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捷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
在24年前的今天,1996年12月20日(農曆1996年11月10日),德捷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1996年12月20日,德國外長金克爾和捷克外長耶萊涅茨就1938年的蘇臺德問題及其遺留問題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簽署了一份聯合宣告。這份聯合宣告表明,德捷兩國關於戰後遺留問題的談判已經結束。1938年夏,納粹德國出於最終吞併捷克斯洛伐克領土的罪惡目的,慫恿和支援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德意志族中的納粹追隨者——漢萊因黨徒進行分裂叛亂活動。由於當時的英法統治者採取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德國透過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吞併了蘇臺德地區。1939年3月德國又佔領了捷全境。1945年捷解放後,根據波茨坦協定和捷總統貝奈斯的法令,捷收回了蘇臺德地區,同時把世代居住在這一地區的約200萬德意志族人驅逐到德國。1950年,捷同民主德國簽署宣告,稱“德國人從捷克斯洛伐克遷出的問題已不可改變地、公正地、永久地解決了”,但這一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德國統一、東歐劇變後,原蘇臺德德意志族人不斷透過德政府向捷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將“驅逐”定性為“不公正”之舉,並確認蘇臺德德意志人有回鄉定居的權利。德一些政界人士也公開表示支援蘇臺德德意志人的要求。1995年,德捷兩國開始就這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舉行談判。德國外長金克爾認為,這是德與東歐國家和解程序中“最困難的”談判。其原因在於,大多數捷克人認為,在蘇臺德問題上,德吞併在前,是“因”;捷驅逐於後,是“果”,而且捷方有國際協定為基礎,談不上應該“道歉”。捷方還擔心,如果在“回鄉”等問題上作出讓步,捷在內政方面將重新面臨“災難”。但是,捷克在加入歐盟和北約問題上,需要得到德國的支援,而且德國在冷戰結束後已成為捷最大的投資國和貿易伙伴。捷克國內經過多次討論,為了創造兩國長期睦鄰友好的條件,終於與德國開始就這一問題舉行談判。而且,經過長達18個月的談判,雙方最終就聯合宣告的最後文字達成了一致。這份檔案首先宣告,德國對納粹給捷克人民造成的“痛苦”和“不公正”表示“遺憾”。德方在第二條中還承認,納粹的“武力政策”為後來的“驅逐”等提供了“土壤”。檔案的關鍵部分是第三條:“捷方對戰後驅逐和強迫蘇臺德德意志人遷出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沒收其財產、取消其國籍給無辜者造成的許多痛苦和不公正(待遇)表示遺憾,因為這一點具有集體問罪的性質。”這是戰後捷克首次在驅逐問題上表示“遺憾”。為使宣告為多數捷克人所接受,德方同意捷方在捷文文字上不使用“驅逐”一詞,而使用了另一措辭緩和的近義詞。在“回鄉”問題上,“雙方表示堅信,由於捷克共和國加入歐洲聯盟和在此範圍記憶體在自由遷徙,德國人和捷克人共處將變得更為容易”,這表明,兩國決定擱置“回鄉”權利問題,將這一問題留給未來,在歐洲一體化程序中逐步解決。宣告特別指出,兩國“不會以歷史形成的政治和法律問題來影響雙方關係”。這意味著,德國不向捷克提出賠償蘇臺德德意志人損失的要求。雙方決定成立一個“未來基金”,德國出資1.4億馬克,捷出資2000至2500萬馬克,用來資助有利於受納粹迫害的捷克人的專案。捷克首次就驅逐行動正式道歉,受到兩國、尤其是德國的歡迎。德國外長金克爾稱這是兩國關係中的一個“里程碑”;捷克外長耶萊涅茨稱,雙方在澄清兩國近代歷史上的“黑暗篇章”問題上能達成一致,是令人高興的事。德捷兩國主要政治家都認為,這一宣告已經做到了“最大可能”。兩國決心面向未來,這對兩國關係將是一件幸事。正如捷外長耶萊涅茨所說,宣告並非給歷史畫上了句號,而是一個冒號———開始就未來合作進行直接對話的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