種方法來診斷當前的股市狀態。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重法。在美國股市的最近100年,這個指標最低為0.4,最高為1.6。高點曾經到達過兩次,第一次高點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之前,另一次發生在1999年。臺灣股市見頂時該指標為1.55,跌到底時為0.48。市盈率法。由於動態市盈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故計算靜態市盈率。世界大部分股市在牛市見頂時市盈率都在60倍左右。美聯儲模型法。該方法是以上市公司總的投資的回報率(淨利潤與市值之比)與一年存款淨收益相比,如果低於存款收益率,則說明市場已進入泡沫階段。第二個啟示是牛市泡沫階段的駕馭啟示。股市進入泡沫階段並不意味著它馬上就會下跌或者暴跌,而是意味著此時投資於股市風險更大而回報更小。美國股市就是於1996年前後進入泡沫階段而股市真正暴跌一直等到2000年才出現。連格老也不得不感嘆這後幾年為“非理性的繁榮”。關於牛市泡沫階段的駕馭與操作,臺灣股市泡沫給我們的啟示如下。股市泡沫破滅的成本最終由經驗欠缺的個人投資者(尤其是負債炒股的投資者)和急功近利的機構和企業法人承擔。因此,股市進入泡沫階段後,以下投資者不宜參與泡沫階段。一是投資經驗欠缺的個人投資者。二是挪用生產經營資金炒股的不務正業的機構和企業。三是負債炒股的個人投資者。四是非理性投資者。可以這樣說,股市泡沫階段的參與者都是非理性的噪音交易者(noisetrader)。如果的確想參與股市最後的瘋狂和博傻,那麼請準備好速效救心丸並參考以下建議。首先是戒貪。臺灣股市泡沫後,有的投資者由暴富變為兩手空空,有的甚至還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就是因為貪婪,這些人時常在後悔為什麼當時不見好就收?華爾街有句名言:“股市只受兩種情緒控制,那就是貪婪和恐懼”。股市上漲的時候貪婪,股市下跌的時候則恐懼。因此,股市進入泡沫階段後宜採用反向策略,也就是隨著股市的不斷瘋狂而不斷減倉,絕對不可再加倉,要有意識地剋制貪婪。其次是堅持價值投資。那次臺灣股災中,購買垃圾股的投資者損失最大,因為泡沫一旦被戳破,資產就像空氣一樣消失得很快。因此,應以投資藍籌股為主,儘量規避垃圾股。臺灣股災始末(1987年到1990年)臺灣股市的大股災(一)全世界的股市都一樣,宏觀經濟的持續增長、本幣升值的強烈預期以及外圍資本的大量湧入,流動性資產氾濫構成了發動一輪大牛市的背景。當初的臺灣股市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邁開了牛市的第一步。那場股市泡沫醞釀的時間是1987年到1990年,在1990年2月此前的3年間我國臺灣地區,臺灣股指從1000點一路飆升到12682點,整整上漲了12倍。是什麼讓臺灣股民為股市瘋狂?暴富的神話最終又如何破滅?讓我們回首十幾年前臺灣股市的一次股災。當時臺灣經濟已實現連續40年平均9%的高增長,除了財富儲備增長,民間收入也大幅提升。那時,島內居民工資收入增長很快,年底的獎金分紅更是豐厚,一般公務員年底可以領到1到2個月的額外薪金;一些普通行業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領3個月工資;一些壟斷行業,年底獎金額通常相當於7到8個月的月工資;那些高速擴張的行業,如證券公司員工的年底獎金更高達70個月,甚至100個月的月工資。臺灣的經濟起飛成長快速,後來經濟增長率一直都在10%以上,並且始終維持在兩位數。臺幣兌換美元更從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執照開放等,都是熱錢湧入的重要原因,當時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於新臺幣的升值預期,海外“熱錢”大量湧入島內,在居民財富增長作用下,一時間臺灣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當時,島內可以說完全是資金氾濫,巨大的資金流貪婪地尋找各種投資機會,而股票市場就成為一個最大的“蓄水池”。