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月29日發生的大事件

我國首例“核型定位PGD”試管嬰兒誕生

2016年1月29日(農曆2015年12月20日),我國首例“核型定位PGD”試管嬰兒誕生。“核型定位PGD”試管嬰兒據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披露,我國首例應用核型定位(Karyomap)基因晶片技術進行“植入前單基因病診斷(PGD)”的試管嬰兒於2016年1月29日誕生,新生兒各項身體指標良好。據悉,核型定位基因晶片技術由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上海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首次引入並應用於臨床,這名幸運的“K寶”成為全國應用該技術的首例第三代試管嬰兒。關於我國首個“K寶”的遺傳背景“K寶”是我國首例應用核型定位技術進行植入前診斷的嬰兒,“K寶”來自一個父母雙方都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CAH)攜帶者的家庭,因此理論上“K寶”患CAH的機率為1/4。據悉,“K寶”的父母八年前曾生過一個女兒,出生後不久便被診斷患有CAH,CAH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目前還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K寶”的父母曾兩度懷孕,均因產前診斷胎兒患有遺傳疾病而被迫引產。因此,“K寶”的父母來醫院就醫,希望透過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挑選出健康、不會發病的胚胎。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集愛中心遺傳科與女科經過會診後,針對這種單基因遺傳病,決定採用核型定位基因晶片技術來幫助這對夫婦。核型定位技術給國際國內帶來了健康的“K寶”小“K寶”的父母透過促排卵、ICSI授精及囊胚培養等過程,獲得了4枚囊胚,技術人員利用顯微操作技術從其滋養層細胞中取得3-5個細胞,立即進行DNA擴增,隨後進入胚胎檢測和分析流程。透過核型定位技術將夫婦、患兒及4枚胚胎的各兩條DNA鏈以單核苷酸多型指紋的形式排列出來,這個指紋的學術名字叫單體型,透過特定軟體可以將該家系中攜帶致病基因的兩條單體型DNA找出來,接下去對胚胎進行資料判讀,挑選出不帶致病基因的胚胎。幸運的是,有一枚囊胚既不患病、也不存在其他染色體非整倍體異常!囊胚移植後,胚胎成功著床並正常發育。經羊水穿刺產前基因診斷驗證,胎兒染色體以及該遺傳病基因與之前的基因晶片結果完全一致。這對均攜帶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基因的夫婦,終於迎來了一個健康的寶寶。在“K寶”之前,墨爾本和悉尼的兩個家庭也在核型定位技術的幫助下,產下健康的寶寶。Mike和Victoria來自墨爾本,他們的第一個孩子Charlie患上了一種被稱為先天性肌無力綜合徵(CMS)的疾病,這是一種神經肌肉疾病,特點是虛弱和疲勞,而問題來自神經和肌肉細胞相遇的地方。在他們失去第一個孩子後,他們才意識到自己都是這種罕見疾病的攜帶者,於是他們前往墨爾本IVF機構尋求治療,接受了受核型定位,最後誕下了健康的男嬰。於此同時,來自悉尼的Jono和Alex夫婦也選擇了這種技術,在Alex發現她遺傳了家族的BRCA突變後,便決定使用核型定位技術來選擇無突變的胚胎,最終產下不攜帶BRCA1突變的健康女嬰。核型定位PGD,助力健康生育下一代Karyomapping(核型定位)技術,曾於2015年發表於著名期刊《JAssistReprodGenet》(輔助生殖遺傳學)雜誌上,是一種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技術,配合體外受精(IVF)使用。它的原理是在攜帶缺陷基因的染色體上尋找獨特的遺傳標記,就像指紋,利用這些標記,人們可看到感興趣的基因所在的染色體片段,並確定這個片段是遺傳自父親還是母親。這讓科學家能夠確定該胚胎是遺傳了基因的正常版本,還是突變版本,從而找出哪個胚胎受影響,而哪個不受影響——這可能是植入的最佳候選。透過體外受精獲得的胚胎須經過活檢步驟,也就是取出胚胎上一個或多個細胞,進行特定疾病的檢測。有了這種技術,準父母能夠在胚胎植入和懷孕之前檢測胚胎的疾病狀況。核型定位基因晶片技術是針對全基因組的單核?酸多型性(SNP)位點設計的晶片,能夠同時連鎖分析近30萬個SNP位點,在單基因病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應用方面優勢突出。目前對於單基因疾病採用的單體型分析法必須針對每一種單基因疾病進行個體化設計,診斷週期很長,需耗費3-4個月且價格昂貴,而核型定位基因晶片是一個針對所有單基因病種的通用平臺,不需要個體化位點設計,大大縮短了檢測時間,還可以同時進行胚胎植入前非整倍體的篩查(PGS),診斷成功率接近100%。這種技術為那些攜帶可怕的遺傳病的父母帶來了新的希望。讓他們相信,他們的子女及後代將遠離這些疾病。對於有些人來說,PGD是唯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