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大王曹德旺“跑路”事件
2016年12月20日(農曆2016年11月22日),玻璃大王曹德旺“跑路”事件。曹德旺資料圖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我跟李嘉誠不能比,我不做房地產,我不為錢,我捐了八九十億給中國,我賺的錢也是捐掉。為什麼拿我跟他比呢?我是實業家。”——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近日,一段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接受媒體採訪的影片刷爆朋友圈。影片中曹德旺說計劃花10億美金去美國建廠,並提出國內稅收負擔太高。於是輿論延續之前“李嘉誠跑了”的思維,猜測曹德旺也要跑了。昨天,曹德旺再次面對媒體,明確回應,中國厚待我,我跑出去幹什麼呢?“我什麼時候跑了?”今年10月7日,由福耀集團投資的全球最大汽車玻璃單體工廠正式在美國俄亥俄州竣工投產。該專案投資6億美元,是該州歷史上最大的一筆中國投資。加上2014年福耀玻璃已在美國投資4億美元生產汽車玻璃,福耀集團在美國投資已高達10億美元。被問及原因,曹德旺表示“中國實體經濟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麼都比美國貴”,這個回答迅速被解讀為曹德旺準備“逃離中國市場、把製造業回流美國”。對此,曹德旺昨天再次接受媒體採訪時反問:“我什麼時候跑了?”他表示,福耀玻璃所有對外的投資,都是經過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批准的。“我們是全體產業的供應鏈,我們做玻璃的,都隨著汽車廠走。汽車廠去哪裡,我們就跟到哪裡。”他說。曹德旺表示:“福耀製造的市場銷路65%在中國,我跑出去幹什麼呢?”但市場重點在中國不等於不出去投資,“因為你想變成全球公司,必須在國外投資。”據曹德旺介紹,在美國專案開通的時候,福耀玻璃在天津的專案也開通,同時在蘇州工業園區剛剛拿了一塊地。從福耀玻璃官網也可以看到,它在國內有十幾個生產基地,銷售網點更不計其數。“我跟李嘉誠不同”“曹德旺跑路”之說起源於去年“李嘉誠跑路”。當時李嘉誠賣掉內地房產,撒腿跑到英國去了。對此曹德旺表示不屑一顧:“我跟李嘉誠不能比,我不做房地產,我不為錢,我捐了八九十億給中國,我賺的錢也是捐掉。為什麼拿我跟他比呢?我是實業家。”據報道,33年來,曹德旺做的公益捐贈累計已達到70億,因此他被媒體稱為“首善”。同時,曹德旺還說,福耀玻璃建廠30多年,有20多年是福建納稅模範。在昨天的對話採訪中,曹德旺多次反問:“我跑出去幹什麼呢?”像是在質問所有懷疑、誤解他的人。他說,中國汽車商70%是我的玻璃。你說我跑出去,把那些汽車商扔下來,首先告狀的就是那些汽車廠。曹德旺明確表示:“我不是搬出去。我今年才投產的美國專案,還沒有帶來利潤。我在美國建廠20年前開始。這幾年美國投資的同時,配合美國的戰略。”據曹德旺透露,福耀玻璃在海外建廠的投資比例很低,只佔總投資比例的2%—3%,玻璃出口比例佔35%,絕大部分市場還是在中國。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1年,福耀玻璃就在俄羅斯設立工廠,投資了2億美元,此外,福耀玻璃在歐洲、韓國也設有工廠或銷售公司。“中國厚待我,我才那麼說”在惹禍影片中,曹德旺吐槽國內投資環境,引發公眾議論,並使得一貫低調的他瞬間躥紅網路。對此曹德旺表示:“中國厚待我,我才說出這些話。”曹德旺認為自己說的一點沒有錯,應該承認成本是需要的,中國人現在要去抓這個問題。“我說話不是為自己說,只是說要注意美國的這方面條件要比中國好。在那邊投資也發現這個問題。”他內心裡希望中國看到目前的投資環境問題並且要糾正,提高國家競爭力。在惹禍影片中,他對中美製造業的成本比較,非常具體,不僅涉及到稅收和勞動力成本,還涉及到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等等。按照曹德旺的說法,目前美國的勞動力成本仍比中國高,藍領(工資成本)是中國的8倍,白領是中國的兩倍多,但美國的優勢也非常明顯,比如“土地基本不要錢”,“電價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只有中國的1/5”。稅收方面,曹德旺說“中國製造業綜合稅負比美國高”。這樣算下來,在美國設廠比在中國還能“多賺百分之十幾”。