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決定遷都北京
在618年前的今天,1402年12月18日(農曆1402年11月24日),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朱棣1402年12月18日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今江蘇南京)。明成祖朱棣為何決定遷都北京明太祖定都南京。到了第三代明成祖(十三陵長陵埋的那個皇帝)時,把朝廷搬到北京來了。這件事情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他當時為什麼非遷都不可?前面講到,明太祖的軍隊打到北京以後,元順帝跑掉了,元朝失去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儘管如此,元順帝的軍事力量、政治機構都還存在。因此,他經常派遣軍隊往南打,要收復失地。他認為這個地方是他的,他們已經統治了八九十年。而當時明朝的都城是在南京。為了抵抗蒙古的進攻,明太祖只好把他的許多兒子封在長城一線作塞王。可是現在情況變了,明成祖自己跑到南京去了;此外,原來封在熱河的親王叫寧王,寧王部下有大量蒙古騎兵。明成祖南下爭奪帝位之前,先到熱河,見到寧王就綁票,把寧王部下的蒙古騎兵都帶過來了。他利用這些蒙古騎兵作為自己的軍事主力,向南進攻取得了勝利。從此之後,他就不放寧王回熱河,而把他封到江西去。這樣一來,在長城以北原來可以抵抗蒙古軍進攻的力量便沒有了。原來他自己在北京,現在自己到了南京,因而就削弱了明太祖時代防禦蒙古軍進攻的力量,防禦線有了缺口,頂不住了。因此,他不能不自己跑到北京來指揮軍隊,部署防禦戰。因為他自己經常在北京,當然政府裡的許多官員也都跟來北京,北京慢慢變成了政治中心。於是他開始修建北京,擴建北京城,大體上是根據元朝的都城來改建的。元朝時北京南邊的城牆在哪裡呢?在現在的東西長安街。明朝就更往南了,東西長安街以南這個地區是明朝發展起來的。德勝門外五里的土城是元朝的北城,明朝往南縮了五里。明成祖營建北京是有個通盤安排的,他吸取了過去多少朝代的經驗。所以街道很整齊,幾條幹線、支線把整個市區劃成許多四四方方的小塊。有比較完整的下水道系統,有許多中心建築。從明成祖到北京以後、前後三十多年,重新把北京建成了。和這個時期的世界其他各國比較,北京是當時世界各國首都中建築比較合理、有規劃的、最先進的城市。沒有哪一個國家的首都比得上它。有人問:北京還有外城,外城是什麼時候建築的?外城的修建比較晚,是在公元1550年蒙古軍包圍北京的緊急情況下,為了保衛首都才修建的。但是因為這個工程太大,只修好了南邊這一部分,其他部分就沒有修了。至於現在的故宮、天壇那些主要建築,也都是在那個時代打下的基礎。應該說明,現在的故宮並不是原來的故宮,認為明成祖修的宮殿一直原封未動地保留到現在是錯誤的。故宮曾經經過多次的擴建和改修。過去三大殿經常起火,燒掉了再修。起火原因很簡單,就是太監放火。宮廷裡有許多黑暗的事情,太監偷東西,偷到不可開交的時候,事情包不住了,就放火一燒了事。燒掉了再修,反正是老百姓出錢。明清兩代宮廷裡經常鬧火災就是這個道理。故宮的整個建築面積有十七萬平方米左右,光修故宮就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我們人民大會堂的建築面積是十七萬四千多平方米,比整個故宮的有效面積還大。明朝修了二十年,我們只修了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比較是很有意思的。由於從明成祖一直到明英宗連續地營建北京,政治中心就由南京轉到北京來了,北京成為國都了。以北京作為一個政治、軍事的中心,就近指揮長城一線的軍事防禦,抵抗蒙古族的軍事進攻,保證國家的統一,從這一點來說,明成祖遷都北京是正確的。如果他不採取這個措施的話,歷史情況將會怎樣,就很難說了。即使明成祖遷都北京,並集中了大量的軍隊在這裡,但在明朝歷史上還是發生了兩次嚴重的軍事危機。一次是在公元1449年,一次是在1550年,中間只相隔一百零一年。第一次危機叫“土木之役”。土木是什麼意思呢?在今天官廳水庫旁邊的懷來縣,有一個地方叫土木堡。