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6年2月9日(農曆2016年1月2日),我國發現第一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資料圖國家衛生計生委2016年2月9日通報,我國確診一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據通報,這例患者,男性,34歲,江西省贛州市贛縣人,為廣東省東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員,發病前有委內瑞拉旅行史。患者於1月28日在委內瑞拉出現發熱伴頭暈、頭痛症狀,曾在當地醫院接受門診治療,後於2月2日從委內瑞拉出發,途經我國香港特區、廣東省深圳市,於5日抵達江西省贛州市贛縣,6日收入贛縣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離治療。9日,國家衛計委組織的專家組根據患者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患者標本複核檢測結果,確診該病例為我國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目前,患者仍在贛縣人民醫院接受隔離治療,體溫正常、皮疹消退,病情已明顯好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江西省衛生計生部門分別組織專家對輸入病例帶來的傳播風險進行了評估。專家們認為,寨卡病毒病屬於蚊媒傳播疾病,主要是透過伊蚊叮咬感染;江西省不屬於伊蚊主要分佈地區,目前正值冬末春初,尚未發現蚊媒活動,廣東省近期氣溫較低,尚未進入伊蚊活躍期。因此,此次輸入病例引發傳播並進一步擴散的風險極低。目前,國家衛生計生委正指導江西、廣東等省份衛生計生委按照相關診療方案和防控要求,落實各項防治措施,嚴防疫情傳播擴散。該病例有關情況已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我國香港特區等通報。專家提示,公眾如近期到寨卡病毒疫情發生國家和地區旅行,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一旦出現發熱、皮疹、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主動告知醫務人員相關旅行史。寨卡病毒感染病傳染源衛計委公佈的寨卡病毒病診療方案診療方案指出,帶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傳播媒介主要為埃及伊蚊,白紋伊蚊、非洲伊蚊和黃頭伊蚊也可能傳播該病毒。亦可透過母嬰傳播,包括宮內感染和分娩時感染。根據監測,我國有與傳播寨卡病毒有關的伊蚊種類主要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佈於海南省、廣東省雷州半島以及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州、德宏州、臨滄市等地區;白紋伊蚊則廣泛分佈於我國河北、山西、陝西以南廣大區域。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現有資料顯示為3至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後,僅20%出現症狀,且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並可伴有非化膿性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痛、全身乏力以及頭痛,少數患者可出現腹痛、噁心、腹瀉、黏膜潰瘍、面板瘙癢等。症狀持續2至7天緩解,預後良好,重症與死亡病例罕見。小兒感染病例還可出現神經系統、眼部和聽力等改變。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甚至胎兒死亡。國家衛計委要求,各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特別是與疫情發生地有人員往來的口岸地區衛生計生部門,要高度重視寨卡病毒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準備工作,加強與口岸衛生檢疫、交通等部門的溝通與聯動,切實落實各項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廣東、海南、雲南等重點省份要加強環境衛生整治,及時、有效開展滅蚊工作,降低蚊媒疾病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