這一席話再度將中國實體產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推向了輿論前臺。人物認為施財不過是“小善”曹德旺,1946年5月出生,福建省福清市人,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9歲才上學、14歲被迫輟學、吃過苦受過累的曹德旺,從承包鄉鎮小廠踏上創業路。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團,目前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車玻璃供應商。他是不行賄的企業家,自稱沒“送過一盒月餅”,以人格做事;他是行善的佛教徒,從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達60億元,認為施財不過是“小善”。2009年5月,曹德旺登頂企業界奧斯卡之稱的“安永全球企業家大獎”,是首位華人獲得者。記憶體福耀去年營收136億福耀集團(全稱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在中國福州註冊成立,是一家專業生產汽車安全玻璃和工業技術玻璃的中外合資企業,也是名符其實的大型跨國工業集團。1993年,福耀集團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為中國同行業首家上市公司,股票簡稱:福耀玻璃股票程式碼600660。2015年,福耀集團加快國際步伐,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版掛牌,H股股票程式碼3606。福耀集團已在福建福清、吉林長春、吉林雙遼、上海、重慶、北京、廣東廣州、湖北荊門、河南鄭州、內蒙通遼、海南文昌、俄羅斯等地建立了現代化的生產基地,形成了一整套貫穿東南西北合縱聯橫的產銷網路體系,還在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德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子公司和商務機構。2015年,福耀實現營業收入135.73億元,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26.05億元。熱點關注美國天然氣價格真那麼低?曹德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美國工業用的能源價格低,其中電價是中國一半,天然氣只有中國的1/5。美國天然氣價格真那麼低?對比美國能源資訊署EIA的資料,中國的天然氣價格確實是偏高,2012年-2014年,兩國工業用天然氣價格相差在4-5倍左右。其中,2012年4月份,中國的天然氣價格一度接近美國的10倍,數值分別是4.8元和0.53元,但是近些年價差有所縮小。目前,居民消費均價9.22美元/千立方英尺,摺合2.15元人民幣/立方米;商業使用者均價6.97美元/千立方英尺,摺合1.62元人民幣/立方米;工業使用者均價3.2美元每千立方英尺,摺合0.75元人民幣/立方米;發電使用者均價2.69美元每千立方英尺,摺合0.63元人民幣/立方米。金銀島天然氣分析師江波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北京居民用氣價格2.28元每立方米,可以看出在居民用氣方面,美國似乎並沒有多大優勢。但其它使用者的用氣價格,國內遠高於美國。中國工業用氣價格是美國的3倍。中國天然氣工業用價有下調空間嗎?江波認為,工業用氣價格跟非居民門站價直接相關,我國正在大力推動非居民門站價市場化定價。冬季峰更高,夏季谷更低。低谷期就是工業使用者減成本的時期。到了夏季需求淡季,再把價格降下來,低價促進需求。透過價格變化,對用氣波動性進行削峰填谷。按照規定,國家允許非居民用氣門站價自2016年11月20日起,最大上浮20%,最後中石油上浮了10%目前,我國天然氣市場還未進入成熟期。有很多需要向美國等先進國家學習的地方,例如,將天然氣交易放在交易所內進行,裡面充斥大量供需方和金融機構投機,形成競爭性定價。非常微觀的氣候因素都會導致氣價劇烈波動。“目前天然氣供應商已經承諾,波谷降價,得到明年淡季才能看到降幅”,江波表示。曹德旺,1946年5月出生,福建省福州福清市人,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團,目前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車玻璃供應商。