當時蒙古有一個部族叫瓦剌,它的領袖叫也先。也先帶兵來打明朝,他的軍事力量很強大,從幾方面進攻,一方進攻遼東,一方攻打山西大同。那時明朝的皇帝英宗是個年輕人,完全沒有軍事知識,他相信太監王振。王振也是完全沒有軍事知識的。王振勸他自己帶兵去抵抗,他就糊里糊塗帶了五十萬大軍往當時正被瓦剌部隊包圍的大同跑。還沒有到那裡,大同的鎮守太監郭敬就派人來向皇帝報告,說那裡情況很嚴重,不能去。於是就班師回朝。王振是河北蔚縣人。他想要英宗帶著五十萬人軍到他家鄉去玩玩,顯顯自己的威風。剛出發,他又一想,五十萬大軍所過之處,莊稼不就全踩完了!對自己的利益有損害,又不願去了。這樣來回一折騰,走到土木堡那個地方,敵人就追上來了。當時正確的辦法應該是進人懷來城內堅守。下面的將軍也要求進城。王振不幹,命令部隊就地紮營。但是這個地方附近沒有水源,不宜於堅守。結果五十萬大軍一下子被敵人全部包圍了,造成了必敗的形勢。在這個高地上待了兩天,五十萬人沒吃沒喝。到第三天他讓部隊改變營地。部隊一改變營地,敵人就趁機衝鋒。結果全軍覆沒,皇帝被俘虜了,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造成了很嚴重的軍事危機。這是歷史上最不光彩、最丟人的一次戰爭。這時候北京怎麼辦呢?沒有皇帝,五十萬大軍全部被消滅了,北京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情況很緊張。許多官員紛紛準備逃難,家在南方的主張遷都南京,認為北京反正守不住了。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有見解的兵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于謙,反對遷都,他認為北京能夠守住。如果遷都到南京去的話,北方沒有一個政治中心,那麼整個黃河以北的地區便都完了。他堅決主張抵抗,反對逃跑。他的主張得到了人民的支援,也得到了明英宗的兄弟(chéng)王(不久即帝位,就是明景帝)的支援。於是就由於謙負責,組織北京的保衛戰。于謙組織了軍事力量,安排了防禦工作,跟人民一起保衛北京;並且在政治上提出了一套辦法,他告訴所有的軍事將領說:我們現在已經有了皇帝,要堅守地方。這樣,加強了全城軍民保衛北京的決心。果然,也先把俘虜去的明英宗帶到城外誘降,說:你們的皇帝回來了,趕快開門。他以為這樣可以不戰而取得北京城。但是守城的官兵們依照于謙的指示,堅決地回答說:我們有了新的皇帝了。各地方都是堅決抵抗,沒有一個受騙的。結果英宗在也先手裡成了廢物,不能起欺騙作用了。由於依靠了人民群眾,北京的保衛戰取得了勝利。這時,各地的援軍也不斷前來。也先見佔不到便宜,便只好退兵。這樣,北京保衛住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地區保衛住了。明英宗在也先手裡起不了作用,有人就替也先出主意:明朝的皇帝留在這裡沒有用,還要養他。不如把他送回去,在明朝中央政權內製造弟兄倆之間的矛盾。這樣,也先就把明英宗送了回來。明英宗回來後不能再做皇帝,被關起來了。八年之後,明景帝生了病,政府裡有一派反對明景帝和于謙的人,還有一些不得志的軍人、政客,他們把景帝害死,把英宗放出來重新做了皇帝。英宗出來之後,就把于謙殺害了。明景帝和于謙對於保衛北京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對人民是有功的。景帝是個好皇帝,他的墳墓不在十三陵。七八年以前,我和鄭振擇同志一起在頤和園後面把他的墳墓找到了,並重新修理了一下,作為一個公園。因為他是值得我們紀念的。從以上說的情況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建都在北京,那麼1449年也先軍隊的進攻是很難抵抗的。過了一百零一年,即1550年,蒙古的另外一個軍事領袖俺答又率兵包圍了北京。情況也非常嚴重。也是因為北京是一個首都,是一個政治和軍事中心,經過艱苦的鬥爭,俺答也像也先一樣,由於佔不到便宜而退回去了。北京在明朝歷史上經受住了這樣兩次考驗。由此可以說明明成祖遷都北京是必要的和正確的,無論從軍事上和政治上來說,他都做對了。但是,僅僅只把政治、軍事中心建立在北京還是不夠的。當時東邊從遼東起,西邊到嘉峪關止,敵人從任何地方都可以進來。