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1月24日發生的大事件

第一套廣播體操正式頒佈

在69年前的今天,1951年11月24日(農曆1951年10月26日),廣播體操現在開始。1951年11月24日,第一套廣播體操正式頒佈。時至今日,清華園中仍然喊著“無體育,不清華”的口號,這種重視體育運動、以勞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保持身體健康的觀念發軔於廣播體操時期,現已形成一種校園文化,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廣播體操現在開始”20世紀50年代,到訪中國的前蘇聯詩人吉洪諾夫為北京街頭全民做廣播體操的現象所震撼,留下了這樣一首小詩:“當北京人出來做廣播體操,把最後一個夢魘趕出睡鄉,城裡整齊的小巷大街,一下子變成了運動場。”1951年11月24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公佈和推行第一套廣播體操。圖為群眾在廣場上做廣播體操。攝於1959年圖片來源:華聲論壇1951年11月24日,第一套廣播體操正式頒佈,在當時,“廣播體操現在開始”的音樂一響起,人們便跑到附近場地上排隊做操,步調一致,動作整齊劃一,不少外國友人為之驚歎。取經蘇聯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均壽命僅有39歲。1950年的抗美援朝徵兵入伍體檢中,很多人身體素質不達標,不是太矮,就是太瘦,還有許多疾病。為了提高人民體質,除了防治血吸蟲病等對全民健康危害極大的疾病、發展半工半農的赤腳醫生(),儘快發展低成本、高效率、易推廣的國民體育運動也成為當時的重點工作。廣播體操宣傳畫《從小鍛鍊身體好》。圖片來源:華聲論壇早在1949年9月21日,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召開並透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便規定,要“提倡國民體育”。1950、1951年,毛澤東曾兩次寫信給當時的教育部部長馬敘倫,提出學生健康問題必須採取行政步驟具體解決。然而,新中國成立初期,體育事業既沒基礎,也沒經驗。全北京只有一座正規的體育場——於1937年修建的先農壇體育場。除此之外,連一個帶看臺的籃球場都沒有。在全國體育總會的籌備會議上,朱德告訴體育工作者們:“體育是文化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衛生保健的一部分,我們中央政府是重視它的……我們的體育事業,一定要為人民服務。”1950年8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向蘇聯派出了第一支體育代表團,希望學習並仿效蘇聯的體育制度,其中有個人叫楊烈。楊烈是這支代表團中唯一一位女性成員,當時任體總籌委會的秘書。她是一位越南華僑,青年時期便東渡日本學習體操和體育管理,早在延安時期,她就開始參與體育方面的工作了。在這次“取經”之行中,蘇聯體操給了楊烈很大啟發。這種體操不需要特殊場地、裝置服裝或器械,也不需要有事先的技術訓練,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健康狀況的人都可以做,深受蘇聯老百姓的歡迎,非常便於大範圍推廣。從蘇聯回國後,體總籌委會確定了學習蘇聯經驗發展體育運動的方針,並且明確規定,在恢復經濟時期,不搞大型運動會,著重抓普及。體育工作要由學校到工廠,由軍隊到地方,由城市到農村,把重點放在學校、工廠和部隊。這與楊烈的想法不謀而合。她迫不及待地寫了一份報告,送到中華體育總會籌委會辦公室,建議仿效蘇聯,創編一套全民健身操,這份報告立即得到了籌委會的重視與支援,楊烈開始著手健身操的創編工作。借鑑日本為創編一套適合國民的廣播體操,楊烈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率領中國代表團對蘇聯幾大城市的體育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準備工作有了進展。但接下來的楊烈像是被束住了手腳:在缺乏體育人才的年代,去哪裡找合適的人選?她找到了同在體總籌委會的老同事劉以珍。劉以珍是北京師範大學體育系科班出身。早在大學期間,她就堅持做一套叫“辣椒操”的運動。據她回憶,那時體育系有一臺錄音機,還有一張叫“辣椒操”的唱片,劉以珍早上起床拿著錄音機去操場上做操,就會有同學跟著她一起做,慢慢地人數越來越多。