他是不行賄的企業家,自稱沒“送過一盒月餅”,以人格做事;他是行善的佛教徒,從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達60億元,認為財施不過是“小善”。2009年5月,曹德旺登頂企業界奧斯卡之稱的“安永全球企業家大獎”,是首位華人獲得者。為什麼說曹德旺“跑”了?2016年12月20日早上,一則訊息就在朋友圈刷屏:中國民營企業的代表人物之一、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投資6億美元、在美國莫瑞恩建造的汽車玻璃廠正式投產。曹德旺如此火,是因為他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發表了一些自己對中美製造業成本對比的看法,引起了四方商人的共鳴。曹德旺在美國莫瑞恩投資6億美元建造的汽車玻璃廠正式投產,對於為何選擇在美國這個大家普遍認為成本高的地方設廠,曹徳旺是這麼解釋的:“我比較了國際上,稅收最高的就是中國了……中國實體經濟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麼都比美國貴……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曹德旺的賬算得很簡單,雖然美國的工資高,但是稅低,運費低,電費天然氣費用低,還有各種優惠,最後的利潤率,比在中國生產高出十多個百分點。原來,作為中國第一玻璃供應商的曹德旺,憑著自己多年的從商經驗,總結出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這個結論,這也是使其將製造業投向美國的主要原因。雖然福耀玻璃在美國、俄羅斯和德國都建立了工廠,但其在國內的投資並沒有縮減,依然在穩步擴張。緊隨曹德旺德的腳步,稅收專家李煒光提出了更激進的觀點:死亡稅率。李煒光測算,我國企業綜合稅負達到50%以上,在21個亞太經合組織國家中排名第四。其觀點更為激進:中國的稅率讓企業老老實實交稅,基本上處於死亡的邊緣,這就是“死亡稅率”。“曹德旺跑了沒”,你知道福耀今年賺了多少億嗎?世界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短篇代表作《別忘了擦火柴》中,發人深省地指出,在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新生事物背後,人類往往會忘記“擦火柴”這種看似“低水準”、卻仍能解決許多問題的傳統技能。如今,這成為一則對中國實體制造業的暗喻,而“玻璃大王”曹德旺就是一位始終執迷於擦火柴的人。曹德旺並非孤軍奮戰。賣水的宗慶後、造紙的張茵、織布的張士平、鍊鋼的沈文榮……在經濟“脫實向虛”的大環境中,仍有這樣一批堅守制造業的企業家,自成一套獨特的生存法則。“今年的福耀集團大概賺了40億元稅後淨利潤,需要承擔美國的開支,去了1億美元,稅後利潤30幾億元,比去年翻了百分之二十幾。”越洋電話中,身處德國的曹德旺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則將曹德旺“跑了”的議論放在了一個更加宏觀的大背景下:從2008年以來,中國的對外投資(ODI)增長速度非常快,年平均增速超過了30%。而2016年ODI的增速超過40%,且全面超過了外商投資(FDI),這也是2016年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在劉元春看來,ODI規模這麼大,增速這麼快,有多重原因,其中,“趨勢性的原因是,中國正在從商品輸出時代過渡到資本輸出時代。”劉元春稱,“從其他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當商品輸出達到峰值的時候,必須要用資本輸出來替代商品輸出,這裡涉及盈利模式的轉換,我們需要把時間拉得更長一些來看資本輸出問題。”全球建廠:大企業有大責任2016年12月23日,有關“曹德旺跑了”的新聞已經發酵了數天。這一天,在商務部的例行釋出會上,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對相關問題回應稱,對曹德旺先生的評論不予置評。在談及中國企業的投資環境時,沈丹陽則表示,中國確實有一部分製造業企業面臨成本上升、面臨困境的問題,但正在不斷地改善。時間倒流至12月中下旬,地點轉換至德國。