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2月25日發生的大事件

蘇聯解體

在29年前的今天,1991年12月25日(農曆1991年11月2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解體。葉利欽站在被包圍的俄羅斯議會大廈,即“白宮”外面一輛坦克頂上的演說令人難忘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正式宣佈辭職。當日18時32分,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69週年即將來臨之際,在克里姆林宮頂上飄揚的蘇聯鐮刀和錘子國旗徐徐下降;19時45分,一面俄羅斯的紅、藍、白三色族升上克里姆林宮。從此,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歷史宣告終結。“8-19事件”後,所謂“新奧加廖沃程序”實際上已難以繼續,蘇聯加速走向解體。10月初,除波羅的海三國外,蘇聯的12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阿拉木圖共商經濟協議。經過緊張激烈的討價還價,10月18日,蘇聯總統和八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莫斯科簽署了主權共和國經濟合作條約,亞塞拜然、喬治亞、摩爾多瓦和烏克蘭沒有參加簽約,條約規定要保留盧布作為統一貨幣系統的共同貨幣的作用,參加國要履行蘇聯所有的對外經濟義務並奉行協調一致的經濟政策。但由於條約缺乏政治約束力,很快就成為一紙空文。11月16日,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宣佈了10項總統令,接管了包括貴重金屬生產部門在內的一系列屬於中央財政金融部門的權力,剝奪了聯盟的重要財源,並停止向中央約80個部提供資金。稍後,葉利欽又宣佈由俄羅斯中央銀行接管蘇聯國家銀行和對外經濟銀行,掌握了聯盟的貨幣大權。進入12月,圍繞著蘇聯命運的鬥爭進一步加劇。西方國家看到戈爾巴喬夫大勢已去,開始把原來對共和國與中央一視同仁的“雙軌政策”逐步過渡到支援各共和國獨立的“一邊倒”政策。12月1日,烏克蘭共和國就脫離聯盟和選舉總統問題舉行全民公決,美國在投票前放風說,如果烏克蘭投票的結果表明要獨立於聯盟,則美國會盡快地予以承認。美國這一立場變化對烏克蘭的投票起了很大作用。結果99.85%的選民贊成獨立。原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克拉夫丘克當選為首任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在就職講話中明確表示,烏克蘭將不參加戈爾巴喬夫倡議的主權國家聯盟。人口近5200萬,國民生產總值佔全蘇25%的烏克蘭的獨立,對於戈爾巴喬夫組建新聯盟的計劃是一次致命的打擊。12月8日,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國領導人揹著戈爾巴喬夫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會晤。會晤後三方發表的公報稱,三國已共同簽署了由三個國家組成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其中宣稱,“蘇聯作為國際法的一個主體和一種地緣政治現實已不復存在”,蘇聯的法律和一切準則在三國已不再適用。這三個斯拉夫國家的總人口、總面積和經濟實力在聯盟中佔絕對優勢。三國的決定使戈爾巴喬夫簽訂新聯盟條約的努力最終成為泡影。明斯克會晤公報發表後,原蘇聯中亞五個國家--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土庫曼的領導人於12月13日發表宣告,表示願意成為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平等建立國。12月23日,葉利欽來到克里姆林宮,同戈爾巴喬夫進行了8小時的會談,要他交出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權、發射2.7萬個核彈頭的“核按鈕”、克里姆林宮總統府等。戈爾巴喬夫還把一批珍貴的檔案材料交給了葉利欽。葉利欽保證戈爾巴喬夫辭職後享有包括國家別墅、汽車、警衛人員在內的優厚待遇。12月24日,戈爾巴喬夫同他的工作人員,包括雅科夫列夫、謝瓦爾德納澤等人舉行了告別會,大家依依惜別。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簽署了他的最後一道總統令:辭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職務,將武裝部隊和“核按鈕”的控制權移交給葉利欽。晚上19時,戈爾巴喬夫在總統辦公室,面對著攝像機、向全國和全世界發表了辭去蘇聯總統職務的講話。他說:“鑑於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形成的局勢,我停止自己作為蘇聯總統職務的活動。作出這一決定是出於原則性考慮。”