當然,從山海關往西有一道萬里長城。可是城牆是死的,沒有人守還是不能起作用。所以,必須要在適當的軍事要點佈置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明朝政府在北方沿邊一線設立了所謂“九邊”。“九邊”是逐步發展起來的。開始只建立了四個鎮,即遼東、宣府、大同、延綏(suí)。跟著又增加了三個鎮:寧夏、甘肅、薊州。以後又加上太原、固原二鎮。這九個軍事要塞,在明朝合稱“九邊”,是專門對付蒙古族的。每一個軍事中心都有很多軍隊,譬如明朝後期,光在薊州這個地方就有十多萬軍隊。九邊有大量的軍隊,北京也有大量的軍隊。這些軍隊吃什麼呢?光依靠河北、山東、山西這幾個地區的糧食是不夠供應的,必須要從南邊運糧食來。要運糧食,就要有一條運輸線。當時沒有公路、鐵路,只能透過運河水運,把東南地區的糧食集中在南京,透過運河北上。一年要運三四百萬石糧食來北京養活這些人。所以運河在當時是一條經濟命脈。這種運輸方法,當時叫作漕運。為了保護這條運輸線的安全,明朝政府專門建立一個機構,派了十幾萬軍隊保護運河沿線。明朝是如此,清朝也是如此。把軍事、政治中心放在北京,北方的問題解決了。可是發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南方發生了事情怎麼辦?於是就把南京改為陪都。陪都也和首都一樣,除了沒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種組織機構,北京有一套,南京也有一套。北京有六部,南京也六部。因為南京沒有皇帝,便派一個皇帝親信的人做守備。當時的大學叫國子監,國子監也有兩個:一個叫“北監”,一個叫“南監”。北監在北京,就在孔廟的旁邊。北監、南監都刻了很多書,叫北監本和南監本。當然,陪都和首都也有區別,首都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部長叫尚書,副部長叫侍郎)有實權,而陪都的六部沒有實權。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首部辦。南京的這些官清閒得很,沒有什麼事情可做。這些人大都是些政治上不得志的人,在北京站不住腳,有的年紀大了,做不了什麼事,就要他到南京去做一個閒官,有飯吃,有地位,可是沒有什麼事情可做。我們研究這個時代的歷史要了解這一點。那麼,他在南方搞一套機構的目的是什麼呢?第一,以南京為中心來保護運河交通線;第二,以南京為中心,加強對南方人民的統治。南方各個地區發生了人民的反抗鬥爭,就可以就近處理、鎮壓。明成祖遷都北京,這不但是抵抗蒙古族南下的一個最重要的措施,同時也為北京附近地區生產的發展、文化水平的提高,都市的繁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了這個基礎,清朝入關後才能繼續建都北京。我們在全國解放之後,才有條件繼續建都北京。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我們國家建都北京,是經過了慎重、周密的考慮的。當時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北京是一個學術中心,首都最好建在別的地方,不要建在北京。北京一建都,就成為政治中心了。這些人認為政治是很不乾淨的東西,所以反對建都北京。甚至在我們建都北京之後,還有不同的論調。一些人認為舊北京城不能適應我們今天的政治要求,因此應該在復興門外建一個新北京。把舊北京甩開。他們舉了很多條理由。但是我們有一條:北京在一九四九年有一百幾十萬人口,你要把國家的中央機關放在復興門外,孤孤單單地和人民脫離了,這在政治上是錯誤的。過去十幾年以來,不斷有這樣的爭論。現在事實證明:第一,今天建都北京是正確的;第二,在北京的舊基礎上來擴建新北京也是正確的。中央機關——無產階級的最高政權機關脫離人民行不行呢?當然不行,那是原則性的錯誤。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爭論,今天不能多講了。這是從明成祖遷都北京,順便講到我們今天的北京。延伸閱讀:朱棣五出漠北延伸閱讀:朱棣五出漠北元朝滅亡後,大批蒙古貴族隨元順帝退出中原,活動於蒙古草原及東北地區。