股市的賺錢效應甚至讓很多家庭婦女搖身一變,普遍成了闊太太。短時間內指數從1000多點狂漲到12000多點。在當時大漲的過程當中,幾乎可以講所有的中產階級資產增值都很好,開戶的人數從五六萬人暴增到600萬人之多,做股票成為全民的典型運動。那時幾乎是買什麼賺什麼,因此在整個狂漲的過程中,中產階級的日子都非常好過,買錯了股票,只要肯放,後來都是賺錢的。因為當時是9點開盤,到12點收盤,整個交易時間只有半天,那些炒股發財的暴富太太們當然生活得是非常好。收盤之後,第一件事先找一家像樣的餐館先吃一頓豐盛的午餐,接著下午安排各種活動,包括唱歌、跳舞、逛百貨公司等等。記得那個時候百貨公司生意也是出奇的好,這些暴富太太們買東西沒有嫌價錢貴的,願不願買只是看自己喜不喜歡而已。臺灣股市的大股災(二)臺北股市用了25年的時間,也就是到1986年,臺灣加權指數才越過1000點關口。但從此之後,股指便出現全球罕見的加速上漲。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裡,臺灣加權指數躍上2000點;隨後的兩個月內,指數又接連突破3000點和4000點整數關口。然而在臺灣股市上演的這場“牛市盛宴”還遠遠沒有結束,1988年6月,臺指突破5000點大關,7月突破6000點,8月漲到8000點。就在人們認為股市很快就要衝破1萬點大關的時候,為抑制股市泡沫,1988年9月,臺灣相關部門出臺準備徵收資本利得稅的政策。也就是說,投資者從股市賺的錢要交稅,這個大利空讓股市半天折翅,指數從8813點連跌19天到4645點,幾乎是腰斬。然而,由於當時臺灣股市投機盛行,很多人都已經處於瘋狂的狀態,臺灣有關部門徵收資本利得稅這一“殺手鐧”沒有起多長時間的作用,臺指就重新抬頭,繼續一路“高歌猛進”。在當時不管資金面、基本面、市場面或是心理面,多頭力道並未宣洩完畢,股市連跌19天,在急速修正完後,卻走出最後一波的強勁噴出,股市直攻萬點關卡,也應驗了“萬關難過萬關過,不過萬關不回頭”。實際上,當時整個臺灣股市已經處於狂熱之中,當時臺灣的一些行政部門,每天要等到股市下午收盤後才開始恢復辦公,整個社會都陷入炒股狂潮之中。在一片瘋狂的氣氛中,臺灣加權指數1989年上半年快速收復失地,到1989年6月創下9000點新高,並在隨後的幾天內如期突破一萬點大關。到1990年1月,臺北股市開始了最後的瘋狂,創出了12495點的歷史新高,當時市場樂觀情緒的瀰漫已經無法控制,人們普遍認為股指將很快突破15000點。這種前所未有的泡沫式瘋漲,使得當時臺灣股票市場已經變味,成為一個不產生實際價值的“賭場”,股市原本應該具有的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根本無從談起。整個市場熱衷的是投機,而不是投資,泡沫就是這樣產生的。在1987年到1990年的三年牛市過程中,不誇張地說,任何一個人採取“扔飛鏢”式的隨機選股策略,都可以獲得平均8.5%的月回報率,而一些膽子更大的人,如果使用當時還屬於非法的融資融券工具,月回報可以很容易達到15%~20%。臺灣股市的大股災(三)賺錢效應快速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臺灣股市。到1990年3月泡沫的頂峰時,臺北股市活躍交易賬戶,從牛市開始的1988年6月不到60萬,激增到600萬,可以說當時臺灣幾乎每個家庭都在參與“股市狂歡”。臺北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從牛市開始時的不足1000萬美元飆升到最高56億美元,單日最高成交量為76億美元,是當時紐約交易所和東京交易所交易量的總和。由於當時臺灣上市公司數量不到200家,巨大的交易量不僅是靠膨脹的市值,還依賴於高換手率推動,3年間,年換手率從開始的不到2倍到最後達到6倍,顯示出短線極度投機的氣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戶創造。