“我堅決主張各族人民的獨立自主,主張共和國擁有主權;同時主張保留聯盟國家,保持國家的完整性。但是,事態卻是沿著另一條道路發展的,肢解和分裂國家的方針佔了上風,對此我是不能同意的。”“我還對我國人民失去一個大國的國籍感到不安,它會給所有的人帶來十分沉重的後果。”戈爾巴喬夫表情嚴肅,但他以樂觀的預言結束了演說:“我相信,我們的共同努力遲早會結出碩果,我們的人民將生活在繁榮昌盛和民主的社會中。”19時20分,戈爾巴喬夫把“核按鈕”透過“獨聯體”武裝力量臨時總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給了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9時38分,克里姆林宮上空印有鐮刀和斧頭圖案的蘇聯國旗降下,俄羅斯白藍紅三色旗升上了旗杆。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以履行蘇聯終止存在的法律手續。不足百人的會場十分冷清,主席臺上只有共和國院主席阿利姆扎諾夫一人就座。慣用的電子錶決器也不用開動,連到會人數的登記亦未進行。大會代表以表決方式透過一項宣言。宣言說:“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確認,隨著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建立,蘇聯作為一個國家和國際法的主體即將停止其存在。”但是必須指出,並不是所有的代表都贊同此宣言,有的認為它毫無意義,因為蘇聯解體已成既定事實;有的認為由共和國院宣佈蘇聯停止存在不合法律,這類決定只能由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來決定。宣言透過之後,阿利姆扎諾夫對代表們說:“共和國院堅持到了最後。我們完成了自己的公民和代表職責,沒有辜負主權共和國的信任。”“既然蘇聯總統已經向全體人民宣佈辭職,既然蘇聯國旗已經降下,我們今天有完全的權利以憲法途徑平靜地完成我們的工作——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在此之前,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院已於12月23日作出決定,聯盟院不再舉行任何會議。於是,阿利姆扎諾夫宣佈蘇聯議會從此解散,代表們互相告別,各奔東西。一個昔日的超級大國一一一蘇聯已經成為歷史。1991年12月25日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悄然降下,俄羅斯國旗緩緩升起,標誌著一箇舊時代的結束和新時代的開始戈爾巴喬夫在辭職書上簽字後發表了12分鐘電視講話:“我曾經堅定地贊成保持聯盟國家,保持國家完整。最近發生的事件卻朝另一個方向發展,國家分裂解體已成為現實,我不能同意發生這一情況......”。俄羅斯聯邦總統鮑里斯-葉利欽成為反對政變的中心人物。幾千名示威者無視政府釋出的戒嚴令,向亞納耶夫的部隊公開表示他們反對政變延伸閱讀:中國與蘇聯解體後的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紀實延伸閱讀:中國與蘇聯解體後的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紀實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政局動盪不安,如何正確應對,是鄧小平極為關注的一個問題。而在蘇聯解體之前與之後,如何處理好與俄羅斯等蘇聯解體後的國家的關係,是我國外交當時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在這一段時間裡,我作為外交部蘇歐司、歐亞司副司長,主管蘇聯―俄羅斯的工作,對鄧小平如何準確判斷形勢,從容應對,巧妙駕馭複雜的局勢,高屋建瓴地採取一系列重大對策,有些瞭解。從容應對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的政局就開始動盪。對此,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觀察國家關係問題不是看社會制度,不管蘇聯怎麼變化,我們都要同它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從容地發展關係,包括政治關係,不搞意識形態爭論。”他與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又指出:“東歐、蘇聯亂,我看也不可避免,至於亂到什麼程度,現在不好預料,還要很冷靜地觀察。”根據這些指示精神,我們一直密切關注蘇聯政局的動態,並採取這樣一種方針: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在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保持與發展與蘇聯的關係。為了便於瞭解鄧小平對蘇決策的連續性,還得把時光倒回到1988年下半年。