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2月25日發生的大事件

香港淪陷 “三年零八個月”

在79年前的今天,1941年12月25日(農曆1941年11月8日),香港總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1941年港督楊慕琦領英殖民地官員渡海投降1941年12月25日,在港的英軍和英國公民來說,這是個令人沮喪的聖誕節。在經歷了幾年的動盪和數週逃亡,英國人於這天晚上向日本人投降。由於本月早些時候38個日本師團的逼近,馬克-揚總督已下令守備部隊撤退至九龍。日軍不斷對其進行襲擊和狂轟濫炸。這晚,馬克爵士向日軍酒井將軍投降。楊慕琦(SMarkAitchisonYoung,1886年6月30日—1974年5月12日),英國殖民地官員。1933年至1938年在任巴貝多總督,期間推行不少改革,貢獻良多。在1941年9月,楊慕琦獲委任為第21任香港總督,惟日本隨後在同年12月發動太平洋戰爭,繼而入侵香港,最終楊爵士在12月25日向日軍投降,淪為戰俘,開展了香港3年零8個月艱辛的“日治時期”。楊慕琦在戰後1946年復任港督,任內提出“楊慕琦計劃”,試圖改革香港政治,但礙於中國大陸局勢不穩,方案以流產告終。香港淪陷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及統治香港的時期其具體的時間是由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香港人俗稱這段時期為“三年零八個月”日佔時期香港除了民生大受摧殘外,經濟亦被恣意掠奪,其手法是強逼港人以港元換軍用手票(俗稱”軍票”)。事隔五十多年,至今很多港人仍在爭取日本政府為當年所發行的軍票賠償他們的損失。1941年12月26日,即香港淪陷翌日,日本軍政府即宣佈以軍票取代港元,成為香港唯一合法的貨幣。1942年1月,軍票和港元的兌換率為2兌1,可是到了1942年7月,兌換率已變為4兌1,比之前兌換率大幅驟降,使香港人身家亦隨之而大為貶值。軍票於1943年6月1日正式成為香港的唯一法定流通貨幣,日用品的價格必須以軍票作單位。至1945年日本投降時,被強迫兌換的日本軍票總值超逾57億港元。日佔期間香港雖然已不準使用港元,但港元在珠三角、或澳門等其他中立地區依然甚受歡迎,市面上還有港元買賣活動。日軍將強逼收來的港元鈔票,在境外購買物資,獲益甚豐。由於印製和發行軍票根本不需要任何儲備金,所以實際上日軍是以白紙強逼兌換有十足保證的港幣。另方面,由於濫發軍票,香港物價飛漲,投機倒賣熾熱,加上日人貪汙成風,到了日佔後期,香港人的生活苦不堪言。短短的不到三年,香港由一個繁盛的轉口港變成市面蕭條的死港。宣傳上,日本一直聲稱佔領香港是為“華人從英國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可是實際上日本管治香港的方式比戰前的殖民地政府獨裁和腐敗得多;而所使用的手段亦遠較殖民地政府殘酷和野蠻。從軍政廳成立起,佔領地政府先後制定大量前所未有的規例,日軍憲兵隊可隨意打罵、囚禁甚至殺害居民,也可以隨意在街上捕捉男丁做苦工勞役,或者以搜查房屋為名入屋蹂躪女性。另外,日軍在灣仔駱克道一帶設立多間慰安所,強迫婦女提供性服務;又在市區恢復設立賭館及煙館另外當時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例:每當市民在街上見到日軍,無論遠近都要作90度鞠躬,否則會遭到拳打腳踢之苦,甚至惹來殺身之禍。除“居民證”外,市民亦須全家合影一張“全家福”照片放在屋內,當日軍查戶口時,倘若合照中有人不在屋中/又或者有陌生住在屋內,又無合理解釋,便會被當作窩藏游擊隊成員論。日軍虐待戰俘和普通市民的手法,包括強行灌水至肚脹,再用腳猛力踏在肚皮上,除此之外令人聞之色變的酷刑還有電刑,吊起毒打以及以火鉗炙胸等。除了虐打外,日軍也隨意屠殺市民最讓人感到指發的是即使在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日軍仍在大嶼山銀礦灣屠殺超過70名市民,這宗血債仍有當年的生還者可以作證。在日本的統治下,港人的生活極為艱苦。由1942年開始,佔領地政府實施定額配給制度,限量供應日用品如米、油、麵粉、鹽和糖等。每個家庭都派給一張定額配給許可證,每人每天只可以買到六両四的白米,由於沒有其他副食品補充,六両四白米根本不夠飽肚。自1943年起,日軍在戰場上開始失利,由於運輸困難,配給制度更形苛刻。發展至後期,很多人只能以樹葉、樹根、番薯藤、木薯粉,花生麩甚至樹葉樹根充飢。在日佔期間,香港其實不斷出現各式各樣的扺抗活動,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江縱隊港九大隊,俗稱”東江游擊隊”。東江游擊隊是一隊由香港新界原居民子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成的游擊隊,成員包括農民、學生和海員,主要在新界西貢一帶活動。東江游擊隊由曾生領導,在1941年日軍進攻香港時,游擊隊人數從200人猛然擴充套件到超過6,000人,在英軍敗退後,游擊隊獲得被英軍放棄的武器,並在新界及九龍建立基地,同時在西貢墟建立地下聯絡系統而第三個和第五個分支在蔡國樑,黃冠芳和劉黑仔等人的帶領下,在香港和九龍進行抗日遊擊戰。1945年8月15日,日皇正式向盟國宣佈無條件投降。英軍控制香港後,立刻接收政府機關和船塢,釋放戰俘和被囚的英籍僑民,並確保重要的公共設施如水、電等的供應,而警署、海事署等政府部門亦陸續恢復工作。公共秩序在英軍的協助下,亦大致得以維持。事實上軍政府面對的問題極多,香港光復後百廢待興,居民營養不良、醫療衛生條件極差、適齡學童失學、大量房屋受到破壞等。此外,大量早前逃離香港的人迅速回流,亦令情況進一步惡化。為了儘快重建香港,軍政府一開始便執行全面的統制政策對外貿易、工商業,以至一般市民的糧食、燃料、日用品、住屋和工資,都予以不同程度的統制。當然這個管制和日治時代的定額配給制度的理念和心態是截然不同的。最後要談的是處理戰犯的問題由1945年至1948年,英國殖民政府審判最少123名日軍戰犯,他們涉及最少45宗戰爭罪行。當年的戰爭法庭位於銅鑼灣的崇光百貨附近。其中22名被判死刑,並於赤柱被問吊,14名因證據不足而獲釋其餘戰犯則被判監禁,刑期由6個月至終身不等不過,由於政治及經濟因素,這些戰犯在1950年代全數獲釋。事實上,日軍在香港所犯下的戰爭罪行罄竹難書,又豈只這區區的45宗?實際上有更多的罪行因沒有檔案紀錄而不為人知,又或者犯事的日軍早被遣返日本,無從追究,苦的是受害人及其家屬,無法還無辜死難者一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