而在當時投機氣氛濃烈的市場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縱股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時莊家炒作易航股的情況,易航是隻有一艘破船的一家上市公司,最初股價只有一塊六毛七,後來一股易航的股票從一塊六毛七一路炒作到將近200塊錢。莊家後來又去轉戰炒作所謂的南港以及泰豐,僅三隻股票的炒作讓莊家從一介貧民,變成最高身價曾經達到近100億元的大富翁,但是經歷過了崩盤之後,莊家又從百億的身價跌回到了一貧如洗,這就是投機行情的一個最典型代表。在當時的臺北股市,一些在其他市場本應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莊家相中後,反而成為市場熱門。這些公司往往沒有實際的資產,沒有收入,甚至連員工都沒有,但只要是小盤,籌碼容易控制,股價就會被炒上天。比如當時的“新奇毛紡”股票,這家公司業務並沒有任何好轉,但股價卻連續出現22個無量漲停。另一家在臺北經營一間破舊酒店和一座野生動物園的公司“六福發展”的股票,被莊家操縱後,一個月的時間連續出現19個漲停,上漲近2倍,使得這家公司市值達到8.3億美元,超過當時紐約的廣場酒店、香港的文華東方和曼谷東方這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總和。更離譜的是,一隻銀行股票在泡沫最高峰時,總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富國銀行等5大銀行市值的總和,而其淨利潤只有這五大銀行的5%。那時大家最愛買金融股,有一隻股票叫萬企,它不是金融股,是觀光百貨股,投資人以訛傳訛,也能把它買到漲停,市場一片看好。儘管監管方也開始提醒有泡沫危機,但投資人是全面樂觀。與垃圾股炒上天的情況相反,當時臺灣少數幾家基本面優良、在國際上競爭力領先的大公司股票,卻得不到市場的青睞。績優股落後,垃圾股暴漲的格局把臺北股市推到了全球最沒有投資價值股市的位置。到股市崩盤前的1989年最後一個季度,臺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場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就在大家一片樂觀之際,似乎也驗證了華爾街名言:行情總在絕望中萌芽,在半信半疑中前進,在充滿歡樂中幻滅。臺灣股市的大股災(四)1990年2月,臺幣升值已趨緩,同時貿易順差也未再度走高,主流與非主流展開廝殺,終結了萬點不是夢、萬點是安全的幻想,為臺股大多頭譜下休止符,被視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為空頭下殺找到了藉口。指數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8個月的時間跌掉一萬點。此刻,投資人才領悟到股災的可怕。臺北股市在創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年漲12倍的奇蹟後,不論有多少所謂的牛市邏輯,最終還是對抗不了股市有漲就有跌的規律。這是一場徹底的崩盤,而那些海外“熱錢”早已在此之前獲利出逃,幾乎所有損失最後都由臺灣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來承擔。在當時的那場臺灣股災中,很多人傾家蕩產,遭受巨大損失的有莊家和主力,但更多的則是那些散戶。由於過分投機,很多股票的股價都遠遠脫離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手中拿著這樣股票的股民,在股災來臨之時,只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資產灰飛煙滅。