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2月26日發生的大事件

國內成品油價迎“十一連跌”

2014年12月26日(農曆2014年11月5日),油價暴跌,普京拿什麼對抗西方制裁?。2014年12月26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對外發布訊息,宣佈從2014年12月26日24時起,下調成品油價格,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520元和500元,摺合零售價格90號汽油、93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降低0.39元、0.42元和0.43元。根據成品油定價機制“十個工作日一調”原則,這是2014年最後一輪成品油調價,也是今年來油價的連續第11次下調,同時也創下了今年油價降幅之最。並未再度上調消費稅值得一提的是,和此前兩次因消費稅上調,油價下調未兌現和降幅打折不同,本次油價調整發改委並未再度上調消費稅或採取其他調控手段,從而實現了今年年內成品油價格的最大降幅。今年以來國內油價調整共經歷4漲15跌,下半年,受國際油價供求關係及經濟形勢影響,國際油價一路下跌,創5年來新低。受此影響,國內油價也上演了史無前例的“11連跌”。經歷“11連跌”後,汽油累計下調幅度為2205元/噸,柴油累計下調2355元/噸。90號汽油和0號柴油零售價每升累計跌幅都超過1元,國內汽、柴油零售價格已普遍回落至“6元時代”。與此同時,經歷11月29日和12月12日兩次上調成品油消費稅之後,國內汽油和柴油消費稅分別升至每升1.4元和1.1元。以前提稅是否任性?11月29日和12月13日,我國成品油消費稅連續兩輪上調。第一次上調是完全抵消了油價下跌,第二次則是減少了降價的幅度。哼著小曲準備油價連跌去加油的車主,發現半路卻殺出個成品油消費稅。而這次降價,最重要的是,不調整成品油消費稅。在油價下跌的預期下,一降油價就提消費稅,是不是有點任性?是不是心血來潮、隨意而為呢?按照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的說法,目前國內成品油消費稅稅負水平明顯偏低,不利於引導企業和居民節約利用石油資源,減少大氣汙染物排放。調整旨在進一步加強消費稅在促進節能減排方面的調控力度,合理引導消費需求。同時,兼顧了宏觀調控需要和社會承受能力,選擇在油價下行時實施,實現了提稅與降價同步。儘管如此,針對消費稅的上調,仍有兩個疑問待解:1、遠期負擔和承受能力。財稅部門也提到,這兩次提稅藉助了油價下跌的視窗期。不少消費者認為,消費稅畢竟是作為稅收“固化”下來了,如果以後油價節節攀升,這些負擔會不會也被“固化”下來?有人拿歐洲較高的成品油消費稅說事,但不要忘了,人家是高稅負、高福利。人們期待,財稅部門對致力於大氣汙染治理的成品油消費稅使用情況曬一個明白賬。2、消費稅到底能否達到預期目的?既然提稅是為了節能減排,那麼要先回答兩個問題:首先,汽車等成品油消費對大氣汙染物排放“貢獻值”具體是多少?其次,企業和居民成品油需求的價格彈性,也就是漲價對於抑制不合理消費、引導消費需求的量化分析。稅收決策的科學性至少應當體現在定量分析上。沒有定量研究,那麼提不提稅、提多少的隨意性,造成公眾對於提稅任性的質疑也難以消除。在油價下跌的背景和預期下,提稅的節奏和決策的公開透明,對於引導消費的作用不容忽視。油價“11連跌”為民眾帶來實惠大到物流運輸,小到服裝食品,油價的漲落,和市民生活可謂息息相關。客觀來看,油價“11連跌”給普通公眾帶來相當大的實惠。相比於7月之前,這輪“11連跌”首先能為車主省下不少油錢。按照“11連跌”後93號汽油每升累計下調1.63元、私家車每月行駛1000公里、百公里油耗8升計算,每月節省的汽油開支約為130元。、“今年油價連續下跌,對私家車主是好事,開車上班的路費可以節省一些。”家住光谷的李先生每天開車走三環線到漢口上班,他粗略算了下,93號汽油降4毛,加滿一箱油能省下約20元。而和今年年初的油價相比,油價單價已經降了一塊多。