永樂初,蒙古族已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大部,不再採用元朝國號。韃靼部活動於鄂嫩河、克魯倫河和貝加爾湖一帶。瓦剌部活動於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及以南的準噶爾盆地。兀良哈部活動於遼河、西遼河、老哈河流域。燕王朱棣起兵佔領大寧後,利用兀良哈騎兵從徵,奪取皇位。登基後,撤除了原設於大寧地區的北平行都司,將大寧地區交給兀良哈部,由其酋長任衛所官員,賜誥印、冠帶。將北平行都司遷至保定。原設於這裡的營州五屯衛內遷到順義、平谷、薊州等地。明朝北邊失去大寧這一重鎮,遼東與宣府、大同間的聲援被切斷。永樂初,蒙古三部互相混戰,其中韃靼部勢力最盛。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派人與韃靼可汗鬼力赤聯絡,賜金綺等物,鬼力赤沒有反應。不久,即興兵入侵遼東及永平。永樂四年鬼力赤被瓦剌部馬哈木、阿魯臺殺死,其部另立本雅失裡為可汗。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遣都指揮金塔卜歹、給事中郭驥持書通好,郭驥被殺,成祖大怒,決定出兵。永樂七年八月,命淇國公丘福率大軍出塞,丘福率千餘騎先至臚朐河,打敗一些韃靼遊兵,獲一尚書。丘福問其本雅失裡現在何處,尚書詐稱在前面30裡處。丘福輕信,命進軍,諸將苦勸其等大軍會合後再進,丘福不聽,馳馬揮軍進入了蒙古兵的包圍圈,全軍覆沒。明成祖聞知,決定親自率兵徵韃靼部。十月,兵部尚書夏原吉用武剛車3萬輛,運糧20萬石,每10日路程處築一城儲糧,糧草齊備,遂於八年(1410年)三月出塞。五月到達臚朐河(克魯倫河),朱棣更其名曰飲馬河,於此築城。入塞以來,還沒有遇到敵兵,到飲馬河後獲敵俘知本雅失裡在兀古兒札河(克魯倫河北),乃追至。本雅失裡逃至斡難河(鄂嫩河),這裡是努爾哈赤的發祥地,明軍追至,本雅失裡率眾迎戰,朱棣命前鋒吳成疾戰,一舉敗之。本雅失裡以七騎逃走,明軍亦退回到飲馬河。六月,班師至飛雲壑。阿魯臺來戰,朱棣率精騎迎戰,阿魯臺大敗,追殺百餘里,斬其名王以下數百人,此次戰後,明軍因天熱,缺水缺糧,班師回京。經明軍的打擊,韃靼部衰落,其西部瓦剌勢力較強,永樂九年,命安遠侯柳升鎮寧夏。九年,阿魯臺遣使貢馬,要求朝廷允許其統領吐蕃、女真諸部。大臣們多表示認可,獨黃淮看出了問題,說:“分則易治,合則難圖”。這正合明成祖對蒙古諸部分而治之、各個擊破的戰略。稱譽黃淮:“如立高崗,無遠不見。”(《明史·黃淮傳》)不允阿魯臺之請。永樂十年,本雅失裡為瓦剌部馬哈木攻殺,另立答裡巴,由馬哈木專權。阿魯臺失勢,遷至塞下住牧,對明廷奉表稱臣,請明廷出兵討瓦剌為其報仇,明廷封其為和寧王。瓦剌部與明廷斷絕朝貢往來,又要求明成祖遣返舊日歸服的甘肅、寧夏的瓦剌民眾,成祖遣使責讓。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月,瓦剌馬哈木擁兵飲馬河,企圖南下,明成祖遂決定第二次親征。這次親征的兵力部署是以安遠侯柳升、武安侯鄭亨為中軍,寧陽侯陳懋、豐城侯李彬為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譚清為左右掖,都督劉江、朱榮為前鋒。三月,從北京出發,命皇太孫從徵。四月,駐興和,大閱誓師後,盡出塞。六月,前鋒劉江遇敵於三峽口(多倫西北),探知馬哈木在西方百里外,兼程趕至,蘭忽失溫、答裡巴、馬哈木、太平、孛羅以部眾3萬人來戰,安遠侯柳升先炮擊敵騎,殺傷數百人。陳懋等攻其右掖,不成功。李彬攻其左,敵殊死戰,朱棣率騎兵衝擊,馬哈木不支潰去,追至土剌河(飲馬河西),生擒數十人。激戰中,內侍李謙恃勇,擅引皇太孫出戰九龍口,幾乎被擒殺。朱棣聞知,急派兵追回,李謙畏罪自殺。這次戰役,瓦剌部雖潰去,明軍亦有傷亡,遂下令班師,還軍至飲馬河。阿魯臺派人來朝,成祖賜其米羊等物。大軍回到北京,明成祖封賞將士,又命成安侯郭亮、興安伯徐亭守開平,都督僉事費南鎮甘肅,都督劉江鎮遼東,朱榮鎮大同,全面加強北疆防務。此後,瓦剌部勢力漸衰,馬哈木死,其子脫歡立。永樂十四年(1416年),阿魯臺所部韃靼勢力漸強,擊敗瓦剌部。永樂十九年後,阿魯臺經常率眾進犯塞下。十九年十月,大舉攻興和,都指揮王祥戰死,朱棣決定再次出征。