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2月29日發生的大事件

奧地利著名詩人里爾克去世

在94年前的今天,1926年12月29日(農曆1926年11月25日),奧地利著名詩人里爾克去世。賴內·馬利亞·里爾克賴內·馬利亞·里爾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年12月29日)奧地利詩人。里爾克1875年12月出生於布拉格這個波希米亞地區大都會,這裡當時屬於奧地利。里爾克的童年生活是缺少樂趣和歡笑的。詩人原名是充滿法國氣息的勒內(RenéKarlWilhelmJohannJosefMariaRilke)。父親約瑟夫·里爾克(1838-1906),是個身體虛弱而脾氣暴躁的人,仕途不順後退伍謀得一份鐵路局小吏得工作。母親索菲亞·菲婭·恩特茲(1851-1931)是一個為上流社會生活所著迷的女人,婚前生活在布拉格一箇中產的製造業家庭。在她因為婚姻無法滿足她過上流的奢華生活而忍無可忍時於1884年與丈夫離婚。而期間的種種不滿導致了夫妻關係不合,也對詩人的幼年心靈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詩人母親於兒子的關係並不和睦,因為比里爾克更早一年出生的女兒在剛出世便夭折了。菲婭給兒子起名René便有“天生”(ReBorn)的意思,也是為了紀念早夭的女兒。一直到6歲菲婭都將里爾克當作女孩來教育,留長卷發、穿女式洋裝以及提供布制玩偶作為玩具。這也成為了詩人日後創作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杜伊諾哀歌》第四首哀歌〈玩偶〉)等作品都有提及。1885年裡爾克被父親約瑟夫送往聖波爾藤的一家軍事學校,而一系列體力化的訓練令里爾克不堪重負。終於在1891年因病離開了軍事學校,轉向一家商校。1892年至1895年大概是里爾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在這段時間裡詩人在準備進入大學所必須的中學畢業考試,並決定了此後從事文學創作的目標。並於1895年首先就讀於布拉格大學,而後於1896年轉往慕尼黑大學。期間一直主修都是哲學,文學和藝術史。在里爾克離開布拉格之後,遇到了一個重要的女性露·安德烈斯·莎勒美(LouAndreas-Salomé),她是里爾克一生中重要的朋友。並在1896年他將自己的名字勒內(René)改為萊納(Rainer)。1897年裡爾克在慕尼黑遇到了那個聰慧異常且對文學有著過人見解的露·安德烈斯·莎勒美后不久便深深的愛上了她。雖然莎勒美是一個已婚的女人,卻也愛上了里爾克,於是乎兩人就將這樣曖昧的關係一直保持到了1900年。在兩人分開後,莎勒美也被證明是里爾克最為重要的良師益友。在里爾克困惑的時候經常予以幫助和提點。他們這樣的關係在1912年至1913年的一次心理學精神分析會上被標上俄狄浦斯情結(因為莎勒美比里爾克年齡大15歲),這樣的理論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里爾克與莎勒美在1897年秋天確定了關係,隨後兩人住在柏林郊區的一棟複式公寓裡。1898年兩人第一次海外旅行的目的地是義大利,兩人共渡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隨後里爾克兩次隨莎勒美和她的丈夫安德烈斯前往俄國,並於1899年在莫斯科遇到了文學泰斗托爾斯泰。1900年5月8日裡爾克又單獨同莎勒美遊歷俄國,這次去到了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1900年秋天,莎勒美決定和里爾克分手,於是里爾克來到了不萊梅附近的一個叫做沃爾波斯維德的地方。並結識了畫家海因裡希·沃格勒(HeinrichVogeler),經過沃格勒的引見里爾克認識了奧托·莫德索恩(OttoModersohn)和妻子保拉·莫德索恩-貝克爾(PaulaModersohn-Becker)以及卡爾·霍普特曼(CarlHauptmann)當然還有最重要的-雕塑家克拉拉·威斯特霍夫(1878-1954)。在1901年4月里爾克與克拉拉結婚並於同年12月誕下一女露絲(1901-1972)。