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乘坐私人飛機降落此地後,隨即展開了多輪談判,這是他在2017年的工作重心:在德國新建一座玻璃製造工廠,以滿足寶馬、路虎等歐洲汽車巨頭客戶的需求。“地已經買了,現在還在跟別人談判。主要是俄羅斯工廠做完以後,拿到德國來裝輔件、包邊,就做這些東西。”曹德旺對記者介紹。忙於佈局全球的曹德旺沒有想到,他的一則影片談話會引爆國內輿論。影片中,他比較了一番中、美製造業的成本,“除了人力之外,中國其他什麼都比美國貴”。—剎那間,玻璃大王成了“網紅”,引爆了“曹德旺跑了”的話題,引發了有關中國製造業營商環境的討論。北京時間12月20日晚,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這位70歲的實幹家表現得像個小孩一樣無可奈何:“跑哪裡去啊!他(們)胡說八道,我沒有錯,也不想去惹他們,他(們)高興怎麼說就讓他說去吧。”“你說我跑幹嗎?”曹德旺停了停,繼續反問記者,“我想賺錢還需要跑到美國去?”“他們可能覺得你在美國投資十億的資金……”記者話還沒說完,就被曹德旺接過話頭反問,“為什麼美國通用、德國企業就能在中國投呢?為什麼我(們)中國企業就不能到他們國家去投呢?難道中國的企業都要活在窩裡頭,做那麼小小的企業?福耀是全球汽車玻璃行業最大的工業企業,最大的企業就必須承擔最大的責任,在各國都要建有工廠才可以”。福耀資產增加,美國貢獻最大曹德旺不是“跑了”,而是國內國外滿世界地跑。早在2011年,福耀玻璃就在俄羅斯設立工廠,投資了2億美元。此外,福耀玻璃在歐洲、韓國也設有工廠或銷售公司。“準確來講,一開始決定去外面建廠是我們答應人家的,不答應生意就沒法做。”曹德旺說,“2009年,德國大眾要求我們作為供應商,2012年前必須在俄羅斯有工廠,那我們2012年就在俄羅斯建成一個廠。”曹德旺向記者介紹。2011年6月,福耀在俄羅斯卡盧加州的有限公司註冊成立;2013年9月,該公司的100萬套汽車安全玻璃專案投產,主要生產汽車玻璃產品,產品面向俄羅斯市場。“俄羅斯跟歐洲人不和,那麼現在在我的撮合下,歐洲還接受我從俄羅斯調一部分產品來,寶馬、路虎、沃爾沃、大眾和奧迪,這些全部是我的客戶啊。”曹德旺說道。曹德旺種花,牆外牆內一樣香。就在上個月,曹德旺前往遼寧,簽約了一個規劃年產值12億元的專案。據《遼寧日報》報道,11月24日,遼寧省省長陳求發在本溪市會見了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一行。陳求發希望福耀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推動遼寧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加快發展。2015年4月,計劃投資10億元、佔地面積約27萬平方米的福耀汽車玻璃生產基地專案落戶天津,此外,福耀還在蘇州工業園區剛拿到了一塊地。“福耀在天津的專案投產很順利,”曹德旺對記者透露,天津專案與福耀的美國專案同時開通,“美國的還沒有天津的進展順利”。曹德旺說的美國專案,就是這次被傳為“曹德旺跑了”的美國俄亥俄州專案。2016年10月7日,由福耀投資的全球最大汽車玻璃單體工廠正式在俄亥俄州竣工投產。該專案投資6億美元,是該州歷史上最大的一筆中國投資。加上2014年美國密歇根州投資的4億美元,福耀在美投資已達10億美元。福耀的到來,為美國的藍領階層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美國人因此將福耀工廠所在的路段改名為“福耀大道”。曹德旺對美國的佈局由來已久。根據福耀玻璃集團的公告顯示,早在2012年時,通用汽車就要求,2016年12月前,福耀玻璃必須在美國建立一個工廠,2017年1月起必須在美國供貨。此後,福耀集團開始了對美國設廠的程式和考察。福耀集團2013-2015年三年的年報也顯示,福耀計劃將全球化作為增強客戶黏性與下單信心的利器,並計劃利用其部分材料及天然氣、電價的優勢作為規避波動風險的戰略方向。曹德旺是個商人,清楚中國乃至世界的玻璃生意該如何做。事實上,福耀玻璃在美國投資10億美元辦廠,是中國製造“走出去”的一個典型案例。美國是全世界主要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國之一,為了貼近市場,靠前服務廠商和消費者,福耀順勢進入美國市場再正常不過,否則很難保證自己的市場地位。“美國的生產基地,請的是美國人。我們拿了他們太多訂單了,如果單單在中國做了再賣給他們,沒有錢賺啊。現在我們跑到其他國家,讓當地人做完賣掉,賺的錢都歸到中國來。”曹德旺如此對記者駁斥那些說他“跑了”的人,“他們都是胡說八道,根本不懂得做生意怎麼做”。