許多股民經歷過那場臺灣股災真是覺得一場遊戲一場夢,當市場在一路上揚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賺錢會讓自己興奮,那時候,賺錢好像沒怎麼困難,拼命想著賺大錢,完全不把風險當回事。可是當股市一路下跌的時候,個人的心態很難調整,特別是突然遇到崩盤的時候,一路連續暴跌的時候,投資者只能是焦慮,甚至因為連續跌停,根本就無法止損,就是想賣都賣不掉的。當大盤暴跌的時候,可想而知,超漲的高價股票紛紛中箭落馬。從高價跌成中價股,從中價跌成低價股,暴跌10倍、20倍的比比皆是。因為賣壓如排山倒海而來,很多的股票是每天跌停、再跌停,根本賣不出去,很多人的生活從彩色變成了黑白。整個臺股從12000點回跌的過程當中,許多人屢次抄底,屢次套牢,套得很深,在整個回跌的過程當中,大家沒有想到跌幅會有這麼深。從12000點回到8000點以下,有人開始進行買進,7000點買進,6000點買進,5000點更是買進,日後是一路跌到了2485點,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把牛市賺的所有錢都吐回了市場還不夠。經過了一場空頭的大洗禮之後,那些因炒股致富的富太太們也結束了很優厚的生活,該回去當家庭主婦的仍當家庭主婦,該去上班的又回去上班。一場大股災讓很多臺灣股民認識到,股市並不是提款機。股市泡沫造就了短暫的暴富神話,但最後卻好像一場紙面上的數字遊戲,最終還是兩手空空,甚至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很多臺灣股民在經歷這次股災之後,也告別一夜暴富的幻想,重新迴歸平常的生活。延伸閱讀:股市傳奇人物雷伯龍百億到痴呆延伸閱讀:股市傳奇人物雷伯龍百億到痴呆80年代末,臺灣股市經過一輪瘋狂暴漲後,從12000點迅速滑落,連續多天跌停板,終於引發崩盤。臺灣股市中第一號多頭主力莊家雷伯龍,持有大量籌碼未能及時出手。為了保護自己,他傾盡全力不惜借貸,多次奮力託市。結果是“伯龍有意,股市無情”,他的全部努力全部白費。指數從12000點狂瀉到2000點才真正止跌啟穩。其100多億元的資金全部隨暴跌化為灰燼,而且債臺高築!功成名就在歷史,富貴猶如雲煙過。」恰似縱橫股海三十多年的雷伯龍今日寫照。雷伯龍悄悄離開臺灣,遠赴美國投靠親人,迄今已有七、八年之久,過著幾近銷聲匿跡的生活。目前股市熟知雷伯龍的人愈來愈少,鮮少人知道這位當年揮軍橫掃股市的「多頭總司令」,如今已成「痴呆」老人了。極盛時期的雷伯龍擁有百億元以上的身價,然而在離開心愛的股市,遠走他鄉之時,卻已是所剩無幾,一度為了區區二、三百萬元的交保金,不厭其煩地一再向法院索討,直到法院以「人離境」就不得取回交保金為由,方才罷手,繼而寫信給昔日好友要生活費,晚年景況之不堪,由此不難想像。身價曾經億萬,晚年景況不堪雷伯龍以一位海軍軍官的身分,從戰場上退下,轉戰股票市場,基於特殊的機緣,與中興紡織的創辦人鮑朝●結下不解之緣,並且就此展開了他的股市生涯。或許是出身軍人「很愛國」的緣故,雷伯龍絕不容股價發生重挫情況,並且在重要的節日前夕,如國慶日、元旦,定要把股價拉至紅盤作收才滿意,經常不顧行情走勢,硬是逆勢作價的操盤風格,為他贏來「愛國大戶」、「多頭總司令」的封號。但這位「愛國大戶」卻也是股市裡創下股票違約交割紀錄最多的一位。第一次是在民國七十六年的大信事件。當時,雷伯龍正是紡織三劍客-中紡、華隆與新纖的主力作手,在拉抬股價的過程中,卻發現市場上竟有數不盡的籌碼不斷湧現,每天都進場買到幾乎手軟的他,卻也才發現大信證券的老闆葉輝,背地裡大量放空紡織三劍客。素來極不能容忍空頭的雷伯龍,為了教訓葉輝,轉在大信證券大量進出股票,數日後,便來個兩手一攤,不屢行交割義務,而造成大信證券爆發有史以來最大宗的違約交割案。雷伯龍第二次發生違約交割,是在八十二年間。相較於前一次大信事件的自導自演,這次則顯得是強弩之末。事實上,那時的雷伯龍身價已是大不如前,但仍不改死多頭的性格,一次拉抬十多檔股票,如厚生、寶成建設、華國飯店、欣欣大眾等,資金不足的他,四處向金主調錢做股票,其中最大的資金來源是華隆集團的老闆翁大銘。