1902年夏天裡爾克接到一份專題論文的工作而來到巴黎,這部論文的主題是關於大師級雕塑家羅丹(AugusteRodin1840-1917),而作品也就是後來的羅丹論。因為克拉拉曾經師從於羅丹的關係,所以里爾克得以順利與羅丹會面並完成作品。在這段時間裡里爾克在朋友的幫助下對於藝術有了新的見解,而結識文學家托爾斯泰、畫家帕斯捷爾納克(LeonidPasternak)即《日瓦格醫生》作者之父、雕塑家羅丹、特魯勃茨科依(PaulTrubezkoi)等都對其日後創作幫助良多。尤其以羅丹更為突出,里爾克時常在書信裡向人提及羅丹的名言:必須得幹活!第一次來到巴黎的日子並不順利,因為這個“奇怪”的大都市對里爾克來說還有許多未知。可這些經歷對里爾克後來編寫《布拉格手記》(全稱《馬爾特·勞里茲·布拉格手記》(DieAufzeichnungendesMalteLauridsBrigge))時幫助良多。這段時間裡爾克與羅丹的密切交往,而後與另一位知名畫家塞尚(PaulCezanne1839-1906)也有著頻繁的來往。巴黎也變成對詩人越來越重要的地方,在1905年到1906年期間裡爾克一度擔任羅丹的私人秘書。而後因為詩人的父親在1906年5月去世;羅丹對里爾克越發信任工作量也有所增加,而詩人自己又需要極大的時間、空間去完成自己的創作。因為這樣種種理由里爾克與羅丹的僱傭關係就這樣解除了。因為在巴黎的這段時間裡而誕生的作品有《新詩集》(NeueGedichte)(1907年)以及《續新詩》(DerneuenGedichteandererTeil》(1908年)、《安魂曲》(Requiem)(1909年)和在1904年開始攥寫的小說《布拉格手記》(1910年)。在一個長達十年的歲月裡(1912至1922年2月)里爾克的生命就是《杜伊諾哀歌》(DuineserElegien),而《杜伊諾哀歌》的起因是因為伯爵夫人瑪利亞·馮·圖勒恩和塔克西(MarievonThurnundTaxis)這位里爾克忠實的讀者盛情邀請詩人前往杜伊諾城堡(SchlossDuineser)作客。而杜伊諾哀歌正是瑪利亞為了讓里爾克專心寫作而讓他獨自居住在杜伊諾城堡時,靈光閃現的產物。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因為身在德國的詩人多年來唯一的固定居所在法國,交戰關係令里爾克不能回到巴黎。所以在整個一戰詩人流離於德國和奧地利。而巴黎的居所也因為無法交納租金而被政府發付處理,裡面連同里爾克大量的資料和檔案。1916年裡爾克被迫應徵入伍,可幸運的是里爾克在他的貴族朋友幫助並沒有被派往前線,而只留在慕尼黑和做文書工作。1919年6月11日裡爾克從慕尼黑來到了瑞士蘇黎世。表面上看來是應蘇黎士地方邀請前往講學,實際上則是里爾克想逃脫戰後的混亂以及離棄這個耽誤他多年寫作工作的地方,重新開始《杜伊諾哀歌》的創作。然而找尋一個合適的住所是困難的,起先里爾克蘇黎士附近的伊爾舍勒河畔(Irchel),而後在1921年裡爾克發現了一個叫做繆佐特(Muzot)位於瓦萊州(Wallis)謝爾(Sierre)地區的小城堡。隨後在1922年5月里爾克的朋友萊茵哈特(WernerReinhart1884-1951)將這座城堡為里爾克租下而後買下贈與詩人。1922年二月在短短的幾個星期內里爾克靈感迸發,完成了長達十年的《杜伊諾哀歌》的創作,並且在這段時間裡爾克還完成了另一部鉅著《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SonetteanOrpheus)。這兩部作品也是里爾克一生中最重要及富影響力的創作。因為創作耗費大量的精力、體力,1923年裡爾克不得不在療養院度日。隨後的兩年時間一直在法國和瑞士逗留,直到1925年8月。這時的里爾克已經虛弱不堪無法擺脫病魔的束縛。終於在1926年裡爾克再次身體情況惡化,進入療養院。終於在1926年12月29日,里爾克與世長辭。醫生診斷為肝臟功能衰竭及白血病。1927年1月里爾克被埋葬在瓦萊西邊的小鎮Visp,在平滑的墓碑上寫著里爾克生前為自己所作的墓誌銘。里爾克的詩歌儘管充滿孤獨痛苦情緒和悲觀虛無思想,但藝術造詣很高。它不僅展示了詩歌的音樂美和雕塑美,而且表達了一些難以表達的內容,擴大了詩歌的藝術表現領域,對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里爾克的文學創作影響了很大一批人里爾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