對物流企業而言,交通運輸費佔成本的五成以上,油價“11連跌”對交通物流企業也是一大利好。“今年6月時,廈門0號柴油還是7.43元/升,但現在已降至5.73元/升,半年時間足足降了1.7元。”廈門一家快遞公司負責人坦言,雖然每次跌幾毛錢感覺不明顯,但累積起來影響可不小。他給算了一筆賬,公司有200輛麵包車,旺季時期一天用30升柴油,按每升少花1.7元計算,一天就能省上萬元。明年繼續下跌存在可能“上週還感覺突破每桶50美元有難度,現在覺得可能性很大了。”一位多年從事油價研究的人士說。這反映了國際油價的捉摸不定。能源諮詢公司IHS副董事長丹尼爾·耶金說,頁岩油開發成本可能遠低於市場預估。IHS的預計,明年全球石油新增產量220萬桶/日,需求僅新增100萬桶/日。如果沒有突發因素改變供需,油價“探底”之程短期或將繼續。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舒朝霞說,“除非我國經濟好轉跡象明顯,否則進入明年1月份石油需求淡季,國際油價突破每桶50美元、下衝40美元也不是沒有可能。”延伸閱讀:油價“跌跌不休”誰喜誰憂?延伸閱讀:油價“跌跌不休”誰喜誰憂?2014年最出乎意料的,莫過於“跌跌不休”的國際油價。僅半年時間,原油價格遭到“腰斬”,從今年6月的每桶115美元跳水至55美元,“三位數”油價的時代似乎已宣告終結。油價暴跌的背後,是產油國之間的博弈,也是大國之間的經濟較量。沙特堅持不減產打響石油價格戰,意圖打壓美國頁岩油熱潮,美國則有望趁機擺脫對中東的依賴;委內瑞拉、伊朗感受著暴跌的切膚之痛;西方的輿論號角順勢響起,渲染油價將拖垮俄羅斯經濟,正如他們在1998年看到的那樣。油價的起起伏伏,也記錄著國際政治格局動盪的這一年。俄羅斯:油價暴跌,普京拿什麼對抗西方制裁?2014年,盧布大幅貶值再次喚起了俄羅斯人對1998年債務違約的記憶。那一年,盧布在幾天之內崩盤,迫使俄債務違約。當年GDP下降了2.5%,工業生產下降3%,糧食產量下降2400萬噸。16年後,似曾相識的陰影再次籠罩俄羅斯。今年3月,克里米亞入俄和烏克蘭危機掀起西方對俄的制裁戰,以逼迫俄羅斯讓步。以牙還牙,俄羅斯則“祭出”天然氣這張王牌,以“斷氣”對抗西方的經濟封鎖。然而,下半年國際油價暴跌令這張王牌黯然失色。對於嚴重依賴原料出口的俄羅斯來說,油價的嚴重縮水等於財路被掐斷。油價的下跌直接削減俄羅斯預算收入,造成赤字增加、預算專案無法執行,進而加劇經濟下行壓力。俄總理梅德韋傑夫承認,“俄羅斯面臨陷入深度衰退的風險”。俄羅斯會重演16年前的經濟崩潰嗎?答案尚未揭曉,但不少西方媒體已吹響了“制裁勝利”的號角。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本人都說,現在普京領導的國家要應對“盧布匯率的崩潰、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俄羅斯的經濟形勢證明了普京在克里米亞的做法是錯誤的。俄羅斯將今年的油價下跌形容為美國的“陷阱”。俄羅斯前財長庫德林直截了當地說,美國正與原油輸出國合謀壓低油價,以此向俄羅斯施壓,是美國的一個陰謀。面對油價大跌、西方制裁以及資本外逃構成“完美風暴”,俄羅斯如何逃出暴風眼?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石澤說,俄羅斯有很強的承受和迴旋能力,經濟不會“崩盤”。且俄羅斯擁有大量外匯儲備,更能採取有力的反制裁措施。“俄羅斯經濟擁有良好的基礎,即便油價跌到40美元也沒關係。俄羅斯經濟也將克服當前的危機,這需要多久呢?倘若最糟糕的情況,需要差不多兩年的時間。”普京在今年年度記者會上仍信心滿滿。在油價動盪的2014,俄羅斯掀起了“盧布保衛戰”。歐佩克:為保市場,忍受“割肉”之痛今年,一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歐佩克)和非OPEC產油國搶奪市場份額的大戰已經打響。拋棄了歐佩克透過限產來保持高油價的傳統戰略,沙特代之以一項新的政策,即不惜一切代價捍衛歐佩克的市場份額。“無論價格是多少,減產都不符合歐佩克成員國的利益。不管油價降到20美元、40美元、50美元還是60美元,都無關緊要。”