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1月26日發生的大事件

清廷批准成立輪船招商局

在148年前的今天,1872年11月26日(農曆1872年10月26日),清廷批准李鴻章奏摺,成立輪船招商局。輪船招商局,1872年北洋大臣李鴻章招致辦理海運多年的朱其昂商議試辦新式航業,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輪船招商局,規定官督商辦,招商集股。是洋務運動中由軍工企業轉向兼辦民用企業、由官辦轉向官督商辦的第一個企業。為招商局集團前身。1867年在總理衙門和曾國藩的來往信件中,已到通商口岸有不少商人購買或租僱洋船而又寄名在洋商名下。這種現象使清政府不得不開放購買或租僱洋船的禁令。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商人提出由中國人自組新式輪船企業。清政府其實相當擔心中國航運業會完全落入外國公司手中,以致遭糧輸受制於人。因此總理衙門對當時容閎建議按西方公司章程,去籌組新式輪船企業,有相當大的戒心。總理衙門對建議批示的條件是,輪船必須為華人所有。這事一再延遲,直到李鴻章改以官督商辦方式才能成事。李鴻章《論試辦輪船招商》中說:“目下既無官造商船在內,自無庸官商合辦,應仍官督商辦,由官總其大綱,察其利病,而聽該商董等自立條議,悅服眾商。”結果是當時擁有政治實權的李鴻章得皇帝的許可,於1872年成立輪船招商局。輪船招商局,總局設在上海,自1872年11月26日創立,到1949年終結,77年間輪船招商局產權變化紛繁蕪雜,是自強運動中開辦的第一家民用企業,其官督商辦,打破了晚清洋務企業純粹官辦的格局,首採股份制,也多為後世稱道。在國內各大港口和日本的長崎、橫濱、神戶、新加坡等處設立分局,從事客運和漕運等項運輸業務,為中國第一家近代輪船航運公司,1872年7月李鴻章改輪船招商公司為輪船招商局,招商局總局設在上海,分局設在天津、牛莊、煙臺、漢口、福州、廣州、香港以及國外的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處,資本共計420餘萬兩,是民用企業中最有成績的企業之一。近代發展1872年12月26日,清廷批准李鴻章奏摺,設立輪船招商局。1875年11月初發起組建保險招商局,是為中國人自辦保險業之始。1875年招商局請上海英國工部局技術協助,架設從總局至虹口碼頭的電纜,這是中國人自己架設的第一條專用電話線。1876年3月,招商局收購美資旗昌輪船公司舉行換旗過戶。該公司7艘海輪、9艘江輪及各種躉船、駁船、碼頭、棧房等全部財產作價白銀222萬兩,購歸局有。這也是中國民族工商企業第一次收購外商資產。12月與英資太古、怡和簽訂第一次齊價合同。是為中國民族企業對抗外商傾軋的一次重大勝利。1882年投資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型煤礦開採企業---開平礦務局。1887年在上海開始試辦中國近代第一家保稅倉棧。1896年11月投資創設中國近代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同年投資創設南洋公學(現上海交通大學前身)。1929年6月國民黨二中全會議決,招商局脫離交通部改隸國民政府。1949年3月26日國民黨當局對招商局全面實行軍管。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上海市軍管會接管招商局,招商局從此回到人民手中。9月19日,招商局“海遼”輪從香港赴汕頭應差途中,在船長方枕流率領下莊嚴宣告起義。1951年2月1日,招商局(上海總公司)改組為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招商局歸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領導。1951年3月15日,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覆函香港招商局同意該公司繼續保留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稱。1985年,11月12日,國務院批准交通部《關於香港招商局集團董事會調整的請示》,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為交通部直屬一級企業。1986年6月,收購在香港上市的友聯銀行,成為第一家利用股票市場收購上市公司的中資企業,也成為第一家擁有銀行的非金融性企業。10月14日,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12月18日,谷牧及國家旅遊局批准招商局集團在北京成立中國招商國際旅遊總公司。1987年4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招商局發起創立招商銀行。這是新中國第一家企業投資創辦的股份制商業銀行。1992年5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招商局成立120週年題詞:“繼承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鬥”。1992年6月,海虹集團(現招商局國際)在香港上市,開創了中資企業在香港上市的先例。2009年,集團利潤總額178.52億元,增長23%,母公司淨利潤97.9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4.1億元,增幅16.4%。總資產2682.76億元,淨資產720.44億元,管理總資產2.2萬多億元。連續五年被國資委考核為A級中央企業。建於1901年輪船招商局大樓(外灘9號)輪船招商局大樓(外灘9號),建於1901年,由英商瑪禮遜洋行設計。大樓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360平方米;外觀仿文藝復興式,每層有明顯的腰線。底層外牆石砌;上面兩層為清水紅磚牆,各層均用拱形的木門窗。輪船招商局原是官商合辦。1930年國民政府接手後又改回國營。抗戰勝利後,招商局仍然是中國輪船業的老大。建國前夕,已有大小船隻460餘艘。大樓內還駐有西南的民生實業公司的駐滬辦事處,以及大達、大道船務聯營處。解放後,大樓為上海港務局、交通部上海海上安全域性及上海海上搜救中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