這套“辣椒操”,最初是從日本引進、有音樂伴奏的徒手體操,透過廣播電臺播放音樂指揮大家一起做。由於日語“廣播”的發音和漢語的“辣椒”很相似,所以漸漸地中國人把它叫做“辣椒操”。上世紀50年代,上海某中學的學生在操場上做第一套廣播體操。圖片來源:新京報書評週刊“全民健身操運動的目的,是讓人們在清晨起床之後,簡單地活動一下身體,好神清氣爽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當中去。對學生來說呢,上午上了兩節課,中間休息一下。”本著這個宗旨,全民健身操的時間不能太長,動作不能太難,還得全身都活動到。參考了日本廣播體操的結構後,劉以珍很快就給新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定下了基本框架:一共10個小節,第一節是下肢運動,緊接著第二節是四肢運動,從第三節胸部運動開始,運動的強度逐漸加大。原本最後一節是整理運動,為了適應國民需要,劉以珍在日本體操的基礎上,自創了一節呼吸運動作為整套操的結束。1954年7月31日,《北京日報》5版刊登廣播體操圖解。劉以珍創編這套廣播體操動作順序的思路,成了以後編操者共同遵守的原則:先由離心臟較遠、負荷量較小的上肢或下肢運動開始;中間由胸部、體側、體轉和腹背運動組成,逐步加大動作的幅度和負荷量;然後轉入較劇烈的、負荷量最大的全身運動和跳躍運動;最後以整理運動或放鬆運動結束。屋頂上做操,破天荒的新鮮事第一套廣播體操編了出來,問題又來了:廣播體操作為全民健身運動,需要面向全國人民,如何向全國各地的人推廣,教會大家做操?中華體育總會籌委會決定向全國發行一套有文字說明的廣播體操動作掛圖。但文字說明又難住了劉以珍。如果沒有科學統一的說明,以後做操,大家肯定會做出五花八門的動作。在謝晉的電影《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廠工會的負責人大李去新華書店買廣播體操掛圖,熱心的女營業員在店堂裡為大李做起了輔導。女營業員無意中甩小辮子的動作被大李誤認為是體操要領,自己也甩一下,令人啼笑皆非。在日本體操術語詞典的幫助下,劉以珍為第一套廣播體操配上了文字說明。第一節動作“下肢運動”其實就是原地踏步走,所配的文字解釋是:左腿舉股屈膝,還原;同時右臂向前、左臂向後自然擺動;而後右腿舉股屈膝,還原;同時左臂向前、右臂向後自然擺動。製作掛圖時,劉以珍找到了當時清華大學的老師馬約翰。馬約翰是中國著名的體育教育家,他的兒子馬啟偉從小就喜歡參加體育鍛煉,身材健美,做廣播體操圖解上的模特正合適。文字說明有了,模特有了,這套體操圖解掛圖當時由青年出版社出版,公開發售。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體育宣傳畫。圖片來源:北京日報曾經譜寫過《新四軍軍歌》著名作曲家何士德專門作了配合這套體操動作的管絃樂曲,樂曲由北京電影製片廠管絃樂隊演奏,並由廣播事業局人民廣播器材廠製成唱片。1951年11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套廣播體操正式頒佈了。這一天,由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衛生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等九家單位聯合發出了《關於推行廣播體操活動的通知》。1951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次播出了《廣播體操》的音樂。每天早晨廣播三次,時間是六點四十分、七點二十分和七點四十分。節目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教不會做操的人學做;第二部分是領導已經會做的人做。在中央號召下,廣播體操在學校、機關、部隊、廠礦、農村都陸續推廣開。為了配合推行廣播體操,我國於1950年提前發行了關於第一套廣播體操的郵票圖片來源:新京報書評週刊當大喇叭響起後,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紡織工人在紡織機器旁,機關幹部在辦公場所,學生在操場上,甚至馬路兩邊或樓頂上都有人在做操。城市變成了運動場,人們合著節拍,整齊劃一。不僅如此,如果恰逢在火車上聽到廣播,而火車碰巧停站,人們還會跑到站臺做操。而在車廂裡的人也不會閒著,乘務員會領著大家一起做操。雖然這套廣播操動作簡單,但在當時,“邊聽音樂邊做操”在全國掀起了健身熱潮。有人回憶說:“小時候一到做廣播操的時間,大家拼命地往外面跑,很開心的,聽著口令,越做越有勁。”