當時氣勢如虹的翁大銘,竟在「國華事件」中突然遭到羈押,進而導致雷伯龍週轉不靈而無法屢行交割義務,再一次釀成股市裡重大違約交割案,株連數十家證券公司外,上市公司負責人如厚生老闆徐正冠,四大金釵之一的超級營業員張淑華等人都被牽扯其中,調查局在展開大規模約談後,一舉起訴多人,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主角雷伯龍了。雷伯龍不僅官司纏身,原本在股市一萬二千點崩盤中,便已身受重傷的他,之後更是雪上加霜,家產不僅敗光,還揹負著龐大的債務。此外,家人本就不諒解、不支援的情緒,在當時更升高為檯面上的衝突,然而在力勸無效的結果下,妻兒索性搬離臺灣,獨留他一人繼續為股票「奮鬥」。一心想要東山再起的他,爾後雖然仍四處「打工」,為部分上市公司操盤,然而「時不我予」的他,漸失去了股市號召力,「多頭總司令」更逐漸成了票房毒藥。九十四年,當官司告一段落後,他黯然退場,去美國投靠親人,帶著無限感慨離開臺灣,為他的股市生涯畫下句點。對雷伯龍而言,他的感慨並非無病呻吟。七十七年時,股市因財政部突然宣佈開徵證券交易所得稅,而陷入空前絕後的低迷行情,連續十九天無量下跌,所有股票都是一開盤就跌停,沒有一張買單,賣單卻是超載,投資人在哭訴無門之際,證交所總經理趙孝風出面宴請股市八大「作手」,共商挽救股市大計,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四大天王」-榮安邱、威京小沈、老雷與阿不拉。最後市場也在天王們聯合強力拉抬下,終於止跌回升,對於當時贏得的掌聲,雷伯龍始終難以忘懷。但之後在八十年代裡,他屢屢因「炒作股價」被約談,老雷難掩激動,不斷向友人埋怨,說他做著同樣的事,為何之前可以贏得滿堂彩,而今卻成人人喊打?政府需要他的時候,他就是「愛國大戶」,不需要他時,就指他炒作股票,他對主管機關前後兩樣情最為不滿。雷伯龍不僅對主管機關前後不一的態度難以釋懷,對於股市生態、操作手法的改變,他既不能調適,也不能理解。以前他靠著「土地資產」題材,以及與上市公司、媒體的友好關係,縱橫股市,賺進百億元,但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他那一套「贏的策略」卻完全行不通了。當時雷伯龍最愛炒作資產股,因為這是讓他定江山的基礎。適逢臺灣房地產起飛,偏愛土地資產的他,屢屢打著土地價值、土地開發等題材,操弄股價,例如東華紡織中壢後火車站的土地、厚生板橋火車站旁的土地開發,相同的題材幾乎喊了二十年。而另一項讓他頗為得意的便是「人脈關係」。不少上市公司、媒體都與他有相當良好的互動與「搭便車」的默契,雷伯伯長、雷伯伯短,乾爹、乾爸的尊稱滿天飛,不僅上市公司老闆請他操盤做股票,「雷伯伯」的股票,媒體也相當捧場。但等到他題材失靈、股市號召力也逐漸式微後,原本是眾星拱月的他,卻淪落到得親自打電話到報社,拜託線上記者捧場,甚至還經常碰到「軟釘子」。這種從天堂掉進地獄的不適應,也難怪在他落難後成天唉聲嘆氣,怨自己這一輩子用股票愛國愛到只有八個字可以形容:「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雷伯龍天天看盤,就怕放假沒盤可看,又能把一、二百家上市公司的營收、盈餘倒背如流,即使後來不做股票依然每天看八份報,堪稱相當用功,市場人士戲稱他得了「股癌」。可是他半生沉溺股海,卻一點也沒察覺潮流已經轉變,也看不見市場的變化,在歷經一萬二千點的股市榮景,一路重挫至二千多點;加上八十年代開放外資投資股市後,市場的結構和股民的想法已經有所不同,但他依然抱持相同的邏輯與態度,沒有與時俱進,只一面緬懷往日風光,一面抱怨著市場的不是,到頭來,終究成了過氣的人物,被市場淘汰、遺忘。股海無常,雷伯龍的百億身價來得快去得也快,晚年他債臺高築、官司纏身,導致妻子跟他離婚去美;他的兒子頂著哈佛心理學博士的頭銜,本來在臺灣有很好的教職,也因父親股海失足而遠離臺灣,雷伯龍只好孤零零地去投靠住在美國的親人。不過,他的老年痴呆症日益嚴重,清醒的時日愈來愈少,全賴親族照料。前一陣子,他偶然清醒,甚至曾寫信回臺,向友人要一點生活費,現在則幾乎全無音訊。失智之後,或許他也就了無煩憂與不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