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2月11日發生的大事件

臺灣國民黨公開分成兩大派別--“主流派”和“非主流派”

在30年前的今天,1990年2月11日(農曆1990年1月16日),臺灣國民黨公開分成兩大派別--“主流派”和“非主流派”。1990年2月11日臺灣國民黨公開分成兩大派別--“主流派”和“非主流派”。1988年蔣經國逝世後逐漸展開中國國民黨主流與非主流的政爭。1990年由國民大會代表3月21日選舉總統,隔日選舉副總統。本屆選舉被視為是蔣經國逝世後的接班人選舉,影響臺灣的政治發展,因此格外引起注目。因此,選舉過程中執政國民黨“主流派”與“非主流派”黨內鬥爭也影響著之後的權力分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民黨內部出現過以李登輝、宋楚瑜為首的“主流派”與以林洋港、蔣緯國、郝柏村、陳履安為代表的“非主流派”之爭。“主流派”掌握到龐大的社會資源和行政資源,在兩岸關係上,主流派主張“戒急用忍”,非主流派主張擴大開放;在“國家”定位上,主流派主張“臺澎金馬是命運共同體,是一個主權獨立的中華民國”,非主流派則認為“中華民國的主權涵蓋大陸、臺灣及外蒙古”。經過數年的黨內權利紛爭,1996年3月,李登輝透過競選,斬獲超過50%的選票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造成“中華民國總統”的民意基礎僅來自“臺澎金馬地區”,“中華民國”幾乎與臺灣劃等號。至此,非主流派徹底敗北。當時,中國共產黨將李登輝這種做法稱之為“獨臺”,視作比民進黨極端分子主張的“臺灣共和國”的“臺獨”還更虛偽的分裂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