當時,他高瞻遠矚,緊緊地把握住時機,採取重大措施,進一步推動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中蘇關係正常化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次年春,“山重水複疑無路”已多年的中蘇關係,終於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1989年5月16日,鄧小平在北京與戈爾巴喬夫舉行了歷史性會晤,宣佈“結束過去,開闢未來”,在兩國間確立起一種既不結盟,又不對抗,友好睦鄰,互利合作的新型關係。這一戰略決策的意義重大而深遠,為我國後來與俄羅斯等蘇聯解體後的國家發展關係奠定了堅定的基礎。急赴“波海三國”商談建交從1990年夏起,蘇聯國內複雜的形勢開始急轉直下。6月12日,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發表主權宣告,宣稱有權退出蘇聯,從而大大動搖了已經存在將近68年的蘇聯這個“龐然大物”的根基。8月19日,一些蘇聯領導人趁戈爾巴喬夫在外地休假之機,宣佈廢除他的總統職務。戈爾巴喬夫雖很快就重回克里姆林宮繼續掌權,但對蘇聯這座大廈即將傾倒,已無回天之力。在當時,我們就已估計到,蘇聯解體已進入倒計時,並制訂出一種預案:在某些加盟共和國宣佈獨立而又得蘇聯官方承認後,即遵循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尊重別國人民選擇的原則,按照“承認、建交、設館”的“三步曲”,與這些國家發展關係。1991年9月初,最後加入蘇聯的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這3個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以下簡稱“波海三國”)相繼宣佈獨立。就在此前的七八天,戈爾巴喬夫接連採取了極不尋常的行動:下令解散蘇聯內閣、宣佈辭去蘇共總書記職務、下令停止所有政黨在國家機關的一切活動。也是在9月初,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這個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宣告解散。9月6日,戈爾巴喬夫被迫宣佈承認“波海三國”獨立。9月7日,錢其琛外長致電“波海三國”外長,告知中國政府承認“波海三國”獨立。同日,一位中央領導人提出,“波海三國”宣告獨立,戈爾巴喬夫昨天已經承認了,在9月中旬即將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估計這3個國家將會提出入會的申請。要趁著新獨立國家加入聯合國需要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支援這一有利時機,立即派人去“波海三國”商談建交事宜。他還指出,臺灣當局利用蘇聯、東歐劇變之機,在這一地區的活動相當活躍,削尖腦袋往裡鑽,一定要趕在臺灣之前,把與“波海三國”建交這件大事給“拿下來”。對此,錢其琛決定,派田曾佩副外長以中國政府代表的身份,帶著我乘最近一趟班機飛往莫斯科,之後立即轉赴“波海三國”,就建交事宜進行談判。行前,根據外交部領導的指示精神,我草擬出建交公報,核心內容是對方在臺灣問題上的承諾:世界上只存在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不與臺灣當局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關係和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作為回應,我方作出兩項承諾:對於對方在經貿、文化方面與臺灣進行純民間的交往不持異議;支援對方維護國家獨立和發展經濟的努力。9月8日,田曾佩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前往“波海三國”商談建交事宜。作為新獨立的國家,它們當時確實亟需得到國際承認,特別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承認,在即將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加入該國際組織。在與“波海三國”代表的談判中,田曾佩表示,中國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三國保持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支援三國為民族獨立和發展經濟所作出的努力。對於三國與蘇聯方面在某些問題上存在的分歧,中國方面希望它們透過談判和平解決。在談判中,我方著重強調了臺灣問題,要求“波海三國”遵照國際法和一箇中國的原則,與中國政府就臺灣問題達成正式協議或諒解,承諾不與中國臺灣省建立任何官方性質的關係,不進行任何官方往來。“波海三國”的外交部門剛剛成立,對中國情況還不熟悉。於是,田曾佩就詳細介紹了臺灣問題的由來以及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說明中國同所有國家建交都不能繞開臺灣問題。“波海三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都表示支援我國政府的原則立場。