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2月9日發生的大事件

《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簽署

在29年前的今天,1991年12月9日(農曆1991年11月4日),《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簽署。1991年12月9日—10日,歐共體第46屆首腦會議在荷蘭的馬斯特裡赫特舉行。12個成員國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草簽了包括《經濟聯盟條約》和《政治聯盟條約》兩部分的《歐洲聯盟條約》。因該條約是在馬斯特裡赫特簽署的,故而又稱作《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簡稱《馬約》。《政治聯盟條約》確定了政治聯盟的基本目標。為便於推行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條約在決策方式上規定對某些決定可採取特定多數制,這是對至今實行的每項決定必須一致透過這一規定的重要補充。條約還準備把西歐聯盟變為一個地區性防禦機構,作為政治聯盟的組成部分,實施與防務有關的決定。在防務問題上,由於英國反對建立歐洲獨立財務體系,主張西歐聯盟只作為北約的補充,而法德則主張把西歐聯盟作為歐共體的防務機構,結果條約規定,把西歐聯盟建設成歐共體的防務機構,負責制訂歐洲的防務政策,同時與北約保持一定聯絡。條約還規定用5年時間讓西歐聯盟與北約把包括後勤在內的各項工作統一起來。《經濟聯盟條約》確定了經濟和貨幣的最終目標,規定至遲於1998年7月1日成立歐洲中央銀行,並於1999年1月1日實行單一貨幣。按原先計劃,如到1996年,有7個國家符合規定的經濟標準(通膨率在5%以下,財政赤字不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3%,公共債務不超過國民生產總值60%),便於1997年實行單一貨幣,但需由12國多數表決透過。條約規定,如屆時達到上述標準的不到7國或多數表決未能透過,那麼達到標準的國家至遲於1999年1月1日放棄本國貨幣而實行單一貨幣,其他國家待達到標準後參加。實行經貿聯盟的目標意味著成員國把貨幣決策管理的自主權轉讓給歐洲中央銀行,這個超國家機構將承擔起行使成員國貨幣主權的職能,以確保價格穩定及實現統一大市場在經濟增長和就業方面的整體利益。《馬約》是歐洲一體化程序中取得的一次突破性的進展,它表明歐共體將朝著一個經濟、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種職能兼備的聯合體方向發展。因此,《馬約》在歐洲一體化程序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