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毒村”案
2013年12月29日(農曆2013年11月27日),廣東清剿“第一毒村”。2013年12月29日,廣東公安、武警及邊防等多警種“海陸空”立體圍剿陸豐市三甲地區制販毒“第一大毒村”———博社村。一次性摧毀以陸豐籍大毒梟為首的18個特大制販毒犯罪團伙,抓捕成員182名,搗毀製毒工場77個和1個炸藥製造窩點。行動中還抓獲了陸豐制販毒的“開山鼻祖”蔡良火,抓獲了全國製毒技術“權威”蔡旋,抓獲的毒梟蔡昭榮,短短几年時間內其製出的冰毒已佔據安徽、重慶及東北等地一定的市場份額。2013年12月29日凌晨,廣東公安、武警及邊防等多警種出擊,在警用直升機、邊防快艇的配合下,透過“海陸空”立體圍剿陸豐市三甲地區制販毒“第一大毒村”———博社村。一次性摧毀以陸豐籍大毒梟為首的18個特大制販毒犯罪團伙,抓捕網路成員182名,搗毀製毒工場77個和1個炸藥製造窩點,繳獲冰毒2.925噸、K粉260公斤、製毒原料過百噸、槍支9支子彈62發。村民手裡有仿製槍支,甚至還有AK47、土製手雷、弓弩等殺傷性武器。廣東省公安廳評價,此次行動是廣東省有史以來打擊毒品犯罪用兵規模最大、抓捕物件最多、打擊震懾效果最好的一次標誌性戰役,對解決陸豐汕尾全省乃至全國制販毒突出問題都具有里程碑意義。毒梟支部副書記家中藏毒350公斤當天凌晨,博社村頭號目標人物———博社村村支部書記蔡東加在惠州落網,對行動的成功起到關鍵作用。警方介紹,蔡東加早年曾涉嫌制販毒品,擔任村支書後,成為村裡販毒團伙的“保護傘”,不僅放任村裡制販毒行為蔓延,還提供各種庇護和資訊。一旦村裡有人制販毒落網,蔡東加便利用自己村幹部和汕尾市人大代表的身份,透過行賄的方式“撈人”,是整個村販毒的標誌性人物。在這種背景下,博社村逐漸成為“家族式運作、產業化經營、地方性保護”的“第一大毒村”,不法分子長期瘋狂作案、甚至集體暴力抗法。擴線全力緝捕逃犯、深挖“保護傘”在這場用兵規模最大、抓捕物件最多的打擊毒品犯罪行動中,警方沒費一槍一彈,可謂“兵不血刃”,抓緊做好行動後的深挖擴線力度,查實固定證據,查繳涉毒資產,查清犯罪事實,全力緝捕逃犯。警方表示,全省各級公安機關將協助省市紀委、檢察機關做好深挖嚴懲涉毒內部“保護傘”工作。警方在村民家中搜獲大量冰毒緝毒犬協助警方搜查毒品緝毒民警抓捕販毒嫌疑人制毒原料“麻黃草”,光天化日地堆放在路邊製毒原料“麻黃草”,光天化日地堆放在路邊製毒原料“麻黃草”,光天化日地堆放在路邊延伸閱讀:陸豐禁毒記延伸閱讀:陸豐禁毒記陸豐冰毒銷往全國除西藏外所有省份上世紀90年代初陸豐市甲子就有不法分子從海上走私毒品,從走私海洛因到走私冰毒,甲子逐漸成為毒品集散地,其海面成了運輸毒品的“黃金通道”。1999年8月陸豐市甲子地區被國家禁毒委列為全國17個毒品危害重點地區之一,警方在三甲地區陸續發現地下販賣冰毒的個案,此時,三甲地區以集散地為主。2000年5月24日陸豐警方在南塘鎮首次查獲製毒團伙。當日黃昏時分,南塘鎮田乾村邊的山丘上升起煙霧,村民們聞到焦臭味,以為失火,急忙報警。警方趕到現場發現,原來是個製毒窩點。陸豐製毒販毒露出“冰山一角”2002年7月陸豐警方查獲首個武裝販毒團伙,販毒形式逐步升級。