永樂十九年十二月,朱棣叢集臣議北征。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北征遭到朝中主要官員的反對。兵部尚書方賓、戶部尚書夏原吉、刑部尚書吳中均以糧儲不足為由反對。夏原吉說:“頻年師出無功,戎馬資儲,十喪八九,內外俱疲。”(《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親征漠北》)成祖大怒,命夏原吉到開平清查糧儲,旋即逮回,方賓嚇得自殺,吳中下獄。英國公張輔議將此次北征糧餉分為前後兩批,前批與大軍同時行動,後運繼之。共用車17.7萬餘輛,民夫23萬餘人,運糧37萬石。永樂二十年(1422年)三月,以太子監國,朱棣率兵出征阿魯臺。四月,師至龍門,收阿魯臺逃時所棄馬2000匹。五月,至獨石,駐開平。六月,督師北出應昌,布方陣以防敵偷襲。來自開平的情報稱阿魯臺將至萬全,諸將請分兵還擊。明成祖分析此中有詐,定是阿魯臺恐大軍搗穴,出此計以牽制。七月,至煞胡原,已接近阿魯臺大營。前鋒朱榮獲阿魯臺部屬,稱阿魯臺已逃,恐詐,繼之又獲其部屬稱阿魯臺確實已逃,乃收其所棄牛羊,焚其所棄輜重,下令班師。途中,成祖認為阿魯臺之所以敢與明廷作對,恃兀良哈為羽翼也。乃自率精兵2萬人,分五道進討兀良哈。七月十五日,雙方戰於屈列兒河東。成祖自率前鋒進擊,兀良哈退,明軍依山紮營,成祖登高,見敵軍又聚,乃麾兵佈於左右,伏神機弩於林中,再次交火,兀良哈潰敗,明軍追擊30裡。八月十七日班師,九月八日還京。留武安侯鄭亨、陽武侯薛祿守昇平,防敵南擾。距第三次親征僅一年,永樂二十一年,朱棣得報稱阿魯臺將南犯,遂出兵塞下待之。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將中軍,武安侯鄭亨、成國公朱勇、英國公張輔、成山侯王通將左右軍,寧陽侯陳懋將前鋒,8月由宣府北進,抵萬全。九月,次沙城,知院阿失帖木兒、古納臺率妻子來歸降,稱阿魯臺已為瓦剌所敗,部屬潰散,聞大軍到來,早已遠避。十月,至上莊堡,先鋒陳懋遠出追敵,不獲,路遇靼韃王子也先士幹率妻子部屬來降。陳懋引其見朱棣,封為忠勇王,賜姓名金忠。封其甥把罕臺為都督,部屬察卜等都指揮,遂班師,十一月還京。二十二年春,大同守將奏阿魯臺侵塞,遂議第五次親征。徵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及西寧、鞏昌各衛兵,於三月間會集北京及宣府。四月誓師出京,命皇太子監國,出宣府未遠至隰寧,忠勇王金忠所獲諜者,稱冬季大雪丈餘,凍死大批人畜,部曲離散,聞大軍至,已逃往答蘭納木兒河。遂命部隊速進。五月,駐開平,派人招降阿魯臺部,途中見連年北征,士卒飢凍而死者,白骨被棄於荒野,遂命人掩埋。六月,前鋒進至答蘭納木兒河,所見惟荒塵野草,車轍馬跡亦多漫滅,看來逃遁已久,命張輔等分兵山谷搜尋300裡,不見一人一騎。乃還師。軍中乏食,以至撤朱棣御膳供給士兵。有人獻計命軍中有餘糧者可借貸給缺糧者,入塞後由官府加倍償還。七月,於清水源勒石紀功。朱棣在途中染疾,七月七日,至榆木川卒,年65歲。明成祖從永樂八年到永樂二十二年為打擊蒙古貴族的軍事勢力五次親自北征,取得了一定成效,政治上、軍事上均給蒙古勢力以強大的壓力,加強了對蒙古地區的管轄。北部邊境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無大戰事。永樂年間,正值蒙古內部分裂時期,明朝廷政治上採取以夷制夷之策,分而治之,削弱其力量。軍事上,六次北征,各個擊破,但戰略戰術上處理得並不高明,大軍動輒50萬,循基本固定的行軍路線進軍,即由宣府、開平經應昌北上克魯倫河。這條路線為蒙方掌握後,利用遊牧民族的優勢、特點,戰則進,不戰則走,所以明軍方面並未獲多大戰果。丘福的10萬大軍全軍覆沒,朱棣五次親征,除第一次獲勝外,第二次勝負相當,第三、四、五次幾乎未見敵人,徒耗兵力。每一次出征,兵力、民夫、糧餉之徵集,傾動天下。所以第三次出征,已遭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對,朱棣本人也在第五次出兵途中勞累身死。對明廷來說,這是一場得不償失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