我方則明確表示,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支援“波海三國”在即將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加入該國際組織。田曾佩這次在“波海三國”,一天走一個國家,順利地完成了建交任務。上述就臺灣問題的3點表述,日後成了與蘇聯解體後其他國家建交談判時在臺灣問題上表述的範本。我國因與“波海三國”及時建交,在外交上贏得了主動,使臺灣當局在這些國家無隙可覓。歷史性過渡1991年12月7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國總統,在白俄羅斯和波蘭交界處的別洛韋日的“野牛林”裡秘密會晤。8日,三國領導人發表共同宣告,宣稱由於簽署新聯盟條約的談判陷入死衚衕,作為國際法主體的蘇聯已不再存在。三國決定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並歡迎其他共和國加入。18日,俄羅斯聯邦政府接管了克里姆林宮。21日,原蘇聯11個共和國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議定書》。很明顯,長達69年的蘇聯歷史眼看就要終結。針對這種局面,錢其琛決定不等蘇聯正式宣佈解體,就派主管蘇聯事務的田曾佩去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已獨立的“波海三國”除外),就建立雙邊關係事宜預先交換意見,特別是與俄羅斯聯邦的代表商談發展國家關係問題。不過,在田曾佩出發前夕,考慮到蘇聯畢竟還沒有正式宣佈解體,直接去談國家關係問題不太適宜。我國政府決定改為經貿開路,由外經貿部和外交部聯合組團,外經貿部部長李嵐清任團長,田曾佩任副團長,前往蘇聯各加盟共和國,與其代表進行接觸。我國代表團由30多人組成,除外經貿部和外交部的官員外,還有一批企業家。12月25日上午,代表團從北京出發,於當地時間下午抵達莫斯科。代表團成員剛剛在中國駐蘇聯大使館招待所安頓下來,晚上7時就在電視上看到,“喪失了全部國土的國王”戈爾巴喬夫發表告人民書,宣佈停止行使蘇聯總統職權。半小時過後,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黯然降下,升起了俄羅斯聯邦的三色旗。第二天,即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院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宣佈蘇聯停止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決定立即承認蘇聯加盟共和國(已獨立的“波海三國”除外)獨立,並儘快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由於俄羅斯不存在獨立問題,我國無需與其重新建立外交關係,把原先的中蘇關係轉為中俄關系即可。27日,錢其琛致電俄羅斯外長科濟列夫,正式通知他:中國政府決定承認俄羅斯聯邦政府,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保持和發展同俄羅斯的友好合作關係。與此同時,錢其琛還致電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摩爾多瓦等國外長,告知中國政府決定承認這11個國家獨立,並準備與其代表進行建交談判。27日上午,李嵐清會見俄羅斯主管經貿的副總理紹欣,轉達了我國領導人的口信,通報中國政府決定承認俄羅斯聯邦政府,支援俄接替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俄方的反應很積極,除了一再表示感謝外,當即安排外長宴請,由其副外長與田曾佩舉行會談。當日,田曾佩與俄羅斯主管中國的副外長庫納澤舉行會談。我方的指導思想是:力爭中俄關系全面繼承中蘇關係,保持自戈爾巴喬夫訪華以來中蘇關係的良好發展勢頭,並進一步有所發展。在會談中,我方提出,由於中俄關系繼承了中蘇關係,中國駐蘇大使就改任駐俄大使,蘇聯駐華大使也相應改為俄羅斯駐華大使,所以,雙方不存在重新建交問題。庫納澤感謝中國政府對俄羅斯政府的外交承認以及對俄羅斯接替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支援,表示俄羅斯願繼承中蘇關係的一切積極成果,強調保持同中國的睦鄰友好關係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贊同中方對處理兩國關係的原則性設想。針對莫斯科市長波波夫曾去過臺灣一事,田曾佩闡述了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並對外國與臺灣當局進行官方和民間交往的界限作了詳細說明。庫納澤表示,理解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在會談中,我方建議簽署一個會談紀要,並向俄方提交了紀要草案。