2016年三季度福耀披露的財報顯示,福耀已經把美國和境外投資放到了最主要的戰略位置上。2016年的前九個月中,福耀的固定資產增加了1,059,804,291元人民幣,增長率為13.8%;在建工程增加了725,885,607元人民幣,增長率為25.5%—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在美國俄亥俄州這筆價值6億美元的投資。算成本與“營改增”之謎談及中國製造企業到美國及海外建廠投資,長期關注中國企業發展的《胡潤百富》董事長鬍潤告訴記者,應從不同層面看待,中國製造企業在海外有很多客戶,理應透過海外建廠去滿足客人,“美國本來就是汽車大國,這方面我覺得比較正常”。不過,即使是在滿足客戶需求的情況下,以“曹德旺們”為首的中國製造出走海外,背後難免有許多“成本賬”的考慮。影片中,曹德旺對中美製造業的成本比較非常具體,不僅涉及稅收和勞動力成本,還涉及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等。按照曹德旺的說法,目前美國的勞動力成本仍比中國高,藍領(工資成本)是中國的8倍,白領是中國的兩倍多,但美國的優勢也非常明顯,比如“土地基本不要錢”,“電價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只有中國的1/5”,稅收方面,曹德旺說“中國製造業綜合稅負比美國高35%”—這樣算下來,在美國設廠比在中國還能“多賺百分之十幾”。中國製造業成本優勢正在喪失。波士頓諮詢公司2013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當時在美國製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國高5%;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的製造成本指數是96。也就是說,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製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曹德旺所談中美製造成本問題,還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勞動力成本上升並不是導致企業向外遷移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他談到,國內目前人工成本比四年前一下子漲了3倍,儘管這樣,人工成本相較美國仍有一定優勢,特別是藍領工人,中國比美國便宜8倍。曹德旺說的都是大實話。根據福耀玻璃美國工廠投產後釋出的2016年三季度財報可以看到,在2016年前九個月中,福耀母公司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大漲38.93%,增加584,690,024元至2,086,554,640元人民幣,佔總成本的23.15%。福耀對此的解釋是,由於美國工廠進入投產階段,所以導致薪酬支出大幅度增加。而浙江省原省長、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呂祖善在《中國人大》雜誌(2016年第15期)發表了一篇《降成本:不要老盯著工人工資》的文章,來談中國企業面臨的成本過高問題。“有一段時間,媒體把企業的成本增加歸結於工人工資增長過快,這種說法是不完整的。……企業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我國的廣義稅收仍然過高,綜合稅收的負擔率網上披露是37%。不光是稅,再加上費,這樣的綜合稅負是很高的,此外還有能源的成本。綜合成本過高,絕大部分是政府行為造成的。所以,把這些成本降下來,必須依靠政府的行為。”在曹德旺進軍俄羅斯市場的2011年,中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方案,中國政府希望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減輕企業賦稅。“營改增”後,增值稅成為對企業徵收的主要稅種,但很多企業都表示稅負痛感明顯。12月14-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指出,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穩定民營企業家信心,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中國製造突圍“4.0”曹德旺出生於1946年,汽車“配件大王”魯冠球、“賣水”首富宗慶後則出生於1945年。