此時,陸豐市公安局已成立“緝毒專案組”,重點打擊各種重點毒梟,以陳強盛、黃祖澤、劉雄為首的5個重大制販冰毒團伙相繼落網。毒情逐步緩解。2004年9月21日國家禁毒委宣佈,陸豐不再列為國家禁毒委掛牌的重點整治地區。當年,廣東省已沒有國家禁毒委掛牌的重點整治地區。2006年陸豐市三甲地區開始大規模出現利用麻黃素製造冰毒的技術,全國各地麻黃素以各種形式湧入陸豐,麻黃素的單價也逐年飆升。此時,各地加強對麻黃素控制,陸豐毒販轉用更加隱蔽的方式。2009年陸豐市三甲地區毒情逐年反彈,陸豐市再次被省公安廳列為毒品重點整治地區。但在破案數量上,2004—2009年破獲毒案163宗,僅相當於2013年上半年破案的數量。2010年從汕尾和陸豐兩級公安機關抽調120名精兵強將,在三甲地區組織開展重點禁毒整治行動,但未能遏制毒情的蔓延之勢。2011年7月29日全國禁毒重點整治工作座談會在蘭州召開,國家禁毒委員會決定,將毒品危害嚴重的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再次列為掛牌整治重點地區。陸豐市三甲地區毒販出現利用“康泰克”提取麻黃鹼製造冰毒。2012年5月廣東省公安廳在陸豐舉行“全省公安機關破獲陸豐毒品案件百日大會戰”動員會,動員全省的公安緝毒力量,集中打擊陸豐毒品犯罪問題。2012年下半年陸豐市三甲地區製毒工藝再次升級,開始利用麻黃草提取麻黃鹼製造冰毒。2013年5月21日最高法會同最高檢、公安部、農業部、國家食藥監總局制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麻黃草管理嚴厲打擊非法買賣麻黃草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通知》,堵住利用麻黃草製毒的漏洞。2013年7月廣東省政法委在汕尾市召開的陸豐、惠東制販毒問題剖析會上公佈,來自汕尾陸豐市的冰毒,已銷往全國除西藏地區所有省份。根據2012年全國查獲毒品數量的統計,30.34%的冰毒來自汕尾陸豐地區,佔到全國的1/3。警方抓獲犯罪嫌疑人人未去,樓未空,原本在等待“收穫”冰毒的毒販卻已被抓,大量冰毒半成品塞滿了數間平房汕尾陸豐博社村掃毒行動,警方繳獲大量毒品汕尾陸豐博社村掃毒行動,警方繳獲大量毒品。“毒村”調查毒品加工分工明確,老弱婦孺全參與博社村超兩成家庭直接或參股制販毒去年10月20日,廣東省公安廳懸賞通緝59名涉毒在逃人員,七成來自陸豐市甲西鎮,其中13人來自該鎮同一個村———博社村。被禁毒部門列為“毒品堡壘村”的博社村,是陸豐市三甲地區毒情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之一。南都記者去年11月份曾前往該村實地採訪,但本地村民對外來人員異常警惕,只能透過若干側面,還原這座在毒情陰影籠罩下的濱海村莊。村內豪華別墅林立第一次進入村內,一般人都會認為,這是座富裕、祥和的新農村。村內只有一條村道,可以行駛汽車。道路兩旁,林立著成排的豪華別墅,別墅門前與露天的空地上,停滿各種豪華汽車,大部分掛著深圳車牌。根據統計,博社村的舊屋約佔1/3,多為平房;2/3的房屋是新建樓房或在建樓房。