“我小時候做廣播操,因為我是家裡最小的,要穿大的穿下來的衣服,哥哥穿的一雙燈芯絨的鞋子,後面就縫得小點給我穿,因為沒有橫搭扣的,一個踢腿運動,‘啪’一下子,鞋子一下子飛得很遠,那時候小女孩,很難為情的。”人們對做操時發生的這些囧事記憶猶新。操場上、大街上、房頂上、農田裡,凡是能站人的地方都有做操人的身影,甚至連軍艦上也不例外,這成了新中國破天荒的新鮮事。一套操改變觀念1952年6月20日,全國體育總會正式宣佈成立,毛澤東為新中國體育工作題寫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12個大字。毛澤東題詞當天,新華社發表文章《全國各地普遍推行廣播體操,半年來已證明確是增進人民身體健康有效辦法之一》提到,當時全國各地已經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及北京、天津、上海等40座人民廣播電臺播送廣播體操節目,每天使用52個波長,總計1205分鐘。同時,人民廣播器材廠為解決收聽不便或收聽裝置不夠完善的地區的需要,先後供應了3800張“廣播體操”唱片。在廣播體操的基礎上,其他各項體育運動也在全國範圍內陸續開展了起來。對於有益於身體健康而又簡單易行的的體育活動,均加以提倡和推廣。一方面繼續發展了體操、田徑、球類、游泳等專案,和一些軍事體育活動(如擲手榴彈、射擊、航空模型等);同時對為群眾熟知和愛好的民族體育形式(如武術、摔跤、石鎖、砂袋、舉石擔、單槓、騎馬、跳繩等)加以改進,去掉其不科學的部分,使之成為廣泛開展勞動群眾中的體育活動的有效形式之一。許多基層單位還透過教練員講解指導、舉辦廣播體操比賽等方式互相觀摩、交流經驗,糾正廣播體操不正確姿勢。有資料顯示,在1960年的上海,淮海路上200多家商店,店員們每天營業起前都會做“開門操”,他們還因地制宜地搞起了“商品運動會”,將體育運動與工作結合起來。各種各樣的非傳統運動會還有很多,上海肉聯廠就以工人趕豬的速度快慢來比賽,土辦法也能鍛鍊身體。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體育工作基礎薄弱、體育幹部不足的情況下,這些運動迅速實現了國民運動的普及和經常化,極大提高了國民身體素質。1952年10月25日,北京市第一屆工人運動會在先農壇體育場開幕,廣播體操便是其中的一項賽事。據一位體育老師回憶,“我以前腰扭傷了,做廣播操後,腰側兩面肌肉能夠力量對稱,一面松一面緊就容易腰椎盤突出。廣播操是兩面對稱的,像體側運動、體轉運動,左面彎右面也彎,使兩面的肌肉均衡發展。”更重要的影響在於觀念的轉變。根據新華社1953年的報道,清華大學在上課時間以外,熱火朝天地進行著體操、俯臥撐、單雙槓、三千米長跑等體育、文娛活動,在學校進行的體育測驗中,近3600名學生中,有92.1%及格,其中40%以上達到“優秀”:過去那種認為“休息就是浪費時間”的想法和伏案死讀書的現象開始轉變了。由於過分緊張的學習引起的失眠現象減少了,學習效率也因而提高了。1953年,清華大學學生在做廣播體操。圖片來源:新浪網時至今日,清華園中仍然喊著“無體育,不清華”的口號,這種重視體育運動、以勞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保持身體健康的觀念發軔於廣播體操時期,現已形成一種校園文化,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隨著時代發展與人民身體素質的提升,我國的廣播體操不斷改良,陸續發行過多個版本,還發行過專門針對9~12歲少年兒童身體發育的“兒童廣播體操”。2011年,國家體育總局正式釋出第九套廣播體操。如今,“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已經成為中國人口中的關鍵詞,全民健身娛樂方式已然多樣化,集中做操的必要性已較以往大大降低,但廣播體操仍然留在國人的肌肉記憶中:“如今在公園裡,在廣場上,在居民樓的陽臺上,看到晨起鍛鍊的人們站在那裡,伸伸胳膊扭扭腰的動作,依稀可見各套廣播體操動作的原型。”參考資料:1.《廣播體操:一個民族的時代記憶》《新華月報》2015年1月/第2期2.《廣播體操——半個世紀的全民健身記憶》北京日報2008年7月15日14版15版3.《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等九單位關於推行廣播體操活動的聯合通知》新華社4.《全國各地普遍推行廣播體操,半年來已證明確是增進人民身體健康有效辦法之一》新華社5.《為國民體育運動的普及和經常化而奮鬥》光明日報1952.06.266.紀錄片《大家一起來做廣播體操》