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哈姆進入太空
在59年前的今天,1961年1月31日(農曆1960年12月15日),黑猩猩哈姆進入太空。黑猩猩哈姆1961年1月31日,名叫哈姆的美國第一頭宇航黑猩猩,可能是到過外層空間最大的動物,在距地球150英里的高空漫遊18分鐘後安全而健康地回到地面,獎給它一隻蘋果。它的飛行是為將人類送上衛星軌道的直接步驟。早在阿姆斯特朗“阿波羅11號”成功登上月球之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真正的英雄們其實是一批默默無聞的黑猩猩“宇航員”。它們和人類宇航員一樣,為進行太空飛行接受過殘酷的訓練,為NASA早期太空計劃和生物實驗立下汗馬功勞。在51年前,當時年僅3歲的黑猩猩哈姆成功進入太空,成為第一位在宇宙留下足跡的“美國人”。英國《每日郵報》10月8日公佈了漢姆及其“同僚”們的大量“工作照”,這些黑白照片成為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的珍貴資料。1961年1月,哈姆被NASA送入太空。圖為漢姆回到地球后接受身體檢查。漢姆回到地球后接受身體檢查。首隻被送入太空的黑猩猩-哈姆(Ham)50年前,為了在太空競賽中打敗前蘇聯,美國特意培訓了40位黑猩猩宇航員,“哈姆”便是其中之一。此外,它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隻被送入太空的黑猩猩。“哈姆”被請進位於火箭頂部的太空艙。當時,將人類送入太空被譽為太空探索的“聖盃”,面對蘇聯人距離問鼎這個聖盃越來越近,美國人決定派3歲大的黑猩猩“哈姆”出場,將它送入太空以確定人類能否在太空環境下倖存下來。形象地說,“哈姆”就像是煤礦裡的金絲雀。(金絲雀對瓦斯或其他毒氣特別敏感,只要有非常淡薄的“瓦斯”產生,對人體還遠不能有致命作用時,金絲雀就已經失去知覺而昏倒。礦工們察覺到這種情景後,可立即撤出礦井,避免傷亡事故的發生。)圖中的“哈姆”看上去非常輕鬆,已經為起飛做好準備。在此之前,前蘇聯曾將狗送入太空。美國之所以選擇黑猩猩是因為這種動物與人類有很多相似之處。“哈姆”的老家在非洲的喀麥隆,曾經是佛羅里達州一家動物園的明星。美國空軍後來買下“哈姆”並決定將它送入太空。在此之前,只有果蠅、恆河猴以及一條名為“萊卡”的狗曾進入太空。“萊卡”是一條俄羅斯獵犬,1957年11月搭乘“史普尼克2號”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隻遨遊太空的動物。在氧氣耗盡前,“萊卡”共在太空存活了7天時間。給人的感覺是,它似乎已經結束飛行任務,重返地球,再沒有什麼好擔心的“Ham”這個名字取新墨西哥州霍洛曼航空航天醫療中心的首字母縮寫,“哈姆”曾在這裡受訓。與“萊卡”有所不同的是,“哈姆”不僅要順利進入太空,同時還要安全返回地球。為了此次太空之旅,“哈姆”以及其他黑猩猩準備了兩年半之久。它們接受培訓以具備完成簡單任務的能力,即對光線和聲音做出反應。它們要在看到藍色閃光5秒鐘內推動推杆,成功完成的話可獲得一個香蕉丸作為獎勵,失敗時腳底會遭到輕微電擊。佩戴軍犬牌的“哈姆”正在接受體檢。科學家小組利用各種儀器對黑猩猩進行測試,測量它們在面對各種引力、速度和溫度情況下的壓力。它們在測試中吃的食物是為太空飛行準備的香蕉囊。1961年1月31日,“哈姆”以MR-2任務組成員身份進入太空。不幸的是,此次任務很快就出現問題。飛行路線角度高於原定計劃,導致飛船進入距地球157英里(約合252公里)的太空區域,高於原計劃的115英里(約合185公里),氧量開始下降。在6分鐘的太空飛行中,太空艙以大約每小時5000英里(約合每小時8046公里)的速度在太空中穿行,“哈姆”充分體驗到什麼叫失重狀態。16分39秒鐘之後,太空艙墜入大西洋。營救人員隨即出發,打撈太空艙。出艙後的“哈姆”獲得一個蘋果和半個桔子,以示獎勵。此次太空之旅讓“哈姆”毫髮未損,後被送到華盛頓國家動物園,它共在這裡生活了17年。“哈姆”最後在北卡羅來納州動物園去世,享年25歲。太空競賽並沒有因為“哈姆”的升空宣告結束。雖然美國人宣稱成功將一隻靈長類動物送入太空,但蘇聯人卻指出此次飛行只進入亞軌道,換句話說,還算不上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太空之旅。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創造歷史,搭乘“東方1號”飛船成為進入太空第一人。一個月之後的5月5日,美國人也實現這一突破,將艾倫·謝潑德送入太空,謝潑德也因此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1961年1月,哈姆被NASA送入太空。圖為它重返地球后,工作人員正準備從太空艙中把它抱出來。與哈姆一同接受培訓的還有數十隻黑猩猩,圖為它們在模擬太空艙中吃零食。1961年1月,哈姆被NASA送入太空。圖為它為那次歷史性太空之旅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