記者試圖拍下眼前的繁榮景象,有人提醒記者,不要拿出相機,容易引起“麻煩”。此時,遊蕩在村裡的年輕人,用警覺的眼神盯著記者乘坐的外地車。博社村面積0.54平方公里,周長3300米,全村1700多戶,人口1.4萬多人,屬於典型的農村,主要產業就是農業,種植水稻、番茨、荔枝、甘蔗、花生、龍眼、芝麻等農作物。“博社並沒有正規的規模產業,根本無法支撐這種繁榮的景象。”曾調查過博社的人士說。當有外人詢問村民,他們發家致富的經驗時,村民大多閃爍其詞、神情詭異。省公安廳證實,整個博社村內有兩成以上家庭直接或參股從事制販毒活動。小學生剝康泰克一月掙一萬是什麼支撐起這一片繁華景象?基層禁毒人員透露,在這裡毒品加工已成為分工明確的生產線,例如剪麻黃草、剝“康泰克”膠囊這些手工活,已“外包”給老弱婦孺。村裡一些婦女將麻黃草剪成三四厘米長的小段,一天就可以得到三五百元。有些小學生利用寒暑假,將“康泰克”剝開,倒出裡面的粉末,一個月可以掙到1萬多元。“參與制毒、販毒,成為村裡有些人快速致富的手段。”禁毒人員說,製毒催生的暴利與正常收入較低的懸殊差距,加上在這種環境下生存,讓不少村民難以抵制“誘惑”。甲西鎮禁毒工作彙報剖析存在的問題時這樣表述:“(重點村)群眾法制觀點淡薄、整體素質低,存在利益驅使和‘一夜暴富’的思想”。熟悉博社村歷史的人表示,早年以拐賣婦女和走私這些違法犯罪行為起家,並“發財致富”的人,也影響了村裡的整個風氣。博社村也是當年全國打擊拐賣婦女的重點區域。油、電、水全部自給自足沿著村中唯一的車行道,一些簡陋的小賣部,卻擺著只有在加油站才能看到油槍,柴油、汽油一應俱全,這些裝置沒有任何正規手續。知情人透露,這些成品油的來源基本是非法的。除了油品供應,連電力供應也是自給自足。在每棟豪宅外都擺著獨立的發電機,甚至有些配了電房。知情人透露,去年上半年,有些村民帶頭不交電費,自家豪宅多臺空調卻24小時開機,供電局在無法收到電費情況下,停止供電。此後,有些村民開始購置發電機自行發電。同時,博社村歷來沒有通自來水,均向外面購買桶裝水飲用。這種自給自足形成了特殊的封閉性。據史料記載,博社村始於南宋,蔡姓由福建莆田遷此置居。禁毒人員說,雖然整個博社村只有一個姓:蔡,但各自門頭(同枝的家族)之間區別很大,每個門頭相對獨立。“那些毒販一般不會讓非蔡姓者或者其他門頭的人參與‘生意’,他們只相信自己人。”禁毒人員說,與警匪電影所表現的不同,博社村這裡,從沒有發生過因分贓不均導致矛盾或者火拼。影響:守法村民生存艱難知情人員說,生活在博社村最痛苦的莫過於那些守法村民。由於毒品催生的“繁榮”,致使當地物價上漲,村裡的各種消費品價格居然比鎮上更加高昂,那些依靠種田為生的合法村民,只能被動承受這些高物價帶來的壓力。除了生活成本,對環境的破壞,則帶來了更深遠的影響。前兩年,在博社村荒野之外,時不時可以發現成堆的“新康泰克”藥盒和膠囊,在村口的垃圾堆裡,居然有一個署名為村委會的公示牌:嚴禁亂倒製毒垃圾。記者看到,村裡清澈的小河,已被製毒流出的汙水染成“黑水”,發臭發黑。近年來,有些村民曾表示,他們都不敢飲用地下水,而是向外面購買桶裝水,原因只有一個,地下水已成為“毒水”,牲口喝了都會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