這批中國製造業商人登上歷史舞臺,從改革開放後開始,他們致力於解決中國物質匱乏的問題,踏出了中國實業製造的初級階段。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有“MadeInChina”字樣的商品大量出口海外,成就了中國製造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然而,無法迴避的事實是,中國製造業進入高成本時代之後,大多無法收取品牌和技術溢價,企業利潤越來越薄。經過多輪經濟浪潮的洗滌沉澱,很多製造界大佬紛紛轉型房地產以及金融等行業,認為“低階產業”已經過時,理應被“高階產業”所替代,並片面地將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理解為“低階產業”。“辛辛苦苦一輩子,不如在資本市場講個小故事。”有人如此概括。但曹德旺選擇堅守實業,他甚至並不願意別人稱呼他為老闆。“現在還怎麼稱得上老闆啦!我以前拉過板車,當過炊事員,生存不定。”曹德旺向記者回憶年輕時走過的艱辛道路,這位閩商身上,有這一商幫獨有的敢冒風險、順勢而為的特質。曹德旺自幼家貧,1976年開始在福清市高山鎮異型玻璃廠當採購員,1983年承包了這個瀕臨倒閉的小廠,並將目標瞄準中國規模迅速壯大的中產階級隊伍,將主業轉向在汽車企業中受人歡迎的玻璃窗和擋風玻璃。曹德旺沒上過幾年學,經商的門道和現代企業管理都是在摸爬滾打中學來的,他覺得這一行業的生產成本可以一降再降。於是,福耀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裝置,汽車玻璃的成本從不足200元降到50元,零售價也一降再降。很快,國內大批企業蜂擁而至,市場進入惡性競爭階段。1993年,福耀開始痛苦轉型,主攻配套市場,成為一汽捷達、二汽雪鐵龍、北京切諾基等84家汽車製造廠的汽車玻璃配套商,擁有國內40%以上的市場佔有率。曹德旺及其團隊是從底層經營一步步做起來的,如何跳出鄉鎮企業的思維侷限,建立起一套現代化企業管理流程和先進體制,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也是在1993年,福耀在上交所IPO上市,引入了獨立董事制度,“我請人來監督我,作為福耀玻璃的大股東,我的這一做法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早期可謂開了先河”。“他們講他們的,我們做我們的,不影響整個戰略發展的安排,你要採訪,可以跑到福耀,我們正在做國家‘工業4.0’,開展一年多了。”採訪最後,曹德旺向記者袒露了自己對福耀的未來規劃。福耀目前擁有遍佈全球的工廠和生產基地,“成本可以直降下來,當年就可以體現出效益,降百分之七八下來,它可以降低庫存,還可以糾正中間的廢品,查出原因。”這是曹德旺想要達到的效果。“降本增效”“提質增效”也是中國製造企業追求的新目標。2014年,習近平主席出訪德國時曾特別撰文提及德國工業4.0戰略,被認為吹響了中國製造業大發展的號角。“工業製造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實現發展升級的‘國之重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如此形容製造業的重要性。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日前接受採訪時分析認為,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階、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好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接受記者採訪時,曹德旺腳下的土地,正是世界“工業4.0”的發源地,新的機會正在路上。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經濟容得下企業家講問題》的文章。文章稱:以曹德旺為代表的企業家敢於提出問題,正說明對中國經濟仍然保有信心。務實推進改革,解決深層問題,無數企業家還將與中國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