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顧頡剛逝世
在40年前的今天,1980年12月25日(農曆1980年11月19日),提出大禹是條蟲的顧頡剛逝世。歷史學家顧頡1980年12月25日,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北京逝世,終年87歲。顧頡剛,原名誦坤,字銘堅。1893年生。江蘇蘇州人。近代史學家。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任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曾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創辦民俗學會和禹貢學會,為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亦是古史辨學派的建立人。新中國成立後,任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民進中央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著有《古史辨》、《尚書通檢》、《秦漢的方士和儒生》,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並主持標點《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等。蘇州五老:顧頡剛、王伯祥、葉聖陶、章元善、俞平伯1923年,他發表了給錢玄同的半封書信,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在中國學術界猶如一道霹靂。"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一源遠流長的中國上古史知識框架因之而崩潰。這可以說是20世紀中國最為重大的學術史事件。他提出了多個令學術界目瞪口呆的觀點,如“大禹是條蟲”,“堯舜禪讓是編造的”,“《春秋》是偽造的”,“炎帝神農氏是編造的”等等。顧頡剛師承胡適,同門羅爾綱、傅斯年、周汝昌、唐德剛、吳晗、季羨林皆為學術大師,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更是其親傳弟子。他的代表作為《古史辨》。1893年5月8日,顧頡剛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一個讀書世家。1912年(19歲),入上海神州大學。1913年,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23歲),轉北大本科,讀哲學。1918年(25歲),在北大教授劉半農等人發起徵集歌謠運動影響下,他蒐集歌謠,研究民俗學。他發現歌謠,會隨時代變化而變化。(顧頡剛和他的祖母)古史辨派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後,疑古風潮大興,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顧頡剛。他從1920年開始考辨古史,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論點,在史學界引起爭論。後編入顧頡剛的代表作《古史辨》中提出的最著名的十個論點: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禹是動物,是神,與夏無關;堯舜禪讓說是戰國時代墨家所編造;孔子作《春秋》說是儒家所偽造;《老子》成書在秦漢之際;《尚書》中的《禹貢》作於戰國,《堯典》寫定於漢武帝時;《周禮》是劉歆偽造,《左傳》為劉歆重編;“炎帝神農氏”等古史人物名為劉歆所編造;夏“少康中興”的歷史是東漢人所編造;《孔子家語》是王肅偽造.大禹是條蟲1923年,顧頡剛發表所謂“大禹是條蟲”的論點。顧頡剛引《說文解字》的“禹,蟲也,從禸,象形”及“禸,獸足蹂地也。”,疑禹本是古代神話裡的動物或神,大禹神話與龍王神話有關,因而被大眾誇張為“大禹是條龍”。1940年時,教育部政務次長顧毓琇提出禹的生日可不可考的問題。顧頡剛說:“禹是神話中的人物,有無其人尚不能定,何從考出他的生日來。不過在川西羌人習慣以六月六日為禹的生日的。”後來國民政府訂於6月6日為工程師節,當天報紙上刊出陳立夫的一篇演說,說:“大禹治水是我國工程史上的第一件大事,現在禹的生日已由顧頡剛先生考出來了,是6月6日,所以我們就定這一天為‘工程師節’。”成為一段趣談。顧頡剛(二排左二為顧頡剛)開創歷史地理學1929年5月(36歲),顧頡剛任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歷史系教授,又兼在北大上課,主編《燕京學報》。1934年初(41歲),與譚其驤等人籌備組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為挽救民族危亡,致力於邊疆和民族歷史與現狀的研究。創立了中國的歷史地理這門新學科。1939年(46歲),顧頡剛發表《中華民族是一個》,開啟了輸血論的先河,提出“漢人是許多民族混合起來的,他不是一個民族”,“常有強壯的異族血液滲進去,使得這個已經衰老的民族時時可以回覆到少壯,所以整部的中國歷史的主要問題就是內外各族的融合問題”。顧頡剛通史總校1949年(56歲)後,曾任上海學院中文系教授、復旦大學教授。1954年(61歲),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員,擔任《資治通鑑》總校。顧頡剛1966年(73歲)“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顧頡剛作為“反動學術權威”,戴高帽,受批判,每天到歷史所勞動,一直持續到70年代初才得以解脫。1971年(78歲),開始,擔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總校工作,1977年(84歲)完成,先後由中華書局出版。顧頡剛1980年12月25日,因腦溢血於北京逝世,享年87歲。歷史學家錢穆先生評價:"《古史辨》不脛走天下,疑禹為蟲,信與不信,交相轉述,三君者(胡適、錢玄同、顧頡剛--引者注)或仰之如日星之懸中天,或畏之如洪水猛獸之氾濫縱橫於四野,要之凡識字之人幾於無不知三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