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阿里·納伊米說。在外界看來,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較量。分析師認為,沙特是在向美國頁岩油下戰書,以求挫敗對其市場份額的威脅。觀察人士預計,全球油價持續下跌會快速打壓美國的頁岩油鑽探活動,減慢產量增長並有助於支撐油價。同時,“陰謀論”也在蔓延——沙特把低油價視為對伊朗與俄羅斯施加更多壓力的良機。伊、俄兩國在敘利亞內戰中支援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而阿薩德是沙特的死對頭。但無論“陰謀論”是否真實存在,那些以原油出口為主要財政收入來源的國家,已經感受到了低油價的“切膚之痛”。海灣產油國擁有鉅額外匯儲備,他們有能力在一段時間內經受住衝擊。而那些家底薄弱的成員國,就只能咬牙挺住了。失去高油價的支撐的委內瑞拉,未來高福利和高補貼將遭遇麻煩。現在,委內瑞拉深受通貨膨脹、消費品短缺、犯罪率持續上升的困擾,這些直接影響到馬杜羅政權。油價陷入全球金融危機的泥沼,歐佩克很傷心伊朗一方面飽受國際制裁和貨幣下跌之苦,另一方面油價走低令收入銳減,5%的GDP就此流失。總統魯哈尼摩拳擦掌搞經濟重建之際,卻被國際油價的重挫束縛住了手腳。在伊核談判的關鍵時期,失去了高油價的支撐,談判底氣恐怕也減少三分。不過,今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攻城掠地,卻並未引發原油價格動盪。分析師認為,投資者們漸漸意識到,這些都不會給供應構成燃眉之急。從另一方面來看,原油價格的動盪,不再僅僅受地緣衝突的影響,這一次,經濟邏輯戰勝了國際政治邏輯。美國:頁岩油改變國際政治格局?1973年,為了打擊以色列及支援以色列的國家,歐佩克宣佈石油禁運,造成油價暴漲,令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直接促使其轉變了對中東的外交政策。自那時起,擺脫對中東的石油依賴成為美國面臨的重大課題。經過多年的勘探和開發,美國頁岩油如今終能在能源市場上分得一杯羹,也試圖跟沙特分庭抗禮。2009年之前還是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的美國,到2020年卻有望躍升全球最大產油國。新能源會令北美洲成為新的中東嗎?如果這一猜想成為現實,美國對中東的依賴和影響會下降、美國在防範地球變暖上的興趣會下降、歐洲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程度也會下降。隨著對石油短缺的擔心減弱,美國也會開始探尋新的資源外交。《紐約時報》的文章稱,隨著美國對中東的能源依賴的降低,華盛頓在當地承擔風險和責任的意願自然也會降低,至少在這個財政拮据的年代,這種意願就顯得更缺乏依據了。同時,經濟快速發展的亞洲,將成為美國與其他產油國的“兵家必爭之地”。對於歐佩克而言,東亞和南亞的需求或許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新機遇,預計到2035年,產自中東的近90%石油將被吸納到亞洲。為此,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也應運而生。美國前任防長帕內塔說,到2020年,將有60%的美國戰艦部署在太平洋。這意味著,美國加大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未來一旦扼住重要海峽,亞洲的石油運輸就會面臨危險。種種利好,已經令美國媒體將能源視為奧巴馬的一項外交“武器”。《紐約時報》的文章甚至斷言,二戰結束後,“資源短缺”這個理由一直是塑造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的主導力量之一,如今,由於美國油氣行業的技術知識和大膽開拓,世界已經迎來了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