在該草案中,肯定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兩國關係的基礎;確認1989年和1991年中蘇兩個聯合公報確定的各項原則仍為中俄兩國關係的指導原則;繼續履行中蘇兩國之間簽訂的各項條約和協定;加強各個領域、各個級別的往來;承認中蘇邊界談判取得的成果,兩國將盡快履行法律程式,批准中蘇東段邊界協定。俄方基本上接受了我方草案內容。29日,中俄雙方簽署了兩國政府代表團會談紀要。這個紀要從法律上解決了中蘇關係的繼承問題,成為新形勢下發展中俄關系的第一個指導性檔案。中蘇關係及時、平穩地向中俄關系的過渡,為日後建立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奠定了基礎。中俄關系對於兩國外交的重要性日益明顯,成為其重要的支撐點。值得一提的是,參加政府代表團的王藎卿大使,當時既非駐蘇大使,也非駐俄大使。王藎卿是1991年11月底達到莫斯科的,因蘇聯國內政局不穩,還沒有來得及遞交國書,蘇聯就不復存在了。12月下旬,蘇方告訴我方,葉利欽總統將盡快接受王藎卿大使的國書。這樣一來,就需要履行新的法律手續,將王藎卿由駐蘇大使改任駐俄大使。王藎卿赴任時攜帶的我國家主席致蘇聯總統的國書業已過時,只好補辦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新國書。我外交部領導得知此訊息後很著急,指示要火速把新國書呈送楊尚昆主席簽署、錢其琛外長副署,之後儘快派專人攜帶新國書,乘坐最近一個航班飛往莫斯科。為保證此事辦得迅速、穩妥,部領導還指定幾個有關部門的主管領導共同督辦。我和另兩位督辦人心裡很慌:葉利欽要是明天就見王藎卿,那可怎麼辦?有人說,那倒好辦啦,就立即申請派架包機專門送一趟國書。不過,大家否決了這一昂貴的方案,傾向於採用“先見(總統)後交(國書)”這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兩天後,新國書由專人乘班機送到了王藎卿手裡。葉利欽因立國之初國務纏身,過了一個多月之後才接受了王藎卿的國書。在短短的兩個多月時間內,王藎卿擁有兩個“大使”銜:一個是候任駐蘇聯大使,另一個現任駐俄羅斯大使。這種特例在新中國外交史上可謂絕無僅有。與其他11國順利建交除俄羅斯外,我代表團還訪問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此後,原擬即刻前往中亞五國商談建交事宜,但獨聯體國家12月30日將在明斯克召開首腦會議,到訪國的主要領導人均不在國內,對方懇切希望代表團改在元旦後成行。經研究,12月29日代表團飛往新疆,元旦後直接從烏魯木齊赴中亞。1992年1月2日,代表團到達中亞之行的第一站烏茲別克。該國盛產優質棉花,被譽為“白金之國”,其首都塔什干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與前幾站自費訪問不同的是,烏方按政府代表團正式訪問的規格接待。卡里莫夫總統接見,外長會見宴請,主管副外長對口會談。烏方衷心感謝我國在該國獨立之初就給予承認,認為這是對該國的最大支援。烏外長還告訴我們,外交部已為中國大使館物色好了館址,請中方儘快派先遣組來建館。1月3日,代表團一行飛抵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阿拉木圖原名阿爾瑪·阿達,阿爾瑪在哈語中是蘋果的意思,該地以盛產蘋果著稱。哈方的接待相當正規,會談氣氛很好。納扎爾巴耶夫總統會見代表團時,高度評價中國改革的成就,認為中國政府派團來訪是一項富有遠見的決策,並對發展兩國友好睦鄰關係寄予厚望。1月4日,代表團一行抵達塔吉克首都杜尚別。這個國家處於帕米爾高原上,被稱為“高山之國”。塔總統拉赫莫諾夫在會見中,表示感謝並讚賞中國這個偉大鄰國對塔吉克這樣一個小國的支援,表示要永遠與中國結好,並提議日後將中國大使館所在的街道命名為“北京街”。1月5日,代表團一行飛抵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吉副總統和內務部長到機場迎接,還鋪上了紅地毯。阿卡耶夫總統在與李嵐清交談中,說對與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建立外交關係感到非常高興,並幾次提到聖人孔子的“教導”。還說他作為學者,曾兩次訪問過中國,認為中國經濟改革的經驗更適合於吉爾吉斯斯坦的國情。最後一站是土庫曼。2000多年前,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時曾到過的大宛國,就是今天的土庫曼。尼亞佐夫總統會見李嵐清時,強調中國的支援是對土庫曼國家安全的有力保障,還興致勃勃地與李嵐清一起探討拓展兩國經貿關係的遠景藍圖。代表團訪問中亞五國期間,一天與一個國家簽署建交公報。過後不久,我方又與亞塞拜然、喬治亞、摩爾多瓦和亞美尼亞順利地簽署了建交公報。在與上述11國的代表會談中,核心問題也是臺灣問題。我方介紹了臺灣問題的由來,闡述了我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要求對方不與臺灣當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對此,11國政府都作出了明確的承諾。就這樣,我國與蘇聯解體後的15國都順利地建立了大使級的外